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方法时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三、后方法时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20世纪末,第二语言教学领域逐渐呈现出一种新的意识,即试图寻找一种最佳的教学方法是徒劳的,因为没有一种方法是具有普适性的。教师应该破除对传统教学法的迷信,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建立自己的教学法理论。传统的“方法时代”因其概念本身的局限性,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理论、原则以及技巧上的狭隘性,还有其“自上而下”的创立模式和教学实践的矛盾,越来越受到质疑和批判,导致“反方法”“超越方法”和“后方法”等理念的出现,昭示着第二语言教学法的新时代——后方法时代的到来。后方法时代的语言教学观是对传统方法的反思和批判,破除对“专家”和已有“教学法”的迷信,强调每一个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创新方法并将其理论化。

“后方法”理论是对传统教学法的革命,它不是一套可供具体操作的教学程序,而是一种教学思想,一种语言教学观。库玛是“后方法”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尖锐地批判了“有限且带有局限性”的传统教学法,以及由此引发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权威与普通教师之间的权利失衡的现实。他提倡基于全球化的宏观社会文化背景,以教师与学习者为主体,专注于特定教学环境与需求,鼓励教师从丰富的教学环境和师生互动中构建自身的教学实践理论,实现“教学实践理论化”和“教学理论实践化”。[208]

后方法理论的核心框架是三个维度和十条原则。这三个维度分别是:具体性、实践性和社会性[209]。具体性主要强调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是为适应具体教学环境、具体的师生而设置的,反对把一种教学方法理想化。实践性主要是强调教师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和学生水平,并经过自己的教学反思构建教学理论。社会性是指教师要对现实社会保持高度的敏感,关心个人的身份认同。十条可以用于指导语言课堂教学的宏观策略是[210]:(1)学习机会最大化;(2)减少感知失配;(3)促进意义协商;(4)促进自主学习;(5)培养语言意识;(6)激活直觉启发式;(7)语言输入情境化;(8)整合语言技能;(9)保证社会关联;(10)提升文化意识。

后方法理论是关于教学法的一套极具批判性的理论体系,鼓励和激发第二语言教学教师超越方法概念的局限性,基于自身教学环境开展自我反思,再将实践经验理论化系统化。后方法理论不是寻求一种完美的教学法来取代现有的教学法,而是不禁锢于现有的教学法。鼓励和重视教师的自主意识,在复杂的二语教学环境中,教师可以实施最适合特定语境的有效教学。教学是灵活、开放和动态的过程,教学手段只要符合教育方针,符合交际能力培养原则,实现最大化的教学产出,就可以使其理论化。

研究表明,教师们在教学中并非只使用一种方法,更多的是依靠自己的直觉和经验。库玛教授由此提出:应该在考虑特定性、可操作性和可能性等原则的基础上,建立一个前后一致的框架,有一套清晰的理念,以便用于指导课堂教学。他鼓励每一个教师从课堂教学实践出发,创立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创新也有迹可循,以下为教师们在创新教学方法时可以参考的技术路线:首先,教师学会观察课堂教学,理解课堂事件、对教室中所发生的一切形成整体性的认识。系统地观察自身的教学,解读不同的课堂情形,评价结果,发现问题,找到解决方法。然后学会进行批判性课堂观察,以实现专业发展,建立个人理论。对于课堂行为的研究,可分前观察、观察、后观察三个阶段,可从教师、学生、观察者多种角度入手,并根据特定学习者群体的语言、概念和交际能力加以恰当调整和运用。最后,学会教学法理论建构,设计系统、连贯、相互关联的教学实践理论,最终目标是建立个人的实践理论。教学法创立的过程可以参考下图(图2-11):

图2-11 教学法创立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