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3 江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4.3.3 江苏地区美丽乡村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江苏地区在近几年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迅速。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尤其是近两年,江苏省全面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然而伴随着美丽乡村进程的不断发展,在农业景观建设具体实施和设计理论研究过程中,都存在一些突出的问题有待解决。例如部分的农业景观设计缺乏普及性,新旧建筑混杂,不注重典型实例的推广,很容易出现典型性与普及性脱节等问题。

(1)典型性与普及性脱节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由于认知水平和设计方法欠缺,乡村景观出现了各种问题。本书对“美丽乡村”背景下不同乡村发展类型进行分析,梳理了各自发展类型下乡村建设过程中产生的主要问题。美丽乡村的建设普遍缺乏整体规划,导致开发层次较低,组合性较差,综合来说存在三种乡村类型的问题较为突出,一是,自然资源利用为主要的乡村发展方式,对资源的属性定位不足,在资源同质、文化同源和地理位置的背景下,美丽乡村建设大多为经过系统的规划和资源的优化整合。二是,以优秀的农业产业为主要依托的乡村,资源开发过度,乡村商业化、现代化气息浓重,乡村景观特性以及生态被遗忘。三是,都市城郊的乡村,景观资源多数有都市建设的痕迹,大势建造仿古建筑以及景观资源浪费严重。(表4-3、4-4、4-5、4-6)

表4-3 自然资源依托型乡村常见主要问题

表4-4 产业依托型乡村常见主要问题

表4-5 都市依托型乡村常见主要问题

表4-6 各种发展类型下问题总结归类

(2)乡村景观同质化 乡村景观同质问题包括了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同质化以及乡村景观之间的景观同质化。在“美丽中国”建设风潮下,乡村建设片面追求“外在美”,掀起了一阵现代城市风,乡村建设模式逐步向城市建设模式靠拢,从宏观的规划布局到微观的元素形式,无一不散发出浓浓的城市风情,乡村景观逐步被城市所“侵蚀”。在“同化”过程中,乡村景观一方面丧失了原有乡土特色,另一方面由于盲目模仿,出现了城乡混搭的景观风格组合。这种同质化不仅破坏了乡村文化生产机制及载体,而且导致了乡村地方特色和区域形态的消解。在政策导向背景下,由于某一模式成为“范例模式”,乡村之间相互借鉴,导致大量村庄建设相互雷同,村庄在相互模仿中同质发展。乡村居民也由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要求对其环境进行了自发的改造,过多地将城市景观规划的理念套用到乡村。虽有不同的自然资源、产业结构、文化特色,但盲目跟风导致村庄建设思路基本一致,建设发展套路相近,形成单调乏味的景观同质效果。

(3)景观过度人工化 乡村景观区别于城市景观的因素之一是自然景观,乡村在“美丽”整治过程中,往往忽略了无序与自由的自然美,一味去追寻规则与有序的人工美,致使乡村景观人工化。通常,人们将城市景观规划的方式视为符合时代审美的,而将乡村景观的营造方式视为落后的表现。河道两侧大量使用整齐规则的硬质驳岸(图4-1);栽植城市修形植物,清除原生乡土树种,单一模式进行景观配置;道路无一例外采用沥青路面等。乡村景观自然特色逐渐衰退,人工化让其逐渐失去了地域与场地特征,“家园感”也在不断消逝。

图4-1 江苏常州市金坛西华村村民游园

(4)生态联系薄弱化 在“美丽乡村”推动下,生态建设成为建设重心,然而各村生态建设仅强调其乡村内部生态建设,村与村之间、村与城之间的生态联系常被忽视,致使乡村不再“碧水蓝天”。我国乡村的建设发展基本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产品收益为目的,乡村的生态环境出现了被污染的状况;农田由于缺乏维护管理出现了严重的被占用荒废现象;原始植被被大量的破坏;提高产业利益为目的的土地整理工程,使得树篱、池塘、水渠等生物栖息地大幅度减少,农业生产单一性减少了生物多样性。如何维护生态系统结构的完整性,加强区域生态网络格局的构建,成了“美丽乡村”构建中生态环境建设的主要问题。农业景观是一种高价值的非再生性资源,一旦规划和经营管理不合理,就很难再进行修复,必须提高生态保护的意识,依据乡村的定位进行战略性、长远性地规划和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