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目标
新中国的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初始于20世纪50年代初期,但交际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学培养目标的确立却并非始而有之,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探索过程。其主要历程如下:20世纪50年代初,留学生的汉语语言能力特别是汉语技能的培养是当时对外汉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教学活动主要包含汉语知识的讲解以及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课堂教学侧重基本语法结构和基本词汇。这一倾向一直延续到70年代初。这时,对外汉语教学理论和教学思路发生改变,在教授语言知识和培养语言技能的同时,也开始意识到语言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但还没有明确提出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这一教学目标。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在对外汉语教学的研究中,开始出现把“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作为教学目标的观点,但因为不能明确界定交际能力与语言能力这两个概念,未能引起普遍的关注。80年代,对外汉语教学事业出现了重要的转折点,这一转折点的标志就是明确确立培养学生汉语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的总体目标,以此来指导具体的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作为主要教学目的,也被列入当时对外汉语教学机构的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有代表性的如北京语言学院编制的《二年制文科班课程设置计划及有关问题》(简称《文设计划》)和上海外国语学院编制的《零起点一年制留学生基础汉语教学总体设计》(简称《总体设计》)。作为纲领性教学文件,《文设计划》提出二年制文科留学生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来华留学生在中国生活必须具备的用普通话进行日常交际的能力。《总体设计》指出:一年制零起点留学生的基础汉语教学,其目的是培养学生使用汉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20世纪90年代至今,关于教学目标的探讨一直在不断深入发展,并渐趋明朗。在对外汉语教学界,很多学者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进行过探讨,吕必松指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基本目的是培养学生汉语语言能力和语言交际能力。”[12]刘珣说:“目前我们已经明确,对外汉语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13]周小兵也指出:“对外汉语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出用汉语进行交际的人才。”[14]王建勤认为:应该关注语言要素,但是如果只注重语言知识传授,而忽视交际能力和文化认知能力,那么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现实社会的发展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教什么”的问题提出了新的要求[15]。郑通涛认为对外汉语教学应该将培养学习者的交际能力作为对外汉语教学的总目标[16]。
国家汉办于2007年和2008年先后发布了两份纲领性文件,分别是《国际汉语能力标准》(简称《能力标准》)和《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简称《课程大纲》),用于指导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能力标准》从三个层面五个级别描述了汉语学习者运用汉语知识和技能交际的能力。《课程大纲》明确规定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是具备语言综合运用能力[17],即在实际交流中运用语言的能力。
新中国对外汉语教学事业的发展历程表明: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确立意义极其重大,是对外汉语教学思路的重大转折,由单纯的讲授汉语知识和训练语言技能,发展到注重语言的实际使用。这一转折也促进了对外汉语教学界更深入地研究交际能力的培养问题,从而对教学实践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现在,教学总体目标已经明确,那么教学总体设计就要保证交际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具体采用何种教学手段和方法,都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实现交际能力培养目标。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全部过程中,都要贯彻执行这一目标,在教材编选、课堂教学和测试评估等方方面面的环节中,都要体现这一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