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的重要意义
义务教育是国民素质的基石,也是我国教育工作的一个重点,农村义务教育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必不可少的环节,其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是无法撼动的。最近十几年,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全面普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尤其是县一级的义务教育普遍得到了均衡的发展,而且其发展水平还在不断地提高。取得这样的成绩,主要的功劳要归于我国施行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我国将全范围的义务教育纳入了我国公共财政保障范围之内,这使农村的经费得到了保障,让城乡二元变一元,让免费义务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得以全面实现。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让义务教育经费稳定增长成为现实,让以往年年拨款年年不足的情况得以改变,可以说该机制是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全方位覆盖。
但随着我国城市化的进程,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的流动性都逐渐在加大,现行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对于这种流动不能很好地适应。在此背景下,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不断催促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做出反应,户籍制度改革也在不断催促改变。
可是,各地保障机制千差万别,执行层面也不尽相同,有关政策无法得到统一。而且制度在执行环节比较死板,没有流动性,无法灵活操作,如果中小学生换一个地方上学,或者随着父母流动,其义务教育经费是不可携带的,这限制了人员流动也影响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经费保障。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资源配置不均衡几乎导致了义务教育阶段过半的问题,因此亟待解决。最后,也是一个最棘手的问题,就是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综合改革有待深化,如果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不能得到综合改革,目前所有的问题都可能在今后数年原地徘徊。
这些问题都存在已久,且都是些比较棘手的问题,这些问题都在等待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向着便民的方便改进,目前,改革的号角已经吹响,待其真正落地实施,最终一定能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现存的诸多问题一次性解决。
在这些问题的催促下,我国开始实施《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完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通知》该通知逐步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与我国城市义务教育奖补政策整合到一起,在此基础上,建立起一个城乡统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并且将这个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重点放在义务教育经费长期无法保障的农村。可以说该通知是我国教育领域,尤其是义务教育领域的十分重要的一次探索,将直接改观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面貌。
该通知所提倡的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有利于推动省一级政府统筹教育改革,将资金和资源放到一个更大的盘子之中,这就给资金和资源的调配带来了很大的余地,让省一级政府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中找打更大的战略纵深。与此同时,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也优化了省一级的教育布局,给省一级的教育部门更大的调控空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可以在省域内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这种均衡发展相较于以往的小范围内的均衡发展,显然要高了一个层次。我国在教育公平方面努力了几十年,但是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城市进程不断加速,我们所期待的教育公平并没有到来,反而城乡二元化差异加重,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屡屡出现问题,但是随着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的实施,从实施的成果上来看,其在促进教育公平方面的成果非常显著,其提高教育质量的效果也有目共睹。
该通知将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上历史舞台,其贡献不仅仅局限在义务教育领域。比如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方面所起到的推动作用就能说明该通知的影响范围。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具体实施层面上,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地方政府创新地将教育经费与人捆绑到一起,做到了学生走到哪儿,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应有的教育经费就跟着走到哪里。因此而建立起来的财务体系直接推动财政转移支付的转变,使其与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挂钩,不仅仅解决了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义务教育经费的捆绑问题,还能用于解决了所有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问题。
在该通知颁布以前,很多农民因为子女教育问题无法自由迁移流动。但是,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出台以后,农村的劳动力变得非常自由,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城乡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此外,因为义务教育与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息息相关,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为整体经济带来的流动性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经济结构的调整,也拉动了地方的产业转型升级。
该通知在义务教育经费调控方面做了很好的榜样,其推出的保障机制作为一种促进义务教育经费公平的机制,对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有着非常强的榜样作用。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在义务教育经费方面带来了公平与和谐,直接将我国的教育公平拉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公平是和谐的前提,这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最后,城乡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让教育更加普惠,惠及到每一个国人,是我们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强大基石,而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正是我们梦寐以求的强国之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