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是如何形成的

在我国,农村义务教育需要资金,但是资金的来源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国义务教育的投入体制的是随着时代、经济、社会的发展而变革的,主要经过了四个主要阶段。

第一个主要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这一阶段采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负债的主体是乡镇。20世纪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中期的这一段时期,乡镇一级和村一级,甚至延伸到农民个人一级,成为了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出资主体。因为投资的主体都是基层的单位和个人,因此,这一阶段,我国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没有什么保障,投入忽高忽低,基本上就像靠天吃饭一样,一年一个数,年年都不同,甚至出现本年的投入仅仅是上一年的三分之一、四分之一甚至七分之一的情况,经费不足也是家常便饭。这一阶段,我国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力度不够,经费的投入结构存在着明显的不合理。因为广大的乡镇一级、村一级和农民个人一级基本上靠天吃饭,难以稳定地从资金源头上来保障我国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经费。

第二个主要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到新世纪开端,这一阶段还是采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但是负债的主体已经由乡镇为主转变为以县为主、乡镇为辅。乡镇作为负债的主体,在经过十年的检验之后,已经暴露出很多的问题。因此,国家以行政命令的形式将投入主体转变,突出了县一级政府投资主体的责任。但是,因为县一级政府筹措教育经费的能力还是比较有限,我国农村义务教育发展依然面对着投入问题,依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第三个主要阶段是新世纪的前五年,这一阶段依然采用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但是负债的主体已经由以县为主、乡镇为辅向单纯地以县为主过渡转变。以县为主的体制,缓解了县以下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压力,很大程度上解决了农村义务教育投入中投入主体混乱、投入资金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同时我们也要看到,县一级政府在统筹管理方面的工作也存在很大的短板,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依然有诸多不足。

第四个主要阶段是2006年到现在,这一阶段主要是引入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在过往的三个阶段中,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障,也没有形成切实可靠的保障机制,各级政府在农村义务教育投入方面的责任不能明确地划定,职责不明确就不能明确地履行职责。但是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要求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水涨船高,这就导致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投入的供需矛盾无法被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资源配置越来越不合理,这些突出的等问题不断在农村义务教育中发酵,直接促使国家出台《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通知明确了共同参与投入的原则,明确了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政府、各级财政、各级职能部门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