1.3.2 国内研究现状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在中国的历史进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故农业景观对我国的古典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早在殷商时期就出现了“囿”和“园圃”形式。如古代供帝王贵族进行狩猎娱乐的园林形式“囿”,就是在囿中圈养捕获的野兽并种植供野兽生活和栖息的树木果蔬等,也就形成了最初的以农业景观为主的园林形式。囿和园圃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初期产物,主要具有农业生产的范畴,但同时兼具观赏的功能,这种关系贯穿整个古典园林的形成期。到了隋唐时期,中国古典园林的形式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皇家园林和城市园林内农业景观往往只作为附属或者象征性的景观,并逐步淡出主流的形式。随着人们对山水自然景观的欣赏,其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已经越来越小。中国古典园林发展至宋代,人文园林成为主流形式。其以模拟自然山水,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式意境为造园理念,农业景观实际生产价值不高,往往只是作为表达某种思想和意境而放置的景点。到了清代,除了农业景观因皇家礼制的需要,大量出现在皇家园林中。其农业景观的地位和作用依旧未有太大变化,还是以象征性和符号性为主。由此可见农业景观除了初期对中国古典园林的影响较大外,其后期未能对中国古典园林产生重要影响,固未能受到更多的重视和研究。
到了近现代,因社会、经济及相关政策的影响,我国对农业景观的研究仍然未给予重视与关注。直到20世纪80年代,农业景观以乡村景观的最初形式受到了极大的重视,学术界也开始对其进行关注和研究。关于农业景观为主题的论文已经发表过千篇,其中包括乡村景观的传承与发展、传统农村的保护与更新、农业景观在城市景观中的应用、特色休闲农业景观规划和农业景观审美等方向。按照研究论文统计,经中国知网学术总库统计,用“农业景观”为主题词查询,共计1100多篇相关的研究论文。按照时间线上来分析,在80、90年代,农业景观的相关研究开始引起一些研究学者的关注,有少量零星论文的发表,但未引起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这与农业景观的发展进程相符。到2000年,研究论文开始增多,说明农业景观因社会发展的需要逐渐受到关注。至2013年农业景观相关的论文研究有了突破性的进展,每年有近100篇相关文章的发表,已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热点。
从相关论文的发表学科领域来看,显示农业景观是一个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综合性领域。主要涉及建筑科学与工程、农业经济、旅游、农业基础学科、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自然地理学与测绘学、生物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从统计数据分析来看,对农业景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建筑科学与工程、农业基础科学、农业经济和旅游四大领域,约占所有研究论文的90%。
现在由于我国现代城镇化发展速度的加快,农业景观的发展也遇到了极其艰难的障碍。我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农业大国,如何保护和利用农业景观的整体性和特色性,深入挖掘其生态价值、文化价值、社会价值,建设田园式的农业景观,实现农业景观的可持续发展,成了国内学者当前最为关注的问题,各个学者也分别从农业景观生态空间格局、农业文化遗产、美学价值、农业景观休闲旅游等各个方面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农业景观保护和利用进行了多个角度的研究。
1.3.2.1 农业景观的生态空间格局研究
景观生态学是一门新兴的交叉性学科,是地理学与生态学相结合的产物。我国农业景观生态学研究的基础是由林超、陈昌笃等将景观生态学理念引入中国后而发展起来的。目前相关学者不断运用其基本理论,把以地理信息系统为代表的3S技术广泛地应用于景观、生态、农业等多个方面。主要方法有:把生物群落反馈至空间动态模型中;建立完整的景观动态模型,把空间属性引入生态模型里。从发表的会议报告内容上或出版刊物的数量上看,景观生态学研究的一大热点既把景观生态学与农业发展相结合。对农业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研究是景观生态学的核心内容。建立景观空间格局与生态过程之间的相互联系是景观生态学比较常用的定量化研究方法。农业景观的分类是其景观格局动态研究的基础,现研究普遍采用不同时期的遥感影像与土地利用方式相叠加的方法。在充分利用土地利用系统和遥感影像分类的基础上,研究整个农业景观区域。我国对农业景观空间格局形态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这一阶段的主要研究有肖笃宁将美国的景观生态分析方法引入中国,并在此基础上对景观空间格局的指标进行了划分。张保华对农业景观生态组成中的用地结构、分类等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农业景观空间格局研究是农业景观生态研究的基础,在此基础上,用动态的生态学理论研究农业景观的演变,建立起农业景观格局与生态转变之间的联系是农业景观生态研究的重点。付梅臣提出了农田景观格局演变的规律,农业景观格局的变化与农业的发展相互关联,如农业技术进步的初级阶段,人类主要是以适应自然为主,农业景观格局则以自然式为主,农业景观格局则更多地体现出人的意志。徐化成等对农业景观中的森林景观格局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农业景观中的树篱及林网结构与功能,以及森林群落中优势种群的建立与物种多样性对景观格局的影响。崔海亭对农牧交错带农业景观格局的研究,提出了农牧交错带农业景观的变化与周边环境的变化密切相关。另外还有学者对农业景观格局的相关指标、生态学意义以及指标适用性做出讨论。如常学礼等在草原地农业景观空间格局的分析终对分维数的修改。赵文杰等通过因子分析法进行景观的维数压缩和综合分析,选出5个景观参数指标信息。李秀珍等运用模型计算了常用景观格局指标的生态意义,并针对这些指标提出了合理的修改意见。研究发现在农业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研究上,涉及众多学科领域,往往出现驱动力演变和生态效应复杂等问题现象。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农业景观的生态空间理论及方法集中在学位论文:岑晓腾在学位论文中的观点通过研究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和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关系,为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以期为相关的政策制定者提供合理有效的决策依据。陈璐在其论文中指出可以利用土地利用规划学、农业区划理论与GIS空间分析理论相结合的办法,以江苏丘陵地区乡村景观的基本特征为基础,可进行农业科技园相关的规划建设。邵国权在其学位论文中阐述基于遥感影像,采用土地利用动态度和景观格局指数相结合的方法,分析土地利用结构和景观格局的变化,揭示苏南地区的乡村景观特征,并以此为基础划分乡村类型,建立乡村评价指标体系,对苏州市吴中区7个乡镇进行评价,提出适宜的乡村发展模式。王秀丽在其论文中提出可借助ArcGIS空间分析、数理统计、景观分析等软件,综合分析地形地貌、经济区位等对京津地区农业土地景观格局及其变化的影响,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京津地区农业土地利用的分区规划与整治发展的模式方向。赵军在论文中讨论了平原河网地区所具有的水文地形地貌特征,该区域景观格局对地表水环境质量空间分异的控制作用,对该地区景观格局环境响应的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平原河网地区在城镇化过程中的景观格局优化方案。周心琴指出苏南乡村聚落景观、经济景观和生活景观三方面详细特征,探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景观的变迁,以人口、经济、技术、政策四方面为主要驱动力,揭示出乡村景观格局的变化过程、区域差异以及发展趋势。
1.3.2.2 农业景观的文化遗产价值研究
农业景观的文化遗产是一种新的文化遗产的类型,是长期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中积累而成的。苑利等认为农业景观的文化遗产具有狭义和广义两个概念,狭义的概念农业景观文化遗产指人们在创造并传承至今的农耕生产经验。广义的指既包括农业生产经验,还包含农业生活经验,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传承至今的各类生产与生活经验的总和。李文华等人认为我国长期积累的农耕历史文明,因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的不同,促成了许多特色明显的农业文化遗产体系。农业文化遗产对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从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和价值上看,姜国忠认为农业包含物质功能也包含非物质功能,要不断挖掘农业的多样性,并以此探索农业发展的模式。闵庆文等认为农业文化遗产主要包含景观价值、文化价值、生态价值、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充分挖掘其文化遗产的价值,对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意义重大。从农业文化遗产与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上看,刘朋飞等认为应该建立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的管理机制,以保护为核心,发展为手段。新农村建设必须遵循农文化遗产的保护,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徐旺等认为如因城镇化使得乡村的发展变得不可持续,则必须反省。农业文化遗产对解决在“三农”问题有着独特的价值。可利用其从事特色农产品、旅游的开发,促进生态农业的发展和保持本地生物多样。在农业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上看,吕化周认为作为社会文化的构成元素之一,农业文化遗产与农业经济密切相连。可进行农业制度文化、农业环境文化、农业观念文化和农业政策文化的开发利用。崔峰等认为在保证当地社会、生态和遗产协调发展的基础上,可进行以保护为目的的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关于农业景观文化遗产方面的研究国内大多停留在理论上,实际应用的层面还处于初始阶段,有待于进一步的探索。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农业景观文化遗产研究方向为主的硕博学位论文:徐春龙在学位论文提出农业文化遗产存在丰富的非使用价值以待开发,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以完善法律制度、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实现农业文化旅游和建设生态博物馆为主要措施,以期实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态传承的目标。张玺玲通过浙江三处省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数据收集与分析,设计了相关的问卷,数据处理与分析通过SPSS处理。经过量化的调研数据,探索农业文化遗产地面临问题的解决方案。敬静芬在其论文《紫鹊界梯田居民地方依恋与农业文化遗产保护研究》里针对当前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和面临的威胁,以紫鹊界梯田为研究对象,以“空村化”为切入点,立足当地居民,从地方留恋的角度,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保护措施。赵维真在其论文里阐述了农业文化遗产的演变历程,提出了重保护、慎开发、谋发展的整体思路。把可持续性发展理念引入文化遗产保护领域,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探寻了遗产与旅游、保护与发展的相关理论和措施,从而丰富了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庄桂平指出现在研究稻作农具,寻觅传统的文化遗产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稻作农具作为农业文化遗产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价值。保护利用好遗留下来的农业文化遗产,对于实现科学发展的理念,以便社会经济全面、健康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谢坚在其《农田物种间相互作用的生态系统功能——以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为研究范例》的博士论文里提出研究结果发现传统的农业文化遗产稻鱼系统对生态资源的良性循环、水稻农家品种的保护有着重要的作用。
1.3.2.3 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研究
农业景观曾被认为是一种缺少审美价值的景观类型,但随着环境美学价值的研究深入,农业景观也进入了美学价值研究的范畴。其独特的审美体验,人们认为农业不仅仅是生产的对象,也可作为审美的对象而创造价值。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已与其实用价值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北京林业大学的王向荣教授认为作为“第二自然”的农业景观,也可用自然观的角度去欣赏其审美的价值。农业景观美学的表现形式主要有:形式美、自然美和艺术美。农业景观是人们在长期的农业活动实践中而产生的,农作物是其主要的劳动对象,其形式美主要表现在农作物的对称、比例、均衡等审美特性。以大自然为依托的农业景观,自然美主要体现在其农田、道路、水系以及相关的农业设施与大自然的相互融合、协调统一。把农耕文化看作农业景观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把其生产、生活、生态形态作为当地居民农业景观艺术美的展现方式。何军斌等通过对农业景观的本身生命价值、生产景观及与农业相关的生活景观三个层面研究了“生态农业景观”,他认为农业景观更多的是社会价值和美学价值,同时也脱离不了其生态价值、生活价值以及生活形态。清华大学的陈晶、单德启等在《土著的前卫——大地艺术视野中的乡土聚落》中指出农业景观是一种极具审美价值的大地艺术,真实体现了农作物的生长变化和四季枯荣。张敏在《农业景观中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一文中提出要深化农业景观的审美性,高度重视农业景观生产性与审美性的统一。由此可见,现今对农业景观审美价值的研究,已成为美学的一个研究重点,同时借助审美的思想,有利于进一步开展与农业景观相关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农业景观美学价值研究方向的硕博学位论文:毋彤在其学位论文中指出对农业景观的审美研究,有利用更好地进行农业景观设计,促进生态环境的保护,从而满足人们对美的向往,并克服农业生产技术所产生的负影响,增使农业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可持续发展。侯星的《基于哲学与行为心理学视角下的农业景观审美情趣的研究》的论文里阐述了从哲学、心理学角度,对农业景观美学进行研究,揭示农业景观与审美情趣的关联性,给农业景观重新审视提供一定的思考空间。唐虹认为生态审美学的超循环发展理念的研究,对于龙脊梯田少数民族的生存艺术的生成、生存及生长发展的有着重要意义。石俊华在论文《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审美分析》提出对山地农业景观审美的研究,有助于提升人们对于我国传统的山地农业的保护意识和山地农业景观的审美意识,以云南山地农业中元阳哈尼梯田作为分析对象,通过分析,说明云南山地农业景观在人的群体的审美心理作用下所具有的景观审美价值。以期提升人们对于云南山地农业景观的审美价值,达到重视和保护少数民族农业文化景观的目的。
1.3.2.4 农业景观与休闲农业及案例研究
休闲农业是农业与旅游相结合的产业,其以农业景观作为旅游活动的主要吸引物。通过与农业景观相关的农业产品、农业生产活动、农业设施、农业自然环境及农业人文资源的规划和建设,以期增加农业相关功能,发展农业休闲旅游,提高当地居民收益,使乡村资源可持续发展。休闲农业旅游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虽然我国的起步较晚,但建设发展速度较快。据统计,目前在我国已建成的多个旅游景区中有一半以上分布在乡村地区。不少乡村因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开发,带来了当地经济发展、居民收入增加等诸多正面效益,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负面影响。大量乡村因农业景观的不合理开发使得原有的传统农业生产、生活及农业设施被破坏等问题。
目前研究热点主要集中休闲农业观光园和农业田园综合体的开发和建设上。就休闲农业观光园来说,其基础的理论研究有:王仰麟等认为将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引入观光农业的规划设计中以便解决其空间性、关联性及综合性等问题。王浩编撰的《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详细讲述了农业观光园的规划理论,并分析了各类优秀的实例。张天柱等撰写《现代观光旅游农业园区规划与案例分析》中将理论依据划分为农业基础理论、景观生态学和旅游学,并详细加入了农业区划、系统工程、技术诱导变革、技术创新、可持续发展以及农业循环经济学等理论。王国莉等提出农业生态休闲园应生态学原理为基础,建立起一个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系统,使农林牧渔相组合,各种模式物尽其用。吕明伟等出版的《休闲农业规划设计与开发》深入探讨了休闲农业规划与开发的类型方式,提出了应该以市场、资源、活动项目为设计的准则,进行休闲农业产品开发和市场营销,并对休闲农业的经营管理做了详细的描述。
目前休闲农业园主要的开发模式也有多种形式的划分。按照农业资源的利用情况分为:观赏型、实践型和综合型;按照城郊观光农业的发展分为:农业公园型、观光参与型、休闲娱乐型、科普教育型以及民俗农庄型;按照农业与旅游的联系可分为:农产品提供型、农村空间提供型、经验交流型和综合多功能型。按照农业产业和旅游业两个方面属性,以其偏重的分布区域来划分:产业观光型和休闲观光型。
由于分类方式及角度的不同,休闲农业园规划方法也不尽相同。中国科学院郭焕成在《休闲农业理论研究与案例实践》一书中深入分析了农业景观与休闲乡村旅游之间的关系,从园林规划设计的角度出发,探讨了农业休闲旅游的发展前景。南京林业大学的王浩在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的理论与实践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其《村落景观的特色与整合》一书在借鉴徽州古村落农业景观的基础上,分析风景区中普通村落的景观构成,研究了农业景观与农业休闲旅游业发展之间的关系。郑文俊的《基于旅游视角的乡村景观吸引力研究》中通过农业景观的旅游价值分析,提出了“景观拉力——需求推力——阻力”的农业景观吸引力结构系统,认为理想的农业景观开发利用应兼顾生产性、旅游性和生态性。优秀的实践案例如无锡龙寺农业生态园,这是一个以林果茶生产与农业生态旅游观光相结合的果品生产基地。当地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坚实的农业基础造就了龙寺农业生态园的产业资源特色。现代休闲农业观光园的建设不仅仅是满足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原始的观光,而是结合现代技术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场地内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为观光农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产业资源,减少后期建设投资。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的发布,其明确了“田园综合体”的概念,即乡村建设以当地居民合作社为主体单位、让乡村居民充分参与、受益,集循环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为乡村农业开发及改革开展试点建设。田园综合体本质是在一定区域范围内,以当地农业生产现代化、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增加为目的,依托农业及旅游资源,发展农业生产、乡村休闲旅游、田园生活居住、科普教育活动等功能的乡村综合性发展平台。它将田园风光、农业生产、乡村旅游巧妙地融为一体,在充分挖掘农业景观的基础上,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融合其生产、生活以及生态属性,来实现农业及相关产业的有机结合,以便推进我国的城镇化与美丽乡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由此可见农业景观的为基础的休闲体验是田园综合体的核心内容。目前江苏首批在南京、无锡、常州、泰州、扬州等7个区市开展项目试点,以便助力“强富美高”的新江苏。无锡阳山田园综合体就是在利用农业景观的基础上,结合阳山镇已有的上位规划,形成三大生态农业板块、七大乡村休闲主题农庄和四大田园社区的结构体系。其中三大生态农业板块由农业休闲体验园、生态农业示范园和精致农业示范园所组成。在农业休闲体验园内,在原有水蜜桃特色产业种植的基础上,在池塘周边增加种植油菜、水稻、茭白等农作物和芒草、蒲苇等便于养护的野生观赏草类,结合阳山原有的地形地貌来营造景观效果。这种农业景观既能形成良好的原生态景观,又有效维护了周边环境的生态效应,让久居都市的人们体验农业文明,增加了景观的多样性。
此外还有很多关于农业景观与休闲农业的研究集中在硕博学位论文:李萌豪的学位论文提出对现有策略对区域情况、乡村现状和乡村旅游特征分析的缺失,研究出一套以前期资料分析为重点的优化途径,并将这一方法贯穿于相关的实践之中。尤海涛的《基于城乡统筹视角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研究》里指出我国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路径在于:①城乡统筹规划,②乡村旅游规划,③社区参与及保障,④政府主导、规制与角色渐变,⑤乡村旅游驱动下的产业融合,⑥土地流转。乡村旅游的产业升级即经过合理的土地流转方式,建立相关配套制度,以便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保障,其必将成为国内城市居民一种常态型的休闲方式。张胜利提出:休闲农业是整合第一、二、三产业的朝阳产业,通过巧妙融合生产、生活、生态功能,使休闲农业成为实现城乡统筹的重要载体。中国休闲农业的发展趋势:一是创意策划品牌化,二是服务人本规范化,三是产业经营联盟化以及四是技术集成模式化。包乌兰托亚的论文阐述休闲农业资源类型、价值与开发特征,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定量分析休闲农业产业化运行机理,模拟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路径和方法,组建休闲农业的经营模式,提出其优化方法与具体政策,以期为不同城市休闲农业产业的发展提供相关依据。郑辽吉通过实地收集景观变化、多功能农业发展及乡村旅游发展等数据,以景观生态学、生态经济学、体验经济学等为基础,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社会网络分析法及网络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相结合的方式,分析并验证了多功能农业行动者-网络可持续发展的乡村生态体验旅游模式。赵航国内农业景观的具体设计实践主要是以对国外优秀案例的分析和借鉴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除此之外,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和研究农业景观与风景园林之间的关系并在分析农业景观构成要素、特征的基础上,注重农业景观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