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语言交际能力定义
经过对现有交际能力研究的梳理和剖析后,我们将交际能力纳入复杂动态系统研究范围,重新审视交际能力,对其做如下诠释:(1)现有研究中交际能力定义的不一致性反映了研究者观察视角的局限性,没有从全局观、整体观全面系统地把握交际能力,只是从交际能力的某一方面定义交际能力;(2)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这是由交际的本质特征决定的。无论是从交际的起源,还是从交际发展的生理基础、认知基础和社会基础来看,交际能力都是交际主体在和环境的交互过程中不断适应和发展的,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自适应动态发展过程;(3)交际过程中,不仅涉及复杂的话语网络系统,还涉及语言交际系统中的无数子系统,每一个子系统代表身体、大脑、环境等相关因素组成的互动体,交际实际上是身体、大脑、环境交互的综合体现[168];(4)交际能力是一种复杂能力,是多通道产物[169]。交际双方在交际的过程中,全方位地调动语言和非语言的各种交际手段,不仅通过视觉、听觉来传达信息,还通过触觉、味觉、动觉、平衡觉等感觉器官感知、体验和适应语言(或第二语言)社会环境的可供信息;(5)要以效果为导向重新定义交际能力[170],效果是复杂动态系统维持下去的重要推力。[171]
对交际能力进行上述的诠释后,我们还要进一步解释本研究中的交际能力定义,因为我们的研究对象是来华留学生,关注的是他们使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因此,本研究的定义特别强调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社会环境的可供性,并着重考虑这一特定人群群体的主体发展性。结合上述诠释和分析,本研究提出如下定义: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一个依赖于环境、社会、认知、心理等众多因素而产生的综合体,是由交际主体的发展、话语网络和可供环境所构成的复杂动态系统,是交际主体运用话语网络通过多感官通道感知、体验和适应汉语语言社会可供环境的复杂互动能力。每一个主体又由无数的子系统以及下一层级的各个组成成分与要素构成,他们之间的持续运动和交互作用又会产生新的结构,涌现新的特征,具有复杂性和动态性。交际成功与否最终体现在交际的效果上,有效性是评价交际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
与现有的交际能力定义相比,本研究的定义在以下六个方面凸显了优势:
第一,首次把交际能力定义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在复杂动态系统视域下重新审视了交际能力,突破了传统交际能力线性观和静态观的束缚。
把交际能力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体现在把交际看成是人与环境在时间与空间上的复杂互动关系,把参与交际的人视为复杂动态系统中的交际主体,汉语语言系统则视为一个复杂的话语网络系统,汉语语言社会和生活环境是交际的可供环境。这三个子系统都是交际能力这个复杂系统中的组织,各组织形成了一个动态互动的网络。在这个互动网络中,主体的发展处在核心位置,交际主体和话语网络系统、社会生活等可供环境之间相互调整与适应,适应的过程是双向动态和变化的。
第二,区分了使用母语和第二语言交际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使用目标语交际时经历的感知、体验和适应过程。
在对交际能力的研究综述的分析中,我们发现交际能力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概念,它涉及了语言、文化、社会、心理、认知等诸多方面的因素。语言交际也不是简单的信息传递,交际双方都在积极地寻找证据和暗示来领会对方的交际意图。而相较于母语交际,第二语言的交际过程更加复杂,需要调动更多的因素参与交际,因此,使用第二语言交际时,自然要经历由感知、体验再到适应的过程。
第三,考虑到了交际主体的内部个体差异。
在互动交流的活动中,参与交际的不仅有语言知识,还有双方的世界知识。当交际双方共处于同一种认知环境中(包括时间、空间、相关的人与事等)时,关于世界的一切概念和信息知识都决定了交际活动的个性发展方向。作为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主体的个体差异具体体现在社会文化背景知识、认知能力、心理因素、情感因素和其他知识以及因素等,这些个体差异因素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交际能力的发展。
第四,考虑到了交际主体与可供环境之间的互动。
从广义上而言,交际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交际主体和最广泛的环境之间的互动。环境与交际主体之间并不是单向的影响与被影响,而是双向的交流与互动,环境提供给交际主体交际信息和话语意义,交际主体根据自身的感官体验,自我调整语言的和非语言的行为,使之更符合特定社会情境的需求。
第五,以效果为导向,具有可操作性,可以提炼具体的交际能力动态发展评价指标。
在真实的语言交际语境中,没有人完全具有Hymes所指的“交际能力”,因为每个人在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都会不同程度地遇到困难。因此,在研究交际能力时,还应区分语言学中的交际能力概念与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概念。语言学中的交际能力更加抽象,外语教学中的交际能力应该更加具体可操作,表现为学习者和教师、其他学习者以及可供环境之间的动态互动。构成交际能力的话语网络属于基本知识和技能部分,相对较容易定义、观察和识别,但是使用语言的复杂互动过程不容易理解、描述和评价。一般来说,主观的评价标准由低到高可分为:可懂性或可理解性,流利性或连贯性,得体性或恰当性。在具体评价时,可量化的评价指标有流利性、准确性和复杂性等,还可以进一步量化其他指标使其成为描述和评价交际能力动态发展的具体指标。
第六,考虑到了思想在交际互动过程中的调节作用。
在传统的交际能力定义中,常常把交际能力分解为听说读写四个技能,而忽略了这四个技能的核心是思想,在本研究交际能力定义中,我们把思想这一要素归属于学习者主体发展的子系统中,并在本研究交际能力发展理论构建和培养体系中进一步体现。虽然受研究条件所限,无法深入探索和解释思想在交际能力发展系统中如何发挥作用,但我们赞同在交际能力培养过程中,应该重视启发学生经过思考来获得听说读写的能力,教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要通过考虑如何在课堂引导学生的互动、练习和参与,如何培养学生通过“想”来使用语言表达自己的交际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