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3 重点分数内容详解

8.1.3 重点分数内容详解

(1)保护层面 通过评价体系打分可知,项目所在地的民俗文化(C5)评价分数高,主要以苏南农耕文化和民间技艺为主,特有从传统农耕文化演变过来的巨村舞龙始于明代,现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该项目曾多次在国内外的比赛中获奖,并于2011年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载入国家民间艺术的史册。另外当地的茶文化、梅文化等也比较有名。(图8-4、图8-5)

图8-4 巨村舞龙

图8-5 巨村舞龙

区域内的自然景观环境(C1)得分较高。该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雨量充沛,水网密布,空气质量优良(D1)(图8-6),周边自然环境优越,河塘水域怡人(D2)(图8-7),区域内动植物资源丰富,水草肥美,是鸟类繁衍的理想“天堂”,也是东北亚与澳大利亚候鸟迁徙的重要停歇地,有多种鸟类在此栖息繁衍,两栖、爬行动物和河麂等兽类资源也在数十种以上,每年有大量以雁鸭类为主的水禽在此越冬(D3)。村内居民结构比例稳定(C4)。

图8-6 巨村水网

图8-7 巨村河塘

虽然该地拥有虽然该地拥有较多的农作物资源,以红香芋和大蒜最为出名,但传统农业生产格局(C2)并未形成独特的传统农耕景观(D4)和传统农业风貌(D5)。(图8-8)此外地区的传统乡村格局特色(C3)偏低,其乡村历史建筑(D7)多为建造多年代的砖瓦建筑,形象不佳且风格不一致。(图8-9)乡村历史街区(D8)布局不合理缺少必要的交流活动空间,文化气息缺失。

图8-8 巨村传统农田

图8-9 巨村居民建筑

(2)更新层面 通过评价体系不难看出,该项目现代农业效益(C6)里现代农业运营模式(D13)、现代农业生产技术(D14)、现代农业风貌(D15)的分数均偏低。很多地方还未实现现代化种植和养殖,尚未体现现代农业风貌。居民收入主要以农业单一收入为主,模式单一。相关产业效益(C7)中,旅游业效益(D16)、文化的融合效益(D17)均尚未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经济结构不合理。公共设施(C8)配套不到位,基础设施薄弱,村庄内道路系统不够完善,局部道路出现破损,影响村民出行。乡村环境(C9)里乡村公共卫生(D22)状况堪忧,垃圾收集配置不均,公共厕所老旧,化粪池裸露,乡村绿化(D23)缺乏统一规划,植物空间及色彩层次单一,局部区域存在荒地现象。固该地区急需进行有针对性的农业景观的更新规划与建设。(图8-10、图8-11)

图8-10 巨村绿化

图8-11 巨村配套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