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基层教育”的时代背景

“互联网+基层教育”的时代背景

1986年,我国颁布了《义务教育法》,但是直到2000年,我国才基本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所谓“基本普及”不过是85%的人口、地区实现义务教育。从2006年开始,为了“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由国家提供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我国陆续开始实行城乡免费的义务教育。但因为城市化等原因,2001年中旬,《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颁布,开始“撤点并校”政策,大规模、有计划、有步骤地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对中小学进行布局调整。

“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是存在一定争议的,因为这一政策实施十多年来,虽然部分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教育教学的条件得到及时的改善。但是,也有些地区“撤点并校”用力过猛,部分干部为了完成“撤点并校”的任务而完成任务,根本没有关注到人口数量和教学条件的实际情况,让部分学生的上学、放学之路变得尤为漫长,有的地方的孩子每天甚至要走十几公里。仅这一个原因就导致全国每年有80多万农村小学生辍学。我国要实行“撤点并校”,主要原因就是为了改善全国广大的农村地区教育教学条件,可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无法顺利推进,教育公平就更是无法实现。但是,最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农村的人民群众对教育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农村的教育教学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得到了很大的改善。

近年来,“互联网+教育”成为新的时代流行语。“互联网+教育”并不是简单地将互联网和教育两者相加,而是在手机、电脑等网络终端设备得到普及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信息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技术的支撑,让互联网发挥最大的功用,以深度融合的方式,将教育行业吸纳进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不断加大研发力度,创造出全新的教育发展生态。

2012年“互联网+”的概念就已被提出。之后,“互联网+”的概念不断被丰富。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两会上重点提及“互联网+”的概念,紧随其后,“互联网+”产生了但很多的奇迹,其带来了很多值得学习的产业创新,并给很多死气沉沉的服务行业带来了全新的升级,更是对我国的基层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进入信息时代以来,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便利,深刻地改变着传统教育行业的模式。现在,互联网已经利用其技术优势,深刻地与教育捆绑到一起,这种捆绑在以下三个方面深刻地改变了教育,第一是改变了传统教育用课本和练习册获取教育资源的方式;第二是改变了一个老师几十个学生,必须言传身教,必须事事俱到,必须面面俱到的工作方式;第三是改变了师生之间必须面对面,必须耳提面命的沟通方式。但是主流教育的教学方式仍然延续了传统的方式。最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移动终端的普及,网络公开课和在线教育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迅猛发展,虽然这些改变已经引起了传统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的重视。但是传统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并没有真正地在互联网思维和方法上做出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