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有交际能力定义分析

一、现有交际能力定义分析

交际能力的概念根据使用的情境不同常发生一些变化,表现在交际能力这一术语上的变化有语言能力(language proficiency,language competence,language ability,language faculty,language capacity,language skill)、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proficiency)、交际语言能力(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communicative language competence)和交际表现(communicative performance)等。这些术语有时交替使用,有时完全使用新的术语来代替最初的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这个术语。Taylor使用三个词汇来分别表示语言交际能力的不同方面:competence(语言能力),proficiency(语言水平)和performance(语言运用)。其中,语言能力是指相对稳定的知识,语言水平是运用知识的能力,语言运用是运用语言的产物[166],语言能力相对稳定,后两项则是发展和变化的。

在语言学界,交际能力一直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议题,是学术界众说纷纭、争论不休的焦点问题,至今也没有统一的、权威的科学定义。各家学派从各自的角度分别定义交际能力,本研究搜集整理了目前国内外关于交际能力定义共55条,并按照时间发展的顺序列表附于附录[167]

从附录二的列表综观国内外交际能力的定义,发现现有的交际能力定义多是站在理论的高度,在实践上很难操作。忽略了交际过程中复杂的生理、心理、认知特点,忽略目标语为母语和外语学习者之间语言水平的差异。

此外,交际能力的定义具有不定性,这使基于交际能力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产生很多争议,也导致研究者们的困惑,他们或是无所适从地交叉使用这些定义,或是根据研究需要片面采取某个定义,这种争议局面迫切需要重新定义交际能力。

虽然在语言学领域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交际能力定义,但也有一些要素已经达成共识,这些要素出现的先后顺序也说明了学界对于交际能力关注焦点的转向。最先出现在交际能力定义中的要素是语言知识以及语言使用规则,但是研究者们很快就意识到语言知识和语言使用规则不会自动转化成交际能力,交际能力还涉及不同情境中的语言使用。内在知识只有与外在情境相结合,才能产生交际能力。交际场合、交际情境和交际场景或具体环境等词语开始出现在交际能力定义中。情境因素的出现,是交际能力研究的社会学转向。这一转向由Hymes开创,至今还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交际能力的关键词还有交际意图、交际对象、交际方式、有意义互动、副语言、动态等。这些术语的核心都是指知识、能力、技能的使用。目前应用语言学领域的理论学家们对交际能力达成的基本共识是:交际能力是指语言使用者不仅掌握语言知识,而且有能力和技巧在实际交流中激活这些知识。Bachman(2007)认为,迄今为止,语言测试领域对语言能力的定义通常以认知能力、任务或交互作用为核心。许力生等(2013)认为任何全面的人际交流能力至少要包括动机、知识、技能、语境和效果五个方面。因此,重新定义交际能力时,应该区分母语交际和第二语言交际的差别;此外,作为衡量第二语言学习者交际能力的标准,新定义还应该包括学习者主体自身的个体差异;另外,交际还离不开真实的、有意义的语境,特别是在真实的语言交流活动中,交际者和环境之间的交流与互动也要考虑在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