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年中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教育规划纲要》)通过。
《教育规划纲要》是根据“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部署,为促进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全面提高国民素质,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而制定的”。[10]
《教育规划纲要》“第一部分 总体战略”从“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和“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两个方面对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进行了规划。这些规划对于基层教育和基层教育制度建设起到了决定性的影响,下面我们逐一进行分析解读。
“第一章 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中,重点强调各级政府和教育部门要办好教育,要将教育做到人民满意,还要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想要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教育体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并凭借我们的教育优势,将我国建设成一个人力资源强大的国家。就必须重视基层的教育,因为基层教育是人力资源的多数,也是人民满意的多数,更是指导思想不能忽略的重要部分。
《教育规划纲要》的工作方针首先是确定重点,就是把我国的教育划为重点,将其视作战略,确定其战略地位,并将其放在优先发展的地位上进行审视。因此,我们要大力发展教育,尤其要鼓励全国的社会力量,不断参与其中,不断兴办教育,不断增加我国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社会最需要兴办教育和扩大投入地方就是基层。因此,基层教育定会在今后的发展中受益。育人为本、改革创新、促进公平、高质量也是当前基层教育所需要的,为基层教育的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依据。
“第二章 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中,将我国教育的战略目标以精准量化的方式呈现出来,比如到2020年要基本实现我国教育的现代化;再如届时要普及高中阶段教育,要实现毛入学率达到90%等。这样的战略目标对于基层教育来说是最大的好消息,因为以往普及教育最差的就是基层,如果按照战略目标来看,需要提升的部分一定都会集中在基层。
我国教育的战略主题中主要突出坚持德育为先、坚持能力为重、坚持全面发展三个坚持。德育、能力、全面发展这三方面的教育内容,已经在基层普遍渐渐展开,为基层的教育提供更为充实的内容。
《教育规划纲要》“”根据我国实际情况,针对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特殊教育等八大板块内容进行了规划,这八大板块的规划涵盖了我国基层教育的所有方面。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教育规划纲要》中这八大板块的内容,并就与基层教育息息相关的规划内容进行解读。
“第三章 学前教育”要求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并明确了政府在的职责,强调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这对于基层而言,尤其是贫困基层的学前教育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保障作用。
“第四章 义务教育”要求巩固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并从普及成果、教育质量、学生体质等细致的方面提出了要求。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缩小校际差距、解决择校问题、缩小城乡差距、缩小区域差距,将基层义务教育中最为困难的问题摆上台面,并着力解决。减轻中小学生课业负担,要求基层将减负任务,统筹规划,整体推进,落实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并发挥家庭教育在儿童少年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只有全面的减负,从基层开始着手,让基层率先实现小学生减负,才能真正地让喊了几十年的口号落地。
“第五章 高中阶段教育”要求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到20世纪20年代,在我国要普及高中阶段的教育,要让所有想上高中的初中毕业生都有机会接受与高中同等的教育,并且,针对中西部贫困地区的高中,要加大对该阶段教育管理,并且不断帮扶。让我国的高中生得到全面的提高,全面提高我国普通高中学生的综合素质。推动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高中教育可以说是基层教育的分水岭,在基层,多数接受高中阶段教育的学生会接受高等教育,因此,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是对基层教育的最大支持。
“第六章 职业教育”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政府要履行在发展职业教育方面的职责,切实提高职业教育质量。调动行业与相关企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让职业教育为基层的乡镇中小企业和村办企业培养出更多的高技能人才,并在我国广大的农村基层形成规模,让职业教育成为更多人的选择,并保障他们的选择和多学都能在工作岗位上落到实处,学以致用。
“第七章 高等教育”要求将高校的管理工作抓住抓牢,在不减少高校规模的同时,全面性地提高我国的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和毕业大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能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我国高校的科学研究能力、研究成果及研究水平,从根本上增强我国高等以及相关教育机构对我国社会的整体服务能力,并让这种服务能力流淌到需要它的地方。最后要优化我国现有高等教育机构,尤其要在其结构上发力,让更好的结构倒逼高校水平的提升,让每一个高等教育机构都能办出特色,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建设。高等教育也是基层教育的一部分,但是高等教育作为国之利器,无论是师资还是政策扶植力度往往要比其他教育更为受重视。
“第八章 继续教育”要求要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切实加快我国继续教育的发展,深化其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还要建立健全我国继续教育的制度,完善其体制,并在工作机制上做文章,让更好的机制倒逼出更好的体制,最终达到构建起来一个既能灵活运转,又能开放包容,还可以为全民提供终身教育的庞大而又完善的教育体系。继续教育有着自身特点,能够很好地弥补其他教育种类的不足,比如继续教育能够从更广泛的年龄段切入,能促进我国各级教育的无缝衔接,还能从各类教育的缝隙中穿插而过,将不同的教育种类衔接到一起,还能为受教育程度较差的人群提供多次选择机会,满足个人多样化的学习和发展需要。因此,继续教育是我国教育的重要补充,是基层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九章 民族教育”要求重视和支持民族教育事业,在各级各类学校广泛开展民族团结教育,在民族团结的大好形势下,能够全面改善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现状,在此基础上,更好地提高这些地区的教育发展水平。目前,我国民族地区的教育机构普遍存在协调不好的状况。因此,还要做好各级教育机构和各类教育机构的机构协调工作,在好的大环境中谋求发展。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民族地区的双语教学,让民族地区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教育,更好地适应我国的教育和就业环境,并且要加强教育对口支援。民族教育往往集中少数民族聚居区,扎根基层,认真落实民族教育,就是支持民族地区的发展,是对基层教育最大贡献。
“第十章 特殊教育”要求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提高残疾学生的综合素质,完善特殊教育体系,健全特殊教育保障机制。特殊教育是基层的基层,全社会都要关心和支持特殊教育的发展。
“第三部分 体制改革”从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和扩大教育开放等8个方面做出了规划,这些方面的体制改革基本上已经在基层实施,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第四部分 保障措施”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和加强组织领导等6个方面进行了规划,其中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教育信息化是基层最为紧迫的任务,是急需直接贯彻到基层的。而推进依法治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基层教育制度的建设,是基层教育制度建设的引领和保障。而重大项目和改革试点、加强组织领导也是基层不可或缺的部分,应该是基层教育领导必须紧抓不放的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