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者主体分析
(一)学习者主体基本信息对比分析
学习者为海外教育学院长期汉语进修生,参加开学初分班测试后,被分入零起点班。学生类别有获得奖学金的公费留学生、攻读学位留学生、交换留学生和自费留学生。学生基本信息如下表所示(表3-9),本次信息项目除语言背景信息来自问卷调查外,其他项目都采自学生报名时所填信息,主要包含性别、国别、年龄、宗教和文化程度等:
表3-9 两班学生基本信息项目对比

续表

从性别比例来看,两个班级的男生比例都高于女生,其中,2班的男生比例更高,占60%。从国别信息来看,两个班级的学生分别来自美洲、亚洲、欧洲和非洲,两个班级都没有澳洲的学生。从各大洲学生总人数来看,1班有两位学生分别来自美国和哥斯达黎加,2班没有来自美洲的学生。两个班级来自亚洲国家和欧洲国家的人数相当,但从具体国别上看还有一些细微差别。1班的土耳其学生有3名,2班有1名;2班有两名来自哈萨克斯坦和老挝的学生,1班没有;1班有4名荷兰的学生,2班有1名;1班还有3个来自法国的学生,2班没有;2班有6个来自乌克兰的学生,1班没有。这些具体的国别差异给我们的课堂交际活动带来了一些困难。特别是在二班有6个乌克兰学生、2个哈萨克斯坦和3个俄罗斯学生,占了班级总人数的1/3,他们的语言背景都是俄语,这导致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常常借助母语交流。从年龄上来看,两个班级都是21到25岁的学生最多,占到班级总人数的一半左右,两个班16到20岁、26到30岁的人数相当。30岁以上的学习者1班有一位,年龄为50岁,2班三位30岁以上的学习者,年龄分别是31岁,33岁和45岁。从宗教信仰上来看,两个班级无宗教信仰的人数一样多,占近1/3,两个班级都是信基督教的人数最多,其次为佛教、伊斯兰教和天主教。在与学生的交际中,我们首先要了解他们的宗教信仰,才能尊重他们的信仰,避免在交际中因宗教问题而带来冲突。从文化程度来看,两个班的学生以大学本科文化程度为主体,占总人数的2/3,其中包含已获得大学文凭和在读的大学生,其次为高中学历,包括在读高中生,再次为硕士研究生,大学本科以下等。
其他信息还包含学生的工作信息,大部分学生目前还是在读学生身份,还没有正式工作,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和交流,我们了解到1班学生有大使馆工作人员、公司职员、旅行社工作人员等,2班学生有大使馆工作人员、博物馆工作人员、高校教师、幼儿园教师、政府工作人员、公司市场部职员、采矿工程师、研发工程师、西点师等。
(二)学习者起始点水平分析
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第一步要先了解学生从哪儿开始,即交际能力系统的起始点。参加本次教学实践的学生为零起点学生,这些学生在开学初参加学校组织的分级测试,先笔试后面试,不会读写的学生可以只参加面试,测试教师根据笔试和面试情况,给学生定级,同级别的学生随机分配到相应班级。通过开学前的分级测试,我们把以下学生分到零起点初级班,这些学生的情况主要有以下三种:第一种是从未学过汉语,也完全不会说汉语;第二种是学过几个简单的词语如你好、谢谢等,但不具备运用汉语交际的能力;第三种是华裔后代,接触过汉语,可以进行简单认读,但不能使用汉语交流;或者能进行简单的交流,但不会读写。总体来说,学生整体水平一致,都处于汉语学习的起点水平,但存在个体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