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之上修改而成的,因此可以说其创作过程是一次漫长而艰辛的旅程,在这个旅程中,我的身心都经受了极大的考验。我深知本文还远远不够完善,还有很多有待改进的地方,但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我确实倾尽了努力,用心思考与实践。论文的写作过程也是自我丰富与提升的过程,我非常感谢求学之路所带来的磨砺、成长与蜕变,更感谢这一路上指引我、帮助我、陪伴我的师友亲朋。
首先要向我的恩师郑通涛教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和满怀的感激之情。感谢老师给我继续在厦大深造的机会,为我们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环境,创造了许多与本领域专家学者学习交流的机会。老师以对跨学科研究的敏锐感觉、开阔的学术视野、创新的学术精神、严谨的治学态度、高标准的要求引领我在学术道路上深入探索,从论文的选题、理论视角、整篇文章的架构到实践的开展无不凝结着老师的智慧与心血。在我的论文写作陷入迷茫和出现畏难情绪时,老师所给予的肯定与点拨,一次次帮我拨开云雾见天日。我深知这篇论文离老师的要求还有一大段距离,也感谢老师在论文的创作和修改过程中对我的宽容与耐心。导师的开拓创新、锐意进取精神和深厚的学术素养,都令我钦佩不已,并激励我在未来的学术道路上不断努力。师者父母心,还要特别感激恩师在我成长道路上所给予的慈父般的教导与关爱。
感谢著名语言学家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李如龙先生的中肯意见,对我有非常重要的启发。感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方环海教授在开题、预答辩和答辩中提出的宝贵指导意见,以及在学术发展方面给予的诸多有益帮助和建议。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陈荣岚教授、蒋有经教授、常大群教授、黄香山教授、朱宇副教授在开题和预答辩中都对我的论文提出过宝贵的指导意见和修改建议,帮助我进一步修改和完善论文,在此向各位老师致以最诚挚的谢意。特别感谢朱宇副教授,允许我参加他所开设的教育学和心理学统计课程,并耐心地为我答疑解惑,增进了我对统计学的了解。
还要感谢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周宁教授、李无未教授、邓晓华教授、曾良教授、张先清教授,他们的课程让我受益匪浅,拓宽了我的研究视野。感谢厦门大学外文学院杨信彰教授、纪玉华教授、江桂英教授,允许我走进他们的课堂,和他们的博士、硕士生一起探讨功能语言学、批评话语分析、认知语言学的最新研究课题,还感谢外文学院林立副教授在计算语言学和语言学数理统计上给予我的指导。特别要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江桂英教授,在我读博期间,江老师不仅一如既往地关注我的学业进展情况,指导我的论文写作,和我分享她最新的科研成果,鞭策我不断前进,还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关心我。
感谢匿名评审专家的评审意见。感谢王士元院士、Paul Kay院士、Thomas Schoenemann教授、Rod-Ellis教授、沈钟伟教授、李宇明教授、陆俭明教授、冯胜利教授、冯志伟教授、赵金铭教授、吴勇毅教授、吴应辉教授、张宝林教授、肖奚强教授、周小兵教授、何自然教授、吴建平教授、林大津教授、陈小慰教授、申小龙教授、孙汝建教授,这些著名的专家学者在不同会议和讲座上的发言拓宽了我语言学研究的思路,让我从不同角度汲取了学术营养,有幸和他们在会下的交流还激发了我论文写作的灵感。特别感谢中央民族大学吴应辉教授,在会议期间与我探讨我的论文,并向我引介后方法论的最新科研成果。感谢我的答辩主席马秋武教授对本文的肯定与建议,感谢答辩委员会所有老师对本文的批评和指正。
还要感谢在厦门大学求学期间一路上与我同尝论文写作甘苦的同窗好友们。感谢我的同门师姐董于雯、杜迎洁、刘杨和陈艳艺,师兄于海阔,同门臧胜楠对我的帮助与关心,特别感谢董师姐和艳艺师姐在问卷调查和教学实验方面给予的大力支持与帮助,特别感谢海阔师兄不吝与我分享他在交际能力研究中积累的所有资料。感谢我的同门师妹魏智慧、徐虹、曾小燕、陈婷婷、李丽容、周雅琪、罗红玲、柯雯靖、黄丽君,师弟阮文清、任吉特、许伟,陪我一起走过艰难的时候,给我支持与正能量,特别感谢他们热情参与我的教学实践,并为我出谋划策,特别感谢雯靖和我一起进行口语交际能力的测试与统分工作。这份宝贵的同门情谊我会永远珍惜。在求学期间,亦难忘同学之谊,怀念与刘娟、徐涛、李洋、宋贝贝、张欣杰、王旋、郑斯扬、刘建华、郑荣华、刘景福、洪世林、张辉时常相聚的美好时光,特别感谢刘娟在我最艰难的时候对我的友情援助。感谢在海韵生活期间结识的社会学系博士杨金东、法学系博士熊云辉、人类学系博士梁洁、外语系博士李锡纯,和他们的交流不仅缓解了学业压力、发展了友情,还开拓了我跨学科的视野。特别感谢每天相伴、无话不谈的老乡和亲密伙伴金东。感谢和我有共同高校任教经历的朋友们在厦大求学期间的相助相伴:食品科学专业马春华博士、哲学博士余玉湖、管理学博士朱惠莉和邢志平。特别感谢马姐在生活上如亲人般的照顾,也非常感谢她在图表、数据处理方面给我的建议与帮助。这篇论文的写作虽暂时告一段落,但和朋友们所结下的情谊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历久弥新。
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给予开展教学实践的机会,感谢复旦大学国际文化交流学院副院长胡文华副教授、张志强老师、郭鹏老师、李茂老师的热心帮助,感谢在教学实践中与我配合的俞漪心老师和王丽娜老师。难忘在上海教学实践期间,我每天泡在上海图书馆,并常辗转于复旦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国交院资料室、同济大学图书馆、上海外国语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对外汉语学院资料室等学习宝地,为我的论文写作积累了丰富的资料和素材。还要感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的连志丹老师、李洋慧老师在开展长期教学实践中给予的帮助。感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孟繁杰老师、周晓峰老师在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等方面的指导,感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潘超青老师和夏国香老师不吝和我分享她们在教学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特别感谢潘老师对我教学实践的帮助与支持。感谢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肖宁遥老师、吴茗老师允许我走进她们的课堂,观摩学习她们的课堂教学。还要感谢复旦大学国际交流学院和厦门大学海外教育学院参与我教学实践的各国留学生们,允许我在课堂内外录像与录音,以及在问卷和访谈中的配合与理解,他们的参与为我提供了有价值的第一手素材。
最后,感谢我的坚强后盾——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与理解,我无法完成这篇论文。感谢我的丈夫,用宽容的爱支撑我,感谢我的儿子降临到我的生命里,给了我莫大的勇气与力量。感谢我的父母,用最伟大无私的爱撑起了我成长的天空,这厚重的爱让我无以为报,唯有先做好自己,才能更好地爱他们,陪伴他们。最后还要感谢四姨和小光哥一家人在厦门求学期间对我的关照。
要感谢的人还很多,对这一路上收到的每一份善意、每一次真诚相助,我都心存感激。求学的道路上有艰辛的付出也有很多的收获,这份厚重的人生经历将会是我一生的宝贵财富,我将带着这一路上的收获、满怀爱与感激继续前行。
胡兴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