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
从概念上来说,应该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还是汉语作为外语的交际能力?或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交际能力?要回答这些问题,首先要对这些概念进行界定,这涉及对学科名称、本质和内涵的理解。
对外汉语作为一门年轻的学科,还处于不断发展的阶段,在学科的名称使用上还没有统一,目前使用较多的名称有国际汉语教学、对外汉语教学、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和汉语作为外语教学等。其中,对外汉语教学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名称,而国际汉语教学是近年来新兴的名称,大多用在国际场合。但从学科的本质和内涵来说,前两个名称都不准确,后两个相对规范,具体比较而言,我们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更符合学科性质和内涵。在我国,第二语言教学既包括英语作为外语的教学,也包括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为避免名称使用上的一些争议,我们把中国高校针对外国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统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这一命名是基于以下的研究和认识:外语是指学习和使用一种在国土疆界之外的某个言语社团的语言,如在中国学习和使用英语、日语、俄语等;而第二语言指的是在一个国家内学习和使用的非本族语,如中国人到英国学习英语,美国人到中国学习汉语等。Stern认为第二语言是指语言学习的顺序和程度,在顺序上是在本族语后习得的语言,在程度上低于第一语言[7],地理/社会环境和语言功能是区分两者的主要依据。他以英语作为外语教学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为例,指出前者是在本国疆界之外学习和使用的,后者是指在美国对说其他语言的移民进行的英语教学。Larsen-Freeman &long(1991)更加具体地说明第二语言是在本族人使用的环境中学习的,在本族人使用的环境之外学习的语言就是外语[8]。此外,两位学者也都认为第二语言在一个国家里通常具有官方的地位或公认的作用。
吕必松认为不应该把两者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一种彼此对立的关系,而应当看成是一种相互包容的关系,即第二语言也包括外语,所以对外汉语教学既是一种第二语言教学,也是一种外语教学[9]。实际上,自名称之始我们就一直没有对这两个概念做严格的区分。吴勇毅认为广义地讲,第二语言可以包涵外语教学,在中国国内的对外汉语教学其实指的就是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10]。温晓虹的理解更为具体,她认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指长期在汉语环境下的学习,如大部分的华裔和长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学生;汉语作为外语指在非汉语环境下的学习,如大部分在美国学习汉语的学生[11]。但无论是外语教学还是第二语言教学,其教学目标最终都是指向交际能力的培养。在表1-1中,我们从语言学习环境、语言功能、学习目的和学习形式四个方面对两种名称进行了对比。
表1-1 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对比

从以上的分析和对比结果来看,在名称的使用上,我们赞同把针对来华留学生的汉语教学统称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但就实际教学而言,我们也支持吕必松先生所提出的对外汉语教学既是外语教学,同时也是第二语言教学的观点,因为就实际教学而言,第二语言教学和外语教学有很多相似之处,如在教学法方面就没有做严格的区分。因此在本研究中,我们采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这一名称,但在一些地方,出于行文和理解的方便,我们也会沿用对外汉语教学的交际能力这一名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