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启示与不足
从两个班级的交际能力测评结果和交际能力培养过程来看,我们认为本次教学实践基本上实现了我们的预期目标,践行了我们的教学理念,进一步完善了我们的理论体系。在实验班,我们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承认教学的复杂性和课堂的动态生成性,和学生平等交流,将语言知识用于和学生主体的实际生活相关联的交际活动中。我们尽可能地给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可供环境,为学生创造最大化的交际机会,赋予学生主体对语言交际活动的选择权和主动权。在交际模式方面,我们也创造机会调动学习者的多感官通道,每节课都会有层次丰富的感官体验。在一些学生较难理解的语言知识点方面,我们也尽量减少教师的单纯讲解时间,而是通过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使用语言,如在案例中的漫画系列、具身认知体验等。在实验教学中,我们引导学生使用目标语交际时的步骤是:(1)提供语言材料(音、形、义结合,正确示范);(2)确认和检验语言材料已被学习者准确接收(听说正音,单读等);(3)提供语言意义和用法支持(语义讲解、用法比较);(4)目标语示范;(5)利用情境引导学习者使用目标语交际。
两个班的差异,不仅反映在口语成绩和笔试成绩上,还反映在教师和学习者主体互动中的变化上。从学生主体的互动反应来看,实验班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积极性较高,首先体现在学生的参与数量上,实验班参加考试的人数为16人,对照班为10人,而实际上课的人数实验班也更多,这对于具有自由选择权的学生主体来说,可以解释为他们更接受实验班的教学方式。其次,在课堂氛围方面,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堂互动方面表现得更为主动,课堂上师生和生生交际频率都很高,课堂气氛非常活跃,课堂的实际动态生成情况也更多,这些动态语料促进了实验班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使交际能力的发展进入良性循环。此外,在实际的口语交际中,实验班的学生在课前、课间以及课后与我们使用汉语进行实际交流的频率都更高。这些交流内容丰富,包含了很多学生们在实际生活中的交际需求。最后,在口语交际能力测评中,实验班很多学生表现出了非常主动的交流意识,使测试没有成为一种问与答的机械模式,而是在真实自然的交流中交换信息,增进了师生的了解。
尽管本次实验取得了预期的效果,有很多有益的启示,但是作为初次教学实践尝试,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主要表现在:短期班的教学时间较短且相对集中,很难跟踪记录学生交际能力的阶段性发展过程,对于学生过程性的评价和反馈结果也难以检验效果。另外,学生课外活动安排虽然比较多,但学生课外的语言活动多以自己的母语或英语进行,要想实现语言交际能力课堂内外的照应有一些困难。总体来说,本次教学实践有助于检验和完善我们的理论体系和教学理念,明晰教学步骤和流程,以便进一步指导以后的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