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题的缘起

第一节 选题的缘起

语言是因为社会的需要即交际的需要而产生的,交际是语言存在的唯一理由[1],语言在使用中存在,在存在中使用。交际是语言的生命力,关系到语言的存亡。语言的发展事实证明:只有具有交际功能的语言才能存在,当人们越需要使用一种语言交际时,这种语言就越发展得快,如英语等,而当一种语言的交际功能衰退时,这种语言就会慢慢消亡,如中国一些地方的方言等。因此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应该是语言教学的终极目标,也是良好课堂实践的核心,这在第二语言教学领域已经基本达成共识。

然而,长期以来,语言知识一直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占据核心地位,成为显性教学。虽然语言知识是构成语言交际能力的重要因素,不可或缺,但离开交际的语言知识是无法自动生成为语言交际能力的,偏重知识性教学的传统对外汉语课堂是无法真正完成第二语言教学目标的。关于语言知识和语言能力的关系,胡明扬先生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培养语言能力跟学习语言知识完全不是一回事,掌握语言知识不等于掌握语言能力。”[2]

从我国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实际情况来看,交际能力虽然已经被确立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标,但因其抽象性只能成为依靠对外汉语教师凭感觉或经验把握的隐性教学。对此,吕必松指出:“语言学习理论研究的任务之一,就是揭示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形成过程,因为只有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及形成过程有了全面的认识,才能在教学中更加自觉、更加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除此以外,还要回答好以下问题:汉语交际能力究竟是什么?包括哪些内容?在对外汉语教学中如何培养外国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这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理论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认真地研究这个问题可以促进对外汉语教学学科从经验型向理论型的转化;这个问题在理论上和实践上的较好解决,将成为对外汉语教学学科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