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可供性理论

二、可供性理论

(一)可供性理论缘起

可供性(affordance)缘起生态学,目前在国内为数不多的相关研究中还没有统一的翻译,已有的翻译有能供性、示能性、符担性、动允性等,因其起源于生态学中的视觉感知,因此也有人把可供性理论称为“生态视觉理论”或“直接知觉论”。我们译成可供性主要是基于以下两个认识:一是保持affordance的核心意义,即其名词词根所表示的直接含义“主动供给”的意思;二是考虑affordance主要是指环境所能提供给观察者的行为属性,因此译成可供性和原意更加接近,也更容易理解其含义。知觉心理学家Gibson创造了affordance一词,他一生都在从事知觉心理学的研究,他利用生态心理学的观察发现:与其他动物一样,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人类逐渐形成了一种能力,即根据刺激的本身特征直接获得知觉经验,他以可供特质解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对应关系,即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本身物理属性的组合能与生物之间存在某种对应关系,他首次使用affordance一词来指代人的行为和环境之间的这种对应关系[82]

可供性就是指物体所具有的物理特性和我们理解该物体可使用方式间的关系,最主要的核心概念是物体的特性决定了行为的可能性。Gibson认为人们可以直接感觉到物体的所有承担特质,其信息是直接表现于视觉中的。人们能够主动判断环境所提供的信息,并把这些信息与物体的功能联系起来,进而引发一系列的行为。而大多数的物体拥有一种以上的用途,人们将物体用于何种行为,取决于人们的心理状态。用Gibson的话来说,“环境的可供性就是环境能为动物(即观察者)主动提供什么,满足什么需要,供应什么东西或装备等。”[83]可供性通过主体的行动能力和感知能力来定义主体和环境的关系,可供的目标、行动和效果三者之间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如图2-6:

图2-6 可供目标、行动和效果的互动关系

(二)可供性理论发展脉络

Gibson最初创造并使用可供性一词,旨在推翻笛卡尔自我的内在认知处理外在感官的理论框架。可供性理论扩展了人们对世界存在的认识,打破了非客观存在即主观存在的界限[84]

引入可供性概念来分析人的行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就可以这样来理解,环境可供性既不是纯粹主观性的,也不是纯粹客观性的,而是来自于环境和观察者两方面的双向互动,可供性连接了环境的物理属性和观察者的感知,他们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可供性是先于观察者而存在的环境特性,既为观察者提供从事某种行为的可行性,同时又对观察者从事另外一些行为进行了限制。第二,环境中的事物具有哪些功能和价值,并不是由观察者进行加工或决定的,而是环境本身已经提供了事物的功能和价值信息。以水为例,杯子里的水提供了它是用来喝的功能,游泳池里的水提供了它是用来游泳的功能,鱼缸里的水提供了它是用来养鱼的功能,等等。第三,提取哪些可供性是观察者和环境特性之间合力的结果,可供性并不是只存在于环境的物理特性中,还存在于观察者和可供性的环境特性之间的互动,观察者的主观能动性表现在接收可供性的差异,同样是水,江河湖海里的水带给不同观察者的可供性就因人而异,一般来说,对于那些和观察者发生联系的可供性更能引起观察者的积极互动,比如对于游客来说,大海给他们提供的是赏心悦目、放松心情的价值;对于渔民来说,大海给他们提供的则是生活保障、繁衍生息的价值等等。

关于可供性概念,心理学家Thomas A.Stoffregen的总结更加科学和严谨,他认为可供性概念有以下三个要点:一是可供性首先提供一种潜在的可能性;二是可供性具有认知主体和环境系统互动的特性;三是在环境系统中提取何种可供性信息,还要受到意图的制约;环境系统中的可供性常常是难以计数,但不同的认知主体会在这无数的可供性中提取和意图相关的可供性[85]。Gibson &Pick把可供性定义为:动物的能力和环境提供的机会之间的适配,这种机会不论好坏,以及由此引发的行为的可能性[86]

Gibson在创造可供性概念时,全盘否定了知觉心理学的研究,但并未引起知觉心理学的革命。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他的研究走入了一个极端,即过度强调知觉在心理感知中的作用。但他提出的可供性这一概念还是得到了认知学、心理学、教育学、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学者的重视,他们针对这一概念和理论模型的建立展开探讨,并在研究中修正和扩展了可供性理论。美国认知科学家Norman进一步发展了可供性理论,他认为事物的可供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事物本身提供的物理特质;二是使用者觉察到事物的可供性特质[87]。因此在进行产品设计时就要充分利用这两种特质,考虑到事物与使用者的关系,既让物品本身提供其自身用途,又要让物品的可供性充分被使用者感知,同时,还要考虑使用者所处的环境或察觉到的意图。与Gibson相比,Norman更注重在一定情境下能被感知到的可供性,这种可供性不仅跟个人的实际能力、需求相关,还跟具体情境中的心理属性如目标、计划、期望、信仰、价值、过往经验等因素相关。Kirschner将可供性理论应用到教育学中,指出教育的可供性和手工艺品的可供性有相似性,决定了学习行为是否在给定的语境中发生以及如何发生[88]

(三)可供性理论与二语发展

Van Lier(2007)[89],Dewaele(2010),Otwinowska-Kasztelanic(2009,2011)等受到可供性理论的启发,在他们的研究中探讨了可供性与第二语言发展的关系。

在二语发展的研究中,交际中的话语意义是如何被提取和理解的,一直是一个核心问题。很多研究和假设都把意义的提取看成是预设于语言符号中的,通过符号的组合就可以获取意义。但事实上,当人们把一串陌生语言的语词符号分别与母语中对应的含义进行组合时,发现意义并不能完全自现。因此,这种语词符号预设话语意义的说法受到了质疑。那么交际中的话语意义到底是如何产生和提取的呢?Glenberg等人的研究引用了可供性概念,对此做出了新的解释。他构建了语言理解“索引假设”模型,探索语言理解的心理认知过程。该模型认为理解交际中的话语意义涉及三个核心的心理操作过程[90]:第一个是索引,即将词语映射到环境中的客体或知觉符号上;第二个是可供性提取,即从环境客体或知觉符号上提取可供性;第三个是可供性啮合,即在句法的引导下,将所提取的可供性啮合成为一连串的心理模拟过程。由于可供性是由客体和与客体互动的有机生物体构造所共同决定的,索引假设在具体内容和抽象内容的语言意义的产生和理解上都更具有解释力。

(四)可供性理论的实证研究

可供性作为生态学概念引用到语言研究中,实证研究还很有限。在为数不多的实证研究中,Hyeonjeong Jeong等的研究比较具有信服力。他们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技术(FMRI)来辨别模拟面试和现场面试时神经过程的差异,研究结果发现在现场面试中,被试者的内侧前额叶皮层和双侧后上脑沟区域更加活跃,表明现场面试更能激发二语交际能力,此外,在现场面试时,右上脑区域也涉及和语言交际能力相关的副语言特征的加工过程,这表明现场面试能引发更多方面的交际能力[91]。由此可见,与环境的双向互动对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起到了促进作用。

Kaschak &Glenberg通过观察美国学生理解“新创名词动用”的方式和过程,进一步论证了索引、可供性提取、句法导引和可供性啮合等心理操作过程在话语意义提取和理解中的重要作用[92]。鲁忠义等以心理学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考察他们在汉语阅读理解中对可供性的提取方式与信息组织功能,研究发现:可供性主要有“直接提取”和“属性推导”两种方式,他们在相关信息理解中起到了核心组织作用[93]。姜孟等采用可供性可提取话语和可供性不可提取话语,分别以英语和汉语作为语言条件进行实验测量,通过E-Prime 2.0编程计算受试的反应时数据,考察25名英语专业研究生在汉、英话语理解中可供性提取的心理现实性和提取效率上的差异,结果验证了在可供性提取过程中,被试者对于英汉两种语言的理解都具有心理现实性,此外,在可供性的提取上也呈现出明显的母语优势[94]

(五)可供性理论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

可供性概念有效地将学习者主体和环境所提供的事物与行为联系起来,语言教学就是由学习者和环境之间的多种关系所组成的系统,所以要使学习成为有效的行为,就要和环境系统的诸要素建立联系。在语言教学上,可供性概念的应用是隐性的,体现在社会语境对可能出现的释义起到限制作用[95]。可供性概念可以帮助学习主体建立和语言表达或行为的关系,引导学习者更加积极主动地关注环境的可供性,选择与其对应的语言或行为,并通过和可供环境的互动产生更丰富的更高层次的交际行为。

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为学习者创设可供环境。这种可供环境不仅包含学习的时间、地点,学习主体和学习环境之间可能发生的关系,学习者汉语学习环境中的互动机会以及其他与汉语学习环境相关的所有事物等,更重要的是学习主体对这些事物的感知,而这种感知因人而异。学习者、教师、教学方法、交际能力系统、学习环境等交织在一起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对外汉语课堂的可供性,当这些可供性被学习者主体提取,教学活动就成功了。因此,即便是一个简单的教学活动或设计,只要能够引导学习者深入其中并有所收获,就可以称得上是一个成功的语言学习和使用的案例。

正如Atkinson所言,“对于个体语言能力的认知是由丰富的社会语境所驱动、鼓励,并广泛联系的。”[96]学者们一般都认同社会环境对语言学习产生影响,但是关于如何影响的看法却不太一致。一些学者们认为,环境起到的只是触发作用,因为本质上语言能力是一种人类所特有的机能;还有些学者则认为,不同的社会环境直接制约着语言习得的过程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