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际能力研究的复杂动态系统观

三、交际能力研究的复杂动态系统观

一般来说,当一个系统满足以下三个条件,我们就可以说这个系统是复杂动态系统:第一,由两个以上的元素构成;第二,这些元素之间相互联系;第三,随时间而发生改变。动态性、复杂性和非线性是复杂动态系统中的三个基础特征;不可预测性(表面的无序性)和自组织性是两种行为的状态,交替出现在系统中。

从前文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既完全满足上述三个条件,又具备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通过对语言交际能力和复杂动态系统特征的比较,我们发现两者的特征高度吻合,因此我们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就是一个复杂动态系统,具有复杂动态系统的特征。

概而言之,语言交际能力主要具备以下特征:第一,复杂性:交际能力不是一个简单的系统,是由交际的各个组成部分交互作用的复杂系统。第二,多层次性:交际能力是一个以交际主体发展为核心的内核系统,以汉语环境互动网络为外围系统的复杂系统,具有层级性,每一个层级又包含众多子系统。第三,开放性:交际能力的多维构成成分具有开放性特征,在和社会语言生活环境相互作用中,可能会不断地产生新的要素。第四,动态性:在交际过程中双向互动,而非单向的输入或输出过程,这是由交际的本质决定的,交际本身应该是具有交互性的。第五,非线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具有非线性特征,而不是传统交际能力理论认为的线性特征。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提升过程并不是一个从零点状态到近似母语的线性发展,而是有前进有后退的一个曲线发展过程。第六,交际能力的特征无序性和不可预测性:不是一成不变的特征,在不同交际环境和学习阶段中会有不同表现,依环境变化而变化。第七,不平衡性:交际能力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比如有些学习者可能在交际中说得很流利,但是可能准确性不够好;或者有些学习者可以使用比较复杂的语言形式,但没办法保证流利性。第八,自组织性:学习者的内外系统因素共同作用于交际能力的发展,但学习者内在的主动探索、动机、兴趣、自信、情感等要素可能会自发地组织语言诸要素,使其更符合交际的功能,达到自我提升。第九,适应性:表现在根据环境、交际对象、交际目的的不同调整话语,随机应变。第十,初始条件敏感性:交际能力系统中一点微小的变化可能都会对整个系统产生重大影响。如初级阶段的学习者如果在开始接触汉语时就产生抵触情绪,那他可能很难获得很好的交际能力。

在交际能力复杂动态系统所具有的十个程度不等的基本特征中,复杂性和动态性是其本质特质,因此,我们首先对交际能力的复杂性和动态性特征展开细致的分析。

(一)交际能力的复杂性分析

不同的研究者对交际能力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交际能力作为一个客观事实真切存在着,并不会因人们的认识不同而有所改变,只会随着人们认识的深入而呈现出更多更全的面貌,而目前关于交际能力的不同结论都只能看成是体现交际能力某个方面或某个角度的特性的观点。我们对于同一个事物的观点之所以不同,并常常怀疑其他和我们不同的观点,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这个事物本身是复杂的,它的复杂性让我们只能窥其一斑,而要到达事物的本质,我们就要对其复杂性的根源进行分析。现有的研究已经认识到交际能力的复杂性,但对引起交际能力复杂性的根本原因却很少关注。所谓正本溯源,只有从根本上找到原因,才能有助于接近事实。

传统的复杂性主要是指有很多不同的成分组成,或指完成任务的高难性[153]。莫兰认为复杂性是作为困难,作为不肯定性出现的,而不是作为明确性和答案出现的。系统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一个系统是由多个子系统组成,这些子系统之间的频繁互动又会产生新的组织结构。

基于现有的研究,我们认为交际能力的复杂性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交际能力的多相性;(2)交际系统构成的复杂性;(3)交际环境的多变性;(4)交际通道的多感官性;(5)交际过程的复杂性。

1.交际能力的多相性

多相性是相对于单一性而言,事物的多相性不仅由事物本身的性质决定,也由我们看事物的视角所决定。视角不同,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就会有差异。瑞士印象派摄影师Corinne Vionnet在Danziger画廊展示的一组摄影作品很好地证实了这一点。她展示的是一组世界各国地标式建筑的照片(如图2-8所示),这些照片是由数百张照片叠加而成,而这数百张照片代表的就是数百名游客看同一景点的数百种视角。不同视角叠加以后,我们熟悉的建筑物又呈现了新的面貌,如同不断涌现的动态景观,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

图2-8 Corinne Vionnet印象派摄影作品

从跨学科的多种视角来解读交际能力,就是在探究交际能力的多相性,不同学科视角也会使交际能力的研究呈现新的面貌,每一个视角下的交际能力都具有一定的特性,我们将多维视角下的交际能力特性和内容概要列表如下(表2-7):尽管乍看上去可能并不十分清晰,但却是在逐渐近语言交际的本质。而且语言本身也具有模糊性和混沌性的特征,这是语言的客观性质所决定的,不可消除,语言作为一种符号体系用于交际,因此,交际也同样不可避免地具有模糊性和混沌性。

表2-7 交际能力的多相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在理论语言学和社会学视角下,交际能力不仅是一种内在的语言机制,还具有文化性和社会性,可以用于社会分析;在哲学视角下,交际能力和具体的语言环境紧密相连,要在动态的交流中关注其整体发展,这又与语言全息观相符;在认知学和心理学视角下,交际活动既是多种认知能力协同合作的认知活动,也是语言与社会环境关联的心理活动和跨文化活动;在互动社会语言学、跨文化交际学和生态学视角下,交际成为一种互动的社会实践,具有环境可供性和多模态性;在二语习得和二语教学视角下,交际能力还有使用功能和社会功能,具有可解构性、多维性和丰富的内涵性特征。总之,交际能力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采用不同的学科视角以及理论框架可以避免片面性,从而更客观、更全面地了解交际能力的发展现象,做出更科学的解释。

2.交际系统的复杂性

交际不是出现在隔离的真空中,而是作为一个更大系统的一部分出现。

首先,交际主体即从事交际的人是交际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交际的复杂性体现的是人与社会的复杂性。每一个交际主体都是具有独立个性的个体,他们的性别年龄、身份地位、气质秉性、思维方式、心理认知能力、语言风格与水平、个人经历与社会文化背景不可能完全一致,这些差异导致了交际系统的复杂性。在信息传递的过程中,交际主体并不是简单被动地收发信息,而是充满了主观能动性的复杂交流。

其次,交际一般都发生在特定的场景或环境中,交际场景和环境决定了交际主体使用哪些话语,采用哪些行为以及如何理解对方的话语和行为等。交际的场合、时间、交际的人数、不同的文化规约、价值观、风俗、传统和禁忌等等都在不同程度上制约着交际的发展。或者进一步说,场景中的语境决定了交际的真实含义,完全脱离情境的交际是无法进行的。

再次,从交际系统的构成来看交际的复杂性。概而言之,复杂的人类交际系统主要包括语言和非语言交际系统。语言交际是指使用说话或文字等语言符号的形式进行交际,其中通过说话等有声语言进行的交际就是口头语言交际,如面对面的交流、网络语音视频交谈等,而通过书写符号传达信息的交际就是书面语言交际,如文章、信件等。

非语言交际是指除了语言之外的一切交际手段。有研究表明,使用母语进行交际时,语言交际占整个交际行为的30%左右,而非语言交际却高达70%。Schelbert通过研究发现:在面对面的跨文化交际中,只有35%左右的交际信息是通过语言行为传达的,而其余的65%左右则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达[154]。非语言交际也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包含了非常广泛的内容,毕继万基于跨文化交际和外语教学研究,将非语言交际系统初步梳理分为四类,分别是:(1)身势语;(2)副语言;(3)环境语;(4)客体语[155],具体内容如表2-8所示:

表2-8 非语言交际内容分类

最后,交际系统的复杂性还表现在各个子系统之间的互动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新的结构和意义。交际行为是基于交际主体过去和现在的互动经验,是从交际主体自身的内在感知机制到外在的社会性动机等一系列因素互动的结果,这些互动经验和结果又会继续影响交际主体以后的交际行为。总之,交际系统内部和外部的联系丰富多样,关系错综复杂,既有重叠、相似、交叉的相互联系,又有互动过程中的变化和迁移。语言的结构和意义就是在这种个体经验、社会互动和认知体验的过程中不断涌现的。如交际主体在跨文化语境互动中,改变原来的母语话语模式而采用目的语话语模式时,可能会产生新的话语结构;非语言交际系统在辅助语言交际系统时,也可能产生新的意义。

3.交际语境的复杂性

交际语境是指交际活动发生的语言环境,交际语境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交际语境包含了一切跟交际活动相关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总和,如世界知识、心理感知活动和社会文化背景等等。狭义的交际语境是指在具体的环境中,对语言交际主体产生影响的具体因素,一般是指交际的时间、地点、场景、语言内部等因素,如交际场景、上下文语境等等。交际中对话语的理解是建立在由语境所给出的信息基础之上的,理解话语的过程,就是交际双方不断同旧信息建立关联,同时推导出新信息的复杂过程。

多学科的研究结果表明语境的重要性,福柯的话语分析理论指出话语的意义取决于它出现与存在的情境。话语意义因此也叫做语用意义或语境意义,是相对于句子的字面意义而言的。话语意义是具体的、依赖语境而存在的,其意义更加丰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理论也指引语言研究者们关注语言在日常生活中的意义。在使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时,社会文化语境和具体的交际场景语境都对意义构建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社会文化语境体现在不同文化对语境的依赖程度不同,Edward T.Hall观察了语境在不同文化话语交际中的作用,把人类的交际在广泛的层面上分为了高语境交际系统和低语境交际系统[156]。高语境交际是指在交际的过程中,大多数信息都内化在个人或语境中,只有很少的一部分是通过明确的符号系统传递信息的。而低语境则正好相反,大多数信息都是被赋予了明确的编码,语境起到的作用不大。Gudykunst根据Edward T.Hall的理论,把一些国家和斯堪的纳维亚按照高低语境交际系统排列[157](如图2-9所示),中国是仅次于日本的高语境国家。沉默,是日语和汉语等高语境国家所特有的非言语行为,将所有的交际信息都附着在语境中,制造出“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语境含义,而这在一些低语境国家是难以理解的,沉默在他们看来就是再明显不过的交际行为停止。

图2-9 不同文化高、低语境交际系统维度排列

交际场景语境在高低两种文化语境中都起着重要的话语诠释作用。由于学者们的语境观不同,分类也不同,因此对语境在话语中承担的解释意义的功能看法也不同。Leech在语境对话语意义的解释功能方面的研究得到了认可,他认为语境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解释意义[158]:一是消除歧义和多义;二是指出指称词的所指;三是提供被省略的信息。

4.交际通道的多感官性

感官是指人体感受外界事物刺激的器官,可以具体分为视觉器官、听觉器官、嗅觉器官、味觉器官、触觉器官、平衡觉器官、运动觉器官等等,事实上,我们对世界万物的认识并没有完全按照它本来的样子,而是通过我们的感官体验感受加工后的样子。我们的认知是被身体及其活动方式塑造出来的,身体的感觉、运动体验和活动方式决定了我们如何认知世界。也就是说,世界万物其实是我们用眼睛观察、用耳朵倾听、用嘴品尝、用鼻子闻、用我们所能感觉到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当我们的各种感觉器官接收到外界的各种信息之后,就把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的中枢神经进行信息加工,再指示人体对其作出反应。感觉实践表明,人的感觉器官接受外界的刺激时,也同时调动着人们记忆痕结构中的感知经验。也就是说,人对客观事物的刺激反应,实际上是人的生理器官感知与心理经验感知两个方面相互作用的结果[159]

在交际过程中,交际主体从不同的感官通道表达和接收话语信息,再把这些通过不同感官通道获得的信息线索进行有效的知觉整合,推动交际进程。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体的感官发展并不平衡,绝大多数信息是通过视觉、听觉、动觉获得的,此外,各种感官还会相互作用,相关研究表明,大脑对多感官渠道传送的语言和信息感知更加灵敏,感官渠道越多,思维就越敏锐,对语言交际信息的理解质量也就越高。多感官通道还会刺激神经系统,引发交际过程中的自我满足感和愉悦感,从而激发人的兴趣,以更愉快的心情进行信息交流和语言学习。

5.交际过程的复杂性

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使用语言的和非语言的手段传递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的交往活动,是由交际双方或多方共同参与、相互协调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复杂多变的。交际双方不是简单的信息发出者和接受者,而是处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文化关系中的两个角色。交际也不仅仅是有效地传递某种信息,而是交际双方通过对话协商来共享信息,因此交际信息的意义不是固定不变或由信息发出者所决定的,而是由交际双方为了完成交际目的不断调整形成的。交际的结果也不能仅以信息的有效性多少来衡量,也要关注交际中双方关系和话语意义的彼此适应。在交际过程中,引起理解差异的原因也是多样化的,有在交际过程中被称为噪音的干扰,也有来自不同经历和生活世界的差异,还有不同的价值取向、兴趣焦点等。

(二)交际能力的动态性分析

动态性是事物变化发展的特性。古希腊哲学家Heracilitus 2500年前曾说过:“唯有变化才能永恒”。交际具有转瞬即逝的动态变化特征,交际中的话语和行为以语流和动作呈现,实际交际过程中的话语和行为不可能完全相同。这种动态变化的特征就如同人的一生,从来没有相同的时刻重现,也许经历的事件相同,却不可能是同一个。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具有动态性特征,是由交际的动态本质特征所决定的。动态性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来理解:横向方面主要体现在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是动态的,与之相对应的交际能力也呈现出动态性特征;纵向方面主要表现在语言交际能力会随时间场合变化而有所增减。复杂动态系统理论为我们提供了理解交际能力动态性特征的第三个角度:使用语言即是改变交际能力系统。因为每一次使用语言进行交际时,都会有变化。这些变化有时可能极其细微,但是任何一个微小的变化都有可能导致整个系统的变化。因此,不仅要关注交际的结果,也要关注交际的过程。

1.交际语言的动态性特征

就共时平面而言,语言的存在方式是静态的,但这种静态的方式是暂时的相对的;而语言的动态形式却是永久的绝对的,我们在进行语言研究时,总是弱化语言的动态性,把它看成是一个成品,而不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动态表现形式有两种:一种表现在历时的发展中,语言符号从一个时期到另一个时期的变化;另一种表现在语言进入具体语境后发生的形式和意义的转变。语言的动态运动和变化从未停止过,有时候意义扩大,有时候意义缩小,有时候意义转移;汉语中还有许多特有的语言现象如多音多义、同音异义、同形异义、同素逆序、话语歧义、言语模糊等必须在动态的语境中才能明确含义;汉字、词汇、语音和语法也不是固定和静态的,而是随着体验的深入而不断变化的,这种运动也可以看成是语言系统的新陈代谢,其中以词汇的变化最为明显,可以被语言使用者明显感知,而汉字、语音的动态变化和句子结构的变化则相对缓慢,需要历时的考察。词汇和语法也不是分开存在的,它们常常缠绕在一起,如词性的灵活使用、名词动用、动词名化、形动词等,这些局部的变化会引起语言系统内部的变化,使语言协调发展。事实上,语言在人们使用的过程中不断涌现变化,在交际过程中,语言的新模式不断形成,有些很快消失,有些会逐渐稳定为语言系统的一部分,但语言的变化其实一刻都没有停止过。

语言系统内部的组合关系也会推动语言形式和意义发生改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相互制约的语言形式转换;话语之间的意义诠释;相互推动与影响的话轮转换。它们之间相互联系与作用,组合成新的整体系统大于简单的各部分叠加,显示出内在的动态关联。这些现象常常导致语言意义的不确定性,使交际过程充满动态的变化,语言的动态性特征彰显了语言的艺术魅力,但有时也会增加理解上的困难,引起交际障碍。

以前我们看待语言的方式是语言系统是由词汇、语法、句法等子系统构成的静止的系统,而没有注意到语言的动态形成过程。通过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自下而上”的研究模式,研究者们发现语言模式是相互作用而非单向的因果关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进行交流的过程中涌现的。语言从出现、发展、变化到被学习者习得和使用都是一个动态的过程[160]

2.交际过程的动态性

交际是一个持续进行的活动,而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交际过程中,说出的话语或表现的行为都不能被冻结,也不能被收回,而是快速地被另一个话语或行为所取代。这就像一个个快速闪过的电影镜头,而不是一张张定点的快照。仔细观察交际过程,就会发现在交际过程中,交际双方不断转换听说角色,层层推进信息的流动,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过程,而是双方相互作用下螺旋式的发展变化过程。交际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理解困难,暂时性的停止语言交流,但这时交际也不是静止的状态,而是随着双方调整交际策略、变换交际方式、结合动态语境信息连接话语。

从复杂动态系统视角来看,话语就是复杂的动态的语言使用活动[161]。在双方交际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并不单独属于某个说者,而是由交际双方所组成的耦合系统[162]。也就是说,在交际过程中涌现出来的话语特征是由一定的时间、条件和谈话者的互动而引起的。当其中任何一个条件发生变化时,语言交际系统都会发生改变。

交际意义的确定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涉及交际双方的交际意图、所使用的语言结构和话语的潜在意义等,交际的过程就是交际双方不断创造意义、进行意义协商的动态过程。意义既不是单独来自于词语的组合,也不是来自交际一方的意图,而是交际双方所有因素共同合作完成的意义制造的动态过程[163]

3.交际语境的动态性

语境是一种层级复杂、又富于变化的动态的语言交际环境,语境中的各种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永远没有一个截然分明的界限,也永远不会停止变化[164]。早期关于交际环境的研究认为交际中的语境主要有制约和解释话语意义的功能,属于静态语境观。静态语境观包含了一切潜在的对语言交际产生影响的语境因素,认为语境是先于交际过程而存在的。而动态语境观则认为语境是在语言使用过程中生成的,其生成过程主要来自交际主体的语境重建,交际双方在话轮转换的过程中增添新的语境信息,随着交际的进展,不断将交际一方所拥有的信息变成交际双方的共知信息,推进新一轮的话语交流。在动态的言语交际过程中,语境不是事先确定的、一成不变的外在因素的简单汇合,不是围绕话语的一组静态的共有知识集合,而是不断发展变化,不断被创设、被选取、被延伸的动态系统[165]。构成语境的要素很多,但是只有和当前交际密切相关的要素才能够被选取。

语境的构建过程是动态性的,但依赖语境提取信息的动态过程可能不会被交际主体明显感知,这是因为已有的经验已经将语境信息内化,成为交际主体的心理结构体,这种结构体是存在于交际双方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言语交际行为,就是交际双方不断推翻和修正这一系列假设的过程。在言语交际中,语境是一个变量,其动态建构过程主要体现在设置语境、适应语境、推动语境发展的循环往复的过程。

4.交际能力的动态发展

在使用语言交际的过程中,交际主体不断修正和丰富自己的交际能力,这使得交际能力呈现出持续变化和发展的动态特征。语言学习者每使用一个新的话语进行交际,他的交际系统都在发生着改变,这些改变因人而异。在语言习得和交际的每时每刻,学习者都是有变化的,这些变化很难完全提前预料。在每一个交际事件中,交际主体使用语言的能力都是不断进步的。交际事件越是与交际主体的生活密切相关,其推动力就越强,例如在购物中,交际双方使用讨价还价的交际方式时,买家就会与卖家在真实的交际中获得更多的交际信息,从而推动交际能力的发展。

交际能力的不平衡性从横向方面体现了交际能力的动态发展。同一个交际主体,对某一个交际语境下的交际模式、交际话语比较熟悉时,表现出来的交际能力较好;而在另外一个相对不熟悉的语境下,呈现的交际状态可能会有所不同。另外,如果在相当长一段时间没有运用第二语言进行交际,就会发生一定程度的语言耗损现象,导致交际能力降低。

交际能力的创新性从纵向方面体现了交际能力的动态发展。为了满足新的需求,更好地适应新环境,交际主体还会创造性地使用新的交际语言、符号、行为等,传统的研究将这些创新性视为错误,或是从一种语言行为到另外一种语言行为的过渡,也叫中介语状态。但实际上,有一些错误或过渡性的语言或行为并没有向目的语靠拢,而是以中介的状态来承担交际功能,这种语言和行为就变成了一种有特色的目的语交际行为。

交际能力的发展也是非线性的,而不是由低水平到高水平的直线运动。交际能力有进步,也可能会有退步,有高峰也有低谷,导致这一现象的原因也是复杂的,有时是语境变化引起的,但即便在相似的语境下,交际能力也会有变化,因为没有人能像复读机一样完整无误的复制自己的交际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