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2 基于地域环境的农业景观现状调研

3.4.2 基于地域环境的农业景观现状调研

3.4.2.1 江苏地区农业景观的历史演变

农业景观是江苏乡村景观的主体组成部分,也是人们生产、工作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构成要素。农业种植技术早在七千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越族的先民们就已经掌握了,为我国农业种植技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江苏地区农业的发展主要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区域地理环境、自然条件以及丰富的水资源,由于区域地理位置滨江临海,境域范围内河流众多,水系纵横,给江苏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优势,为当地居民的耕种渔牧等农业生产活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因而在隋唐乃至更早的历史时期,江苏地区便成为主要的农业活动区域,特别是到了宋代,农业生产活动的发展势头更为猛烈。另外,从历史上来看,江苏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农民在耕种旱田和水田的同时,会兼种桑树和茶树,养蚕纺织和茶叶生产也就成了其主要的副业,成了当地农民主要的经济来源之一。随着农业生产方式的不断发展以及江苏地区独特的地理位置,江苏地区形成了以水旱作物种植相兼的江南水乡农业耕作特殊体系,很多地区以种植水稻为主,并在水稻田的田埂上种植桑树养蚕,用于纺织,形成了以水稻、小麦、棉花、烟草、油料等种植业、桑蚕、鱼类养殖业为主的农业生产结构模式。

江苏地区乡村传统农田景观经过多年的演化和发展,其农业景观的构成元素也已经十分的丰富多样,如金黄的稻田麦田、纵横交错的河流湖泊、绿油油的菜园林地、品种丰富的苗圃果园、各具特色的院落绿篱、各种用途的构筑物建筑物以及历史悠久的古建筑构成了景观多样化的农业景观主体。(图3-17)

图3-17 宜兴乡村景观建筑

另外,不同的农业生产方式,展现了人们辛勤劳作的农业生产过程,旱地里的联合收割机、水稻田里的插秧、鱼塘里的捕捞、果园里的采摘无不展现农业景观中的动态劳作景象,与农业景观主体共同构成了江苏农业景观。在众多有特色的农业景观中,不乏苏南地区塘浦圩田这样的典型景观形态。作为江苏太湖流域的宝贵遗产,塘浦圩田系统是借助水田,在水田间开挖土方,修筑堤岸,建立圩田,在广袤的塘间形成纵横交错的圩田,形成种植方便,结构统一的棋盘式水田系统,用于农业生产,实现治水与治田的结合。江苏地区的塘浦圩田以自然圩为基础,规模适宜,养护管理便利,整体布局合理科学,以自然的依山傍湖、湖漾众多为特点,通过大量湖漾层层调蓄防洪防涝,并通过横塘纵溇和各口门建闸以引水灌溉。塘浦圩田当水稻种植季节,一派欣欣向荣的劳动场面;当水稻生长时,一片片壮观的绿浪;当秋天收获之时,看到的是黄金一片的暖融景致,体现的都是江苏苏南地区水乡生产繁忙的农业景观景象,表达出江苏农业景观的水乡柔美斑斓的样子。在历史上塘浦圩田与溇港圩田均为古代人民对太湖地区清淤变肥田的特有生产创造活动,它是集水利、经济、生态、文化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也是孕育吴越文化的重要载体,如今只有浙江湖州地区的溇港圩田还有系统保留,但这种具有江南水乡柔情的乡村风情和传统文化的农业景观值得继续修复和恢复。(图3-18、图3-19)

图3-18 太湖溇港圩田工程示意图

图3-19 太湖溇港圩田工程图

随着江苏省关于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江苏沿海地区现代农业发展规划的实施,江苏地区尤其是沿海地区提出了优质粮棉油产业带、高效特色农业产业带、生态观光农业产业带的发展策略,其中灌云的芦蒿、东台的西瓜、大丰的大蒜、射阳的薹蒜、溧阳的水芹等特色蔬菜;赣榆的大樱桃、东海的草莓和葡萄、射阳的日本梨、海安的柿子等特色水果;连云港的反季节百合花、郁金香、非洲菊等优良绿化苗木;连云港市的海产品和设施渔业、盐城市的海水以及淡水大规模标准化养殖、南通市的紫菜和各种贝类养殖;以及南通和盐城南部地区的猪羊以及禽类养殖,盐城北部的生猪、家禽养殖,连云港的肉牛、生猪、家禽养殖等规模均有了较大的发展,这些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畜牧业以及渔业的不断发展有力地提高了江苏地区农业景观的多样性和景观空间的聚集度,在此过程中也涌现出了一批以现代农业景观风貌为特色,富含科技内涵的各类现代农业生产示范园区、生产基地和林业场圃,使江苏地区的江南水乡农业景观在风貌上实现传统与现代、自然与规则的统一,景观空间格局上则呈现出大、中、小斑块相互交错,并与空间范围内的各种道路廊道、河流廊道、背景基质等共同协调,构建了江苏地区独具地方特色的现代农业景观。

3.4.2.2 江苏地区农业景观的基本特征

根据农村调研实例的分析,江苏地区地貌地形主要特色为“一山二水七分田”,平原面积7.06万平方千米,水面面积1.73万平方千米,平原、水域面积分别占69%和17%,低山丘陵占14.3%,平原比例之高居全国首位。地形地势低平,跨江滨海,平原辽阔,水网密布,湖泊众多,成为江苏一大地理特点。该地区的平原,主要有苏南平原、苏中江淮平原和苏北黄淮平原组成。江苏是全国地势最低的一个省区,绝大部分地区的在海拔50米以下。与浙江山区较多,起伏较大的农业景观地貌资源不同,江苏更多的是水系的景观,素有“水乡江苏”之称,截至2012年底,江苏拥有约7000万亩的耕地面积,1.29亿立方米的水资源,户均耕地面积约7.8亩。在农业综合开发方面,江苏拥有占耕地总面积1/3的高效农田和1/10的设施农业面积。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农作物、林木、棉花、油料等农作物几乎遍布全省,“云台山云雾茶”“芦蒿茶”,江苏蚕桑等闻名全国。相比较浙江地区的地貌地形全面而复杂,素来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山区面积占全省面积的71%,平原占32%,河流和湖泊占6%。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大致可分为浙北平原、浙西丘陵、中部金衢盆地、浙南山地、东南沿海平原及滨海岛屿六个地形区。丰富的地形地貌赋予浙江省丰富的农业景观资源,其乡村自然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或以雁荡山为核心的浙南山地古村,或以杭嘉湖平原为核心的浙北水乡古镇,或以舟山、宁波、台州等沿海地区为核心的东南海滨渔村。浙江的农业景观资源具有较强的地域特征与季节特征,依赖各个方面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与邻近的浙江地区相比,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类型全面综合,既有山湖海岸的地域特色也具有高新农业产业规模。江苏地区的农业景观是经过三千多年自然和人文的交互作用形成的风貌,是极具有魅力价值的独特景观区域之一。在承袭了传统人地关系理念后,按特有的发展形态形成了村落建筑、农业田园与自然山水融合。

3.4.2.3 苏北规整田园

江苏苏北地区处于黄淮平原与江淮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平坦,区内河网密布,物产丰富,是江苏地区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图3-20)。矿产、海洋、土地资源等较为丰富。苏北地区发达程度虽比不上苏南地区,但是近三十年也开辟了一条以工业改造手工业、农业,又以农业现代化带动工业现代化的道路。2014年苏北地区的农业基础设施投入超过2.9亿元,为农业和农村发展垫稳了脚步。此外该地区交通区位优越,北接经济实力雄厚农业生产机械化程度高的山东省,南连全国经济最为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西临安徽,东濒黄海,为了改善农业生产小环境,苏北地区构建了平原林网系统,实现了地区生态环境平衡。

图3-20 苏北地区行政分布

苏北地区农业生产类型主要以传统旱作农业为主,耕作半径较大,这使得乡村聚落分布较为稀疏。该区域虽然地形比较复杂,广阔平原与低山丘陵并存,绝大多数乡村分布在平原地区。乡村聚落规模分布总体上呈现出“南低北高”的空间分布特征,乡村农业景观特征集中在平原型、低山丘陵型和滨湖滨江型。根据基本的特征研究和具体的村落实例调查,不难发现苏北的农田水网相对规整,尺度与苏南相比更为宽阔。而且苏北的农田为夏季种植玉米和冬季种植小麦为主的耕作类型,低山丘陵有茶、果树等多种经济类作物。比如徐州拥有“大沙河”红富士苹果、“邳州白蒜”等10件全国著名商标的农副产品,远销海内外,区域内的贾汪区果品生产甚至形成了“一线、两园、三河、三湖”的发展格局;宗庄桃园“贡品果园”连成片;大寨河、南沙河冬枣、山楂载两岸;南湖、商湖、督公湖果林休闲观光带,吸引着无数居民休闲参观。(图3-21、图3-22)

图3-21 徐州贾汪区前焦庄俯瞰

图3-22 徐州贾汪区前焦庄公路景观

3.4.2.4 苏南阡陌水乡

苏南地区经济发达,土地总面积越为27872平方公里,占整个江苏省土地总面积的27.17%,其中平原面积占苏南土地总面积50.45%,山丘面积占28.4%,水域面积占21.15%;拥有广袤的太湖平原,水网密集;常住人口3300万人。

苏南地区因为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水资源系统,使水成了该地区的最大特色,河流湖泊江海一应俱全,不同形式的水资源孕育了江苏省独具特色的江南水乡农业景观。(图3-23)通过调查的乡村实例,苏南的多数农业景观都呈现低山丘陵和平原水网的特征。水是柔性的,因此江苏地区形成的江南水乡农业景观之美也就具备了水的柔情,温柔而细腻,简单而婉约,在水资源的孕育下,江苏省的特色渔业也就应运而生。江苏太湖区域的塘浦圩田是体现江南水乡之美的农业景观之一,是随着江苏地区农业悠久的历史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在发展过程中催生了“吴越文化”“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等历史文化,其最早起源于古代的春秋时期,并在战国时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直到秦国和汉朝进一步完善。古代书籍关于圩田的记录最早见于光绪高淳县志里的描述“春秋时,吴筑固城为濑渚邑,因筑圩于城,为吴之沃土”,可见其历史的悠久。经济发达的苏南,发展高效农业园区,实行生态农业与农业产业化相结合,辅之设施农业和特色农业,生产品种更多、数量更大、质量更优,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苏南地区的平原水网和丘陵农田的景观特色是春季种植油菜,夏季种植水稻,冬季种植小麦为主。

图3-23 苏南地区行政分布

苏南地区农业景观的阡陌水乡之美除了体现在以上典型的生产、收获过程之外,还包括了江苏其他地区以水资源为基础进行的农业活动及活动过程中产生的小桥流水人家这般的江南水乡恬静宜居。中国“文治教化”的思想源远流长,苏南地区也是集金陵文化、吴文化、越文化、徐淮文化、齐鲁文化、徽州文化等多样性文化发展的文化大省。苏南农业景观的小家碧玉之美体现在农业景观的精致小巧上,如江苏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在茶文化的基础苏南地区的句容茶博园作为一类新型的观光农业专类园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句容茶博园坐落在句容市美丽的道教圣地茅山,历史文化底蕴深厚,优美的自然环境也赋予了句容茶博园的秀而不媚之美,周边的山川庙宇的灵气将茶博园的茶的内涵渲染得更加鲜明和富有特色。

3.4.2.5 苏中平湖海岸

苏中地处江苏省地理中部、长江三角洲北翼,位于长江下游北岸、黄海之滨,上海经济圈和南京都市圈双重辐射区、江淮平原南端。东抵黄海,南接长江,苏中三市均在长江沿岸,且皆是长三角26个中心城市之一。苏中地区包括扬州、泰州、南通长江北岸沿江三市,土地面积2.09万平方公里,2015年苏中地区常住人口1642.52万人,面积和人口分别占江苏省的20%、20.6%,成为长江三角洲重要的经济增长区和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之一。(图3-24)

图3-24 苏中地区的地区域

苏中地区内平原、江河、湖泊纵横交错,有机组合一体;最低点位于高邮市、宝应县与泰州兴化市交界一带,平均海拔2米。最高点位于仪征市。苏中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向温带季风气候的过渡区。气候主要特点是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丰沛,盛行风向随季节有明显变化。主要湖泊有清水潭、高邮湖、白马湖、宝应湖、大寨河,姜堰溱湖、登月湖、天乐湖、兴化得胜湖、兴化蜈蚣湖等。

苏中地区平原水网和沿海山地等区位特点突出,可合理利用地形、地貌、河道、湖塘来打造具有苏中特色的农业景观。苏中地区水乡农田的景观特色是夏季种植水稻,冬季种植小麦或夏季种植水稻,冬季种植油菜为主的主要耕作类型。苏中地区的农业景观是农业、农村、农民等资源向外延伸所形成的一种组织形式,将生产、销售、服务集于一体,将一、二、三产业聚集,延长农业的产业链,拓宽现代农业发展的范围。如地处江苏省中部的宝应县,全县目前初步形成以运西湖泊、东荡湿地、中部平原为主体的三大农业生态体系。宝应县经过多年的控制,基本无工业污染,农业具有较强的优势,以稻麦种植、水生种植和水产养殖为主,种植结构模式逐年扩大,农业结构初步实现良性循环。进入新时期,苏中地区根据所在地的资源优势,功能已经拓展到通过提升现有自然景观的观光价值,保存好原有景观的动植物资源,发展高技术标准的农业景观。一方面有平原水网的生态资源,另一方面有京杭运河的人文历史底蕴,复原原有的古文化体验,规划特色鲜明、个性突出的现代农业生态景观,将湖景、海景主题化设计,引进国内外高科技农业项目,推进农业现代示范园的项目,将多个高科技农业板块与休闲观光巧妙结合,寓教于乐。(图3-25)

图3-25 如皋顾庄村美丽村景

具有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称的以油菜花著名的兴化垛田(图3-26)也是在江苏优越的平原水网资源基础上形成和发展的,当地的农民为适应江苏多水多平原的自然环境,避免水患,沿河流湖泊的高低地势或开挖网状的深沟或堆筑垛状高田,将河流分割成纵横交错,垛岸星罗的垛田,目前垛田镇的耕地面积为0.15万hm,多种植大片的油菜花供游人泛舟欣赏,每当春季油菜花盛开之际,游人徜徉在万湾碧水的苏中风光,欣赏迷宫般的油菜花垛田,柔情似水,千姿百态,风韵十足。

图3-26 江苏兴化垛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