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创新之处

二、创新之处

(一)研究视角的创新

在自然科学领域,复杂动态系统理论被视为新科学,是科学研究的一次革命与创新,这也引起了人文社会学科领域研究者们的关注。应用语言家发现,将复杂系统理论引入到语言学特别是二语习得领域,打破了以往二语习得研究的局限性,是一次研究范式的转变。在复杂动态视角下,语言和语言习得的复杂性、语言习得的动态过程受到重视。复杂动态系统理论逐渐成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研究的跨学科主体。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这一新的研究范式和视角还没有受到关注,鲜见相关研究。本研究首次将复杂动态视角引入对外汉语教学领域,重新审视交际能力的定义、相关理论和交际能力培养,突破传统交际能力研究静态观和线性观的束缚。对交际能力进行跨学科、多视角解读,历时与共时系统呈现交际能力研究。本研究还首次提出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看成一个复杂动态系统,不仅关注交际的有效性,同时关注交际主体的发展以及交际能力动态进程,实现交际能力培养的多层次性。

(二)理论创新

在理论上,首次创造性地应用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可供性理论、社会适应论、三向交互论、活动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和具身认知理论等前沿性理论,并以此为理论基础,尝试构建了一个复杂、动态、多层次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理论框架。本研究还创造性地应用跨学科理论,兼顾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交际能力的特点,分析复杂动态视域下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结合教学实践,构建了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理论体系。重新审视了传统的教与学理念,不再把教与学看成简单的线性关系,因为教未必引起学。交际能力的培养要既能体现教的环境可供性,又要体现学的主体发展性。

(三)研究方法的创新

研究方法的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采用主位与客位相结合的研究方式,实现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的全方位视角,保证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二是采用动态描述方法,对学习者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动态发展进行过程性研究。

(四)研究材料的创新

本研究所用的话语分析语料均是第一手资料,转写自课堂实录和学习者日志,真实反映了零起点汉语学习者交际能力发展的过程,也为对外汉语教学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自然口语语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