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发现与结论

一、主要发现与结论

(一)深化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定义

在对师生交际能力问卷调查和交际能力定义的综合分析基础上,结合交际的起源和交际发展的生理基础、认知基础和社会基础,从复杂动态系统视角重新审视交际能力定义,遵循交际能力的本质属性特征,以目标为导向,从全局观和整体观出发,提出本研究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定义,把交际能力视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把参与交际的人视为复杂动态系统中的交际主体;汉语语言系统则视为一个复杂的话语网络系统;汉语语言社会和生活环境是交际的可供环境。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是一个依赖于环境、社会、认知、心理等多种因素而产生的综合体,是交际主体运用话语网络通过多感官通道感知、体验和适应汉语语言社会可供环境的复杂互动能力,交际成功与否取决于交际的有效性。

(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具有复杂适应系统的特征,其中复杂性和动态性是主要特点,其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交际能力的多相性、交际系统构成的复杂性、交际语境的复杂性、交际通道的多感官性和交际过程的复杂性。其动态性主要体现在:语言交际的动态性、交际过程的动态性、交际语境的动态性和交际能力的动态发展。作为一个复杂适应系统,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同时具备以下的特征:多层次性、开放性、非线性、无序性和不可预测性、不平衡性、自组织性、自适应性和初始条件敏感性。

(三)构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发展模型

其核心理念是交际能力是在与交际主体发展、可供环境和话语网络的动态互动中发展的。在这个复杂动态系统中,交际能力既不是二语发展的起点,也不是二语发展的终点,而是二语发展的复杂互动过程,是与主体发展和整个生态系统协同发展的进程。在第二语言发展的进程中,主体感知、体验和适应话语网络与可供环境,以此促进交际能力发展。

(四)构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体系

该理论的基础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是在复杂动态系统中动态适应和发展的,其内在特征是自组织性和涌现行为,在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教学的主体既包括学习者主体又包括教师主体,教师主体不仅是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更是教学实践理论化的创建者。学习者主体被视为一个复杂动态系统,其构成要素具有开放性,涉及影响学习者主体交际能力发展的内外系统诸多因素。这些因素之间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促进主体在交际过程中的主动探索、文化适应、调整和理解、表达以及评判等,主体的发展与可供环境和话语网络之间构成了复杂的互动关系。作为一个完整的培养体系,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还包含复杂适应方法和交际能力培养原则。

(五)践行复杂适应教学方法

复杂适应方法由传统和现代外语教学法作为数据支撑系统,由教师实践并理论化,该方法超越了传统教学法固有的模式和条块分割的束缚,既能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能优化学习效果,最重要的是其出发点和回归点都基于主体的发展。教师根据课堂教学发展的实际需要加以提取,更有利于合理安排教学,使教学活动更富有弹性和灵活性,以应对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活动。其基本特点表现为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复杂动态性,重视学习者主体的发展和可供环境的提取,在交互式教学中激发学习者的主动探索精神,在与可供环境的互动中构建学习者的语言交际系统,提升交际能力。复杂适应方法强调动态性是语言交际活动的本质特征,特别是在使用语言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涌现的动态性。该方法还非常重视交际活动的意义,教学过程更加体现学生主体主动使用话语网络进行有实际意义的互动交际。

(六)阐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指导原则

在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强调交际主体双方的双向互动,既发挥教师的主观能动性,又充分发挥学习者的自主学习精神,遵循互动性和整体性原则,具体包括以下10条原则:(1)重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2)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发展;(3)重视环境的可供性和多样化;(4)重视课堂的发展变化,特别关注学习主体的情感变化;(5)创造最大化的交际机会,发现和创造交际涌现的机会;(6)增加课后语言实践,实现课堂内外的相互照应;(7)体现自由、平等的交流,而非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被控制;(8)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发生关联;(9)经常变换交际模式,丰富交流体验;(10)多感官通道协同合作。

(七)通过教学实践对比传统教学方法与复杂适应方法交际能力培养效果及二者差异

在教学实践中,以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发展模型和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为指导,采用复杂适应方法,贯彻交际能力培养原则,有利于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同时还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学习信心以及交际意愿。

第二语言课堂的教学活动是复杂的,教师在创设互动活动时,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的复杂动态性,特别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发展,尽可能地创设多样化的可供环境,为活动的顺利进行提供支持和帮助。还要重视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基于学生的真实信息开展教学活动,以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

传统教学方法和复杂适应方法在教学理论基础、对语言交际能力的认识、对语言的认知、语言习得观念、交际能力培养原则、课堂教学、对学生主体的认知、对教师主体认知等方面存在差异。

(八)学习者主体系统发展要素之间以及和语言交际能力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相关

在交际能力发展的复杂动态系统中,学习者主体是具有适应能力的主体,学习者主体包含了众多要素,构成了一个复杂适应系统,在学习者主体系统中,多种元素和成分相互关联作用,通过自组织发生变化,并在宏观系统中分化、涌现复杂的交际行为,共同决定了语言交际能力的发展进程。

(九)交际能力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学习者主体要素上存在差异

通过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学习者主体要素上的差异分析后,我们发现低分组学生在学习态度、自我效能感、交际意愿、学习能力、情感、感觉、感知、兴趣、自信、跨文化适应、人际交往适应和社会环境等12个变量上与高分者存在显著差异,这一研究结果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有重要启示。交际能力的培养要帮助学习者特别是低分者端正学习态度、学习观念,帮助学习者提高自我效能感、交际意愿、学习能力,培养学习者对汉语的感觉、感知、兴趣和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