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具身认知理论
具身认知,也称为涉身认知,是哲学、心理学和认知学中一个新兴的研究领域。与经典的认知语言学中关于心智问题的探讨不同,具身认知更加强调身体在塑造心灵、认知以及语言方面的重要作用。19世纪末20世纪初,哲学家胡塞尔、海德格尔、梅洛-庞蒂、詹姆斯、杜威等都开始重视身体与环境在人类认知活动中的作用,具身理论和他们早期的研究有相似之处。胡塞尔认为:“首先身体是任何感知的手段”[100];海德格尔也认为日常的认知不是基于推理的或是某种表征,主体的内在状态和认知过程离不开身体的感官刺激和环境之间的复杂互动;梅洛-庞蒂指出人的知觉在认识客体时,是以身体体验为基础,并以身体为重要的切入点,试图把客体同化到主体中,使之成为身体的一部分[101]。
具身认知理论主要是指生理体验和心理状态之间有强烈的联系[102][103]。人们在生理上的体验会激活心理感觉,反之亦然[104]。举例来说,人在开心的时候一般会微笑,这是心理的体验激起的生理活动,而如果微笑的话,人也会趋向于变得开心,这就是生理体验激起的心理活动。具身认知理论指出,人是以自身的体验为基础,传达和理解语言符号的意义,如果没有身体的体验,就很难把抽象的符号与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建立起联系,意义也就无法传达。
Lakoff&Johnson在《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中指出人们倾向于用更加具体的、在自身的体验中更加清晰的概念来描述那些不是非常具体的甚至是模糊的概念。他们还指出我们使用的具体概念来源于三种自然经验,分别是身体的经验、人与物理环境互动产生的物理环境经验和人与文化环境互动产生的文化环境经验[105]。之后,Lakoff提出了一个更为完整和正式的表述即体验主义,成为具身认知理论的核心内容。体验主义的核心思想是:人的身体感知、运动系统、生理构造、人与社会文化环境的互动经验在语言的认知中起基础作用[106]。
为了验证具身理论的假设,一些学者尝试采用实验方法来发现学习者身体反应与语言信息的传达和意义的理解之间的关系。这些实验方法有:反应时长、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追踪眼动、经颅磁刺激(TMS)等。这些实验通过不同的方式证明了具身经验对语言信息理解的基础作用,有的实验还进一步揭示了镜像神经元等语言具身身体机制的神经生理构造[107]。基于大量实验证据,研究者们逐渐发现话语中的意义并不是蕴藏在语言符号内部静态不变的先在或预设,就其本质而言,是一种对语言表达的经验内容的心理模演。从具身认知理论来看,交际能力的发展离不开身体的体验与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