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7 保护与更新的主要措施

8.1.7 保护与更新的主要措施

(1)保护的主要措施 自然景观环境方面:结合区域发展现状、和上位规划定位,对区域内空气质量、土壤质量和水质量进行保护,严格控制巨村的污染源尤其是生活污染。针对区域内河流、圩塘众多的特点,进行水体景观的保护与规划,对自然河流水体进行保护,防止水域面积与形态变化,禁止污染活动。在乡巨村南面的下游处设置生态沟渠,净化水质。保护滨水植被,维护水域的自然形态,保留其绿色廊道的作用(图8-18)。对当地农田自然格局环境严格保护,防止乡村建设用地的违法侵占,在规划范围内增加非农景观的面积,增加巨村范围内的生态廊道,形成生态廊道系统。巨村产业的开发主要结合产业化农业生产体验模式和农业4.0模式进行农业的高科技开发,提高农田的价值。

图8-18 村庄河流整治效果图

传统生活延续方面:制定相关的保护措施与配套政策,鼓励本地青壮村民留村发展,促进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增加乡村的社会生产力和影响力。充分尊重本村特有的家族组织形式,增强家族的凝聚力和归属感。定期开展各类传统文化宣传活动,激发当地居民的身份认同感,重建乡村的社会网络。

民俗文化方面:保留体现当地传统文化的节庆活动,如巨村舞龙、巨村龙灯会等。在乡村的公共场所建立与此相关的博物馆、集会展示广场以便供村民游客交流、体验。加强巨村传统文化的宣传活动,积极提高当地居民的保护意识。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手工艺,发展与之相应的文化创意产业,以文创模式让更多的年轻人认识到本村传统文化的魅力。通过对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打造本地特色名片。(图8-19、图8-20)

图8-19 巨村文化博物馆效果图

图8-20 巨村文化广场效果图

(2)更新的主要措施 现代农业效益方面:依据产业化农业生产体验模式和农业4.0模式,运用高科技手段对农田进行相关的建设更新。在保护农田用地性质的前提下,合理高效地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发挥农业的主导作用。

相关产业效益方面:以本地“农业、文化”为主题发展文化创意旅游产业,借“田、水”之名,以“龙”为魂,围绕这些主题开展集文化旅游、历史研究、农事体验于一体的旅游项目。以文创模式为主导,农业生产体验模式为辅,让当地居民积极参与到与旅游相关的产业发展中去,即增加了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又促进了文化的融合,从而促进的相关产业的建设更新。

公共设施方面:强化交通道路布局的合理性,形成三级道路交通系统,并做好交通管理工作,对外部车辆进行分时管理,保证当地居民的舒适性和安全性。按照相关的规划定位,落实好旅游设施规划建设和旅游路线规划建设,建设相关的旅游配套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游憩设施、管理设施、休憩设施和导视系统)依据实际情况分期进行给水工程建设、排水工程建设、电力工程建设和通讯工程建设。

乡村环境方面:首先对乡村建筑风貌进行整治,以体现当地特有的建筑风貌为导控原则,以修缮建筑为主,改造翻新建筑为辅。建筑材料宜选用江苏地区传统的材料:青砖、石材、木材、青瓦、石灰等。避免与其风格相冲突的材料:铝制门窗、石棉瓦、瓷砖、水泥柱等。建筑颜色应协调一致,以当地特有的黑、白、灰为主色调。建筑外立面应把空调机位、电线、管道等集中隐藏布置,并适时融入当地特有的文化元素。(图8-21)

图8-21 巨村建筑立面改造图

合理设置垃圾收集点,垃圾收集点位置在满足方便使用和运输的前提下,尽可能远离重要的景观区域。依据人口规模和乡村发展现状,设置两座公共厕所,并且风格与周边环境相协调。对乡村绿化进行优化提升,对形象不佳的乔灌木进行更换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对乡村内的闲置用地进行补植和移栽,强化对乡村内乔灌木的日常管理,提高植物的观赏性,保留乡村内有观赏价值和历史价值的古树、名木,打造具有巨村特色的农业景观。(图8-22)

图8-22 巨村绿化效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