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与农村义务教育相关内容的分析与解读
一直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都高度重视教育公平。而《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正是以“教育公平”这个最为棘手的问题为导向,将共享发展的理念贯彻其中,将理念转化成政策,强力促进落实。基层的教育公平是《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一大主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里就强调“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在基本原则里也强调了“坚持促进公平”。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协调推进教育结构调整”和“全面提升教育发展共享水平”两大块内容中,围绕坚持促进教育公平的原则,提出了一系列政策举措,只有将这些政策举措落到实处,基层教育才能得到更好的保障,下面我们结合九年义务教育,以九年义务教育为出发点,分析解读一下。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在公共服务方面提出要推进我国的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是根据我国教育现状提出来的,我国公共教育服务不均的问题集中在九年义务教育之中,问题的具体体现是我国城乡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资源不均等。因此,我国要着力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面,并着力解决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教学质量与水平低的问题。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非常依赖财政,如果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均等化得到解决,整个九年义务教育的问题就已经解决了大半,九年义务教育的覆盖问题也不再是问题。
“十三五”时期将重点放在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与优质发展上,想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在基层推进硬件的建设,比如推进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标准化硬件设施建设。除了硬件,还要在软件方面发力,要切实提升我国基础教育,尤其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投入,再投入中,重点解决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在解决待遇问题之后,还有进一步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进行提升,当然提升不能仅靠普通的提升招聘条件和培训,要有计划地针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进行培养,并制定培训计划,定期进行培训,将这些行动转变成程式化的工作。相信在一段时间后,一定能有效地提升农村教师的能力,进而提升农村的教学水平。让我国所有的孩子都能沐浴在“同一个太阳”之下,享受相差无几的义务教育。此外,还要进一步改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福利,比如扩大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营养改善计划范围,将更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纳入营养改善计划的范围。还要扩大各项减免补助的覆盖范围,国家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贫困家庭学生提供更多的减免补助,比如免费提供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教科书,免除杂费,并在部分地区给贫困家庭学生的寄宿生活费补助。让我国尚处于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中小学生能够得到更好、更多的教育资源,让所有的孩子都站在同一起跑线上,享受一样的教育阳光,展望一样的上升空间和就业天空,更加均衡的义务教育,必然能够带动更好的发展。与此同时,我们也要不断地提升农村学校的教学水平,即使不能绝对做到农村城市一碗水端平,至少也要通过视频教育、网课互动等形式让更多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受益,至少也要通过不同形式补齐差距,让农村中小学生和城市中小学生,享受差不多一样的优质义务教育。在不拉大差距的同时,逐步减小差距,最终达到推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的目的,并且推动教育均等化的进程。
“十三五”时期要争取补齐区域之间教育资源与教育发展水平不平衡的短板,尤其是我国城乡之间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不平衡。国家每年都会加大投入,新增教育资源,因为存在不平衡的问题,新增的教育资源就要有侧重,比如将新增教育资源集中到教育资源短缺的地区。《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教育资源的重点主要放在五大类地区,第一类地区是经济发展较差的中西部;第二类地区是贫困地区;第三类地区是我国发展资源较差,在革命时期立下汗马功劳的,比如百色、遵义和井冈山等革命老区;第四类地区是我国自然资源、气候环境至是高校资源都比较差的,比如宁夏、甘肃和内蒙古等民族地区;第五类地区是远离国土核心区的,比如新疆、广西和云南等边疆地区。只有国家切实提高这五大类地区的投入,尽快提升其农村的义务教育发展水平,才能在“十三五”时期将我国区域之间的教育发展水平的差距逐步缩小。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短板由来已久,主要原因就是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将补齐农村义务教育的短板作为主要目标。想要补齐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短板,就要加大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的教育资金投入,有计划地支持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师,着力提高农村义务教育阶段教师队伍的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最终实现城乡义务教育的共同发展,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短板补齐。
近年来,很多义务教育领域的专家和学者都在强调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体系的短板。而且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存在的体系短板并没有在历次教育改革中被解决。因此《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强调要补齐教育体系的短板。教育体系的短板问题主要的是我国也存在学前教育入学率偏低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有一些的主要的措施,首先是实施“学前三年行动计划”,“学前三年行动计划”主要针对农村学前儿童无法得到体系化、系统化的教育。其次是健全我国学前教育的投入机制,由各级政府牵头,在农村基层扩大普惠性的学前教育资源投入,切实提高农村适龄儿童入园的机会,并且加强管理,提升农村适龄儿童学前三年的保教质量和保育质量。在体系的短板中,还提到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没有得到普及的问题,这一问题目前不是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如果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按照经济、文化、区位等大问题来归类,不难发现,几乎所有的问题都是经济能够解决的问题。如果深入了解,将我国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问题归结与经济问题和贫困问题并不为过。如果站在解决问题的角度上进行思考,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水平不高是因为贫困问题,而贫困问题又是导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水平不高的主要原因。这样的恶性循环必须由一个外来因素来打破,这个外来因素就是精准帮扶。
《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提出精准帮扶的几个方面。首先是要保障经济困难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平等受教育的权利,只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才能保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的发展水平,才能打破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水平不高与贫困问题之间的恶性循环。进一步来讲,资助家庭经济困难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并实现资助全覆盖,一定程度上能缓解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
其次是在农村基层实施“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教育脱贫攻坚行动”旨在让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的家庭摆脱贫困,通过良好的九年义务教育来改善家庭贫困的现状,从根本上阻断家庭贫困的代际传递,用脱贫的方式来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生能否继续读书,能否读好书以及能否从读书中获益的问题。
再次就是解决残疾儿童及少年的问题。这方面要求各级政府要精准地把控当地的情况,做好相关工作,根据本地的需求,用更符合实际情况且更容易落地的办法办好当地的特殊教育,将相关工作落到实处,切实解决目前在残疾学生读书中存在的问题。重中之重的是,要解决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残疾学生的上学问题。各级政府、残疾人联合会以及残疾人服务机构要指导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通过随班就读来解决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生残疾学生上学难的问题。此外,有条件的地区要就近安排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学残疾学生就近在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就读。如果当地没有各类特殊教育学校,就要为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中小残疾学生安排送教上门。总之各级政府、残疾人联合会、残疾人服务机构以及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必须为残疾学生提供合适的教育,从根本上着手,解决目前正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的相关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要让无法接受义务教育的残疾学生尽快就读,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保障好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残疾学生的权益,确保这些学生都能及时地接受到义务教育,不能有人掉队。因为,此时此刻一人掉队,在未来可能就是一人无法就业,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家庭都会造成更大的损失。这部分的详细内容在本章的“第四节 加快发展残疾人职业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有展开,此不再过多表述。
随迁子女问题从上世纪90年代农民工进城潮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各级政府一直在协调解决这个问题,但是效果一直不明显。《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各级政府与教育部门切实解决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近就学和就近升学考试的问题,并且各地方也都针对改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就近就学和就近升学考试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措施。
留守儿童教育工作是党中央和政府极其关注的问题,《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要求各级政府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关爱,切实保护留守儿童受教育的权利。要在制度上建立健全针对留守儿童的服务体系,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校中实行更加人性化的服务政策,更加精细化地管理服务留守儿童,让留守儿童得到制度性的权益保障和体系化的教育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