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时代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
信息技术的发展带来传统概念的转变,无论是学习者的知识结构、信息结构,还是外语教学的理念、方法等,无不受到大数据时代的冲击。因此,在谈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时,我们不能忽略“大数据”给我们带来的影响,分析其前瞻性和导向性,有利于我们找到正确的方向,及时升级更新自己的系统,以实现和学生系统的兼容。
(一)慕课革命的启示
印刷术的发明和电视的普及是人类历史上知识普及的两次革命,而基于电脑网络技术的慕课(MOOC)将会成为人类知识普及的新革命。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或者更小的“微课程”,问题穿插在学习过程中,就像过游戏的通关一样,答对问题再进入下一个环节的学习。学习者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在线提问,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在平台上解答这些疑问。慕课整合了优质的教学资源,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打破了大学的“围墙”,引发了一场“学习的革命”。
慕课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带来的改变至少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海量数据可以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路径、学习行为和学习偏好等信息,实现学习者的个性化学习,真正做到因材施教;第二,大数据有助于揭示学习的认知过程,从而使课程设计更加符合学习者的认知心理,践行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第三,大数据整合学习资源,使知识点的呈现具有完整性,实现高效学习;第四,动态数据能反映真实的交际过程,促使教师对教学进行反思,推动教师角色的转换,建立新型的教学关系。在第二语言学习中,面对面的交流与即时的互动非常重要,教师的角色从讲解、讲授变为启发和激励,让学习活动更加有效。
(二)翻转课堂的启示
翻转课堂指的是让学生按照自己的学习进度在家中看教学视频学习,然后再到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一起解决疑问[201]。我们现存教育模式的主要弊端是课堂上的内容无法与现实世界中的应用相结合[202],这是因为学生们习惯快速地获取知识,导致浅尝辄止。统一的教育模式常常忽略学习者之间多样性与细微性的美妙差异,导致无法认识到人们在天赋、智力和想象力等方面的表现差异。
对于考试和评估,翻转课堂的理念也有其独到之处,可汗认为考试是人类思维并不完美的产物。因为考试是一种终结性评估,无法反映学生的思维过程。作为一种有价值的诊断工具,考试能帮助学习者进行阶段性检查,精心设计的考试还能反映出学生在特定时期的学习情况,但是对于考试结果的解读应该保持一定的怀疑态度。可汗学院没有采用结果性评价考试,而是从两个方面对学生进行过程评估,一方面是进行纵向跟踪调查,了解学生掌握的知识情况和学习方法;另一方面是能够体现学生创造力的作品集。
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翻转课堂教学主要有以下特点:第一,不以知识的传授为教学导向。第二,教师的传统角色翻转。第三,学习者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更富有创造性。在翻转课堂中,教师首先要“翻转”自我,意识到自己并不是权威的百科知识资源,网络汇集了海量知识数据,学生弹指之间就可以获取他们所需要的知识资源。意识到这一点,教师们就能明白,在课堂上花太长的时间来讲解词汇和语法等语言知识点是耗时低效的行为,这些知识点可以呈现在相关的网站或文档上,而课堂上的时间则应主要用于引导学生使用这些语言知识点。在翻转课堂中,教师的角色更像是一个学习的助学者和导学者,从而使课堂教学成为更具有建设性的活动。翻转课堂对学习者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提出了挑战,因为课前必须要自主学习,只有带着问题才能参与课堂活动。
总体来说,现代外语教学法的发展和大数据时代的外语教学都有共同的指向:那就是主体的发展因素,如个性化教学、自主学习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等,同时又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投入。教师的投入与学生的投入一样重要,因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与人主体间的身心交流的活动[203],没有了交流,也就没有了真正的教育[204]。目前大数据已开始用于教学和科研,但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运用还有待进一步开展。如处于大数据时代的汉语语料库建设,就存在对语料挖掘能力不够、难以共享等问题,而在对交际话语语料的建设方面,也缺少高质量的真实口语语料库,较少提供交际者的社会学信息及话语交际时的语境信息[205]。大数据是各类语言交际的结果,因此研究大数据就是研究完整的语言交际[206]。大数据对于交际能力研究和培养的启示有:大数据是多层次、典型性和广泛性的互动话题记录,展现最真实的语言组合系列,融合课内外学习的真实语料,体现真实的交际过程[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