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四、活动理论和最近发展区理论

活动理论是由Vygotsky(1978)的社会文化论发展而来,作为社会文化理论的组成部分,由Leontiev(1981)提出,Engestrm(1991)和Miettinen(2005)等继承和进一步发展了这一理论。活动理论的基本观点是:活动作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本形式,是人类认知客观环境和所需目的的过程,是人类与客观环境中的事物互相交流与彼此适应的过程。人的创造性调节过程在活动中处于优先地位,这种创造性调节活动主要是指人类借用文化产物、概念和活动调节物质世界及彼此之间的社会与思维活动[98]。教学中的活动就是学生对知识认知与技能发展的总和,体现了发展过程。

在教育学理论中,Vygotsky的最近发展观理论整合了西方心理学界提出的心理发展与教学关系的理论,区分了儿童心理发展的两种水平:一是实际发展水平即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可能达到的水平即最近发展区。在Vygotsky的最近发展观理论中,认知发展的过程就是自我内化的过程,这种内化的过程在主体间和主体内部都各不相同,这样个体的差异就得到了重视,每一个学习主体都具有不同的学习起点,在学习过程中,其主体作用和主观能动性得到不同程度的体现和激发。最近发展区理论应用在语言教学上,强调的是社会互动和合作,Newman,Gleitman和Cole等人又进一步指出是在双方的相互作用和社会调节的开放系统中,才能促进第二语言学习。[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