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1 基于江苏乡村格局的农业景观现状调研

3.4.1 基于江苏乡村格局的农业景观现状调研

3.4.1.1 江苏地区新型农村发展概况

我国学者对农业景观的研究有一定的成果,但是对农业景观与村庄建设相融合的研究并不多,因为这项研究涉及农业、景观、规划以及经济、社会、生态等各个方面的内容。目前,这项研究还要从农业景观的开发对村庄的客观影响方面来进行,而其实农业景观与村庄建设是相辅相成的。农业景观是可以变资源利用的优势为村庄创造客观的综合效益,实现乡土资源价值的最大化。发展农业景观是可以优化江苏地区社会文化环境的重要方式,江苏的农业景观旅游对新型农村促进作用是丰富多样的,同时新型农村的相关建设也有益于农业景观旅游的推广和宣传。

村落作为农业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聚居形式,它反映了人地关系形成过程中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是一个以人类生产活动为主导的自然—社会—经济复合生态系统。经过了长期的历史变迁,村落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是目前我国人口主要的聚居形式。

江苏地区经济基础、地理区位、人口控制等方面的差异性,造成苏南、苏北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农业人口分布自北向南存在递增梯度,村落的特点受到农村地理位置、人口密度等方面的影响出现景观上的异质性,总体上呈现“南密北疏”的空间分布格局。村落类型主要的划分为平原型、平原水网型、沿海平原型、滨湖滨江型、沿海山地型、低山丘陵型。(表3-2)乡村作为人类聚居形式之一,与周边自然环境具有极为密切的联系,农业景观直接影响着乡村最初的形态,同时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对农业景观予以规划,从而村落形态与农业景观的特征呈现出相互影响和相互融合的表现。

表3-2 江苏地区农业景观的分类特征

续 表

续 表

农业景观的基本特征是地方综合特性的表现,江苏省内的十三个城市由于地形地貌、区位、经济发展状况、交通建设情况等因素的影响,呈现出不同的特征类型。例如平原地区占比较重的城市,为适应农耕生产而呈现出分散型农田分布、密集型水体分布的特征,村庄规划也因此变得自然与合理;滨江滨湖而建的城市,因为要扩大生产规模,人们向湖荡、江岸的滩涂要地推移生产生活活动,临近岸线规划土地利用,形成了一种水网格局,配合地形起伏,村庄形态相对带状分布。省域西南部的低山丘陵农业景观、苏中和苏东南的水乡农田景观、沿海滩涂的农业景观、苏北徐州和连云港的岗地旱作农田景观等。(表3-3)

表3-3 江苏地区各个城市的农业景观主要类型分布

续 表

一方面人们经过改造地形地貌来为自己的生产生活创造更适宜的环境,另一方面也组成了相应的聚落空间。农业景观根据这样的居住特色,形成了不同空间格局,这些农业景观的形成不是偶然的,而是具有较为浓重的自发性特征。同时,人们对于自己的居住环境有了新的需求,所以根据不同的需求来营造更适合自己的生活场景,形成了格局大有不同的农业景观。通过对乡村环境的整体规划,能在更具有经济效益的情况下对乡村的构筑物、色彩、肌理和格局形态进行适合本区域的改造,合理地保留村落里的独特风格。

3.4.1.2 江苏地区新型农村特征

(1)江苏地区村落的结构特征 江苏地区村落的结构特征呈现出自西向东与自北向南的村落面积、村落密度空间梯度变化的趋势,其中村落面积递减,村落密度递增,分布呈分散和破碎化递增趋势,苏北地区(包括徐州、宿迁、淮安、连云港及盐城)村落的村落面积相对较大,村落密度较小,一般呈聚集状分布,苏南(南京、镇江、苏州、无锡、常州)地区则呈现出村落面积相对较小,村落密度大,分散型分布的特点。苏中(扬州、泰州、南通)地区的村落面积特征与苏南类似,村落密度较小,带状分布的特点。

(2)江苏地区村落的空间格局特征 江苏地区村落在空间分布格局方面,由于地理位置、经济发展、文化风俗等的不同,不同区域村落呈现出较大的区域差异。其中苏北地区村落形态存在显著的空间分异格局,区域内村落大而集中,周围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交通、耕作半径、文化习俗等因素对乡村聚落的区位选择、规模大小、发展方向及外部形态产生了空间引导作用。故苏北地区乡村聚落类型基本包含了平原型、平原水网型、沿海平原等类型,其村落形态自东南向西北由带状、长矩形、矩形到方形或不规则团块状渐近性演变,属华北平原聚落类型,由于该地区地势平坦,河流分布相对较少,乡村聚落整体分布相对稀疏(图3-15)。苏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河道纵横,区位条件好,形成了数量众多的乡村聚落,属村落分布密集区,区域内小村庄数量所占比例较大。村落类型主要以平原型、平原水网型和滨湖滨江型为主,一般呈现出聚落小、人口密度大、呈团状分散分布的特点,交通多以水路为主,村落的住宅建筑也比较讲究。(图3-16)

图3-15 苏北地区村落分布密度图

图3-16 苏南地区村落分布密度图

(3)新型农村与农业景观的关系 村落的类型、结构特征、空间格局特征等与农业景观的形成具有密切的关系,村落与农业景观之间存在既对应又统一的关系。首先村落的形成和发展是围绕着村落的建设和土地的耕作进行的,而农耕生产、生活等一系列的农业生产生活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特色农业景观,村落的形成过程产生了农业景观,农业景观作为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村落的再建设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同时能够带动村落相关产业的发展,有利于引进村落周边城市先进科技,提高村落发展速度,农业景观与村落的发展在很多层面上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的关系。

目前的美丽乡村建设要求发挥乡村的多种功能,建立健全乡村的产业体系,支持特色农村建设。现在我国乡村的发展依然以重视农业生产为主,对农业景观、乡村旅游的重视程度较低,如何运用当地特色的农业景观,实现村落农业经济的多方位发展,提高农民收入和农民的居住环境水平,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当代村落建设的发展趋势,也是解决农业景观与村落发展之间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积极方式。农业景观作为村落中的主要非自然景观之一,对村落的建设有着重要的积极的推动作用,农业景观与村落建设相结合能有效提高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人和谐相处的能力,获得人与经济双向发展,经济、社会、生态三重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