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方法分析
方法既可以指向总的方法——方法论,也可以指具体的教学方法。从宏观上来说,教学法是语言教学理论的一个完整体系,有一系列指导性原则来处理教与学的各类关系。从微观上来说,又是指在课堂教学中为贯彻这些理论、原则而实际运用的方法和技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体系还不完善,主要是借鉴国外的外语教学法,再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特征进行教学。每一种外语教学法的产生都与当时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本质的认识以及相关人文学科(如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社会学等)的理论探讨密切相关,在一定时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每种教学法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否则也很难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存在缺点,导致新的体系产生并不断更迭。
美国教学法课程指定的阅读书目是Larsen-Freeman(1986)和Richards&Rodgers(1986)的两本专著。在这两本专著里,列举了11种普遍使用的教学法:听说法、交际法、社团语言学习法、直接法、语法翻译法、自然教学法、口语法、沉默法、情景语言教学法、暗示法和全身反应法。这些语言教学法尽管名称各异,但并不是完全不同的教学手段,他们在教学实践和教学理论方面还是有一些重合之处的。事实上,我们还能列出更多的教学法:沉浸法、支架式教学法、任务教学法、游戏教学法、音乐教学法等等。新旧教学法之间常常有一些关联和相似性,分类可以帮助我们辨别其中的普遍性及本质特征。我们在下表中(表2-10)汇总了15种主要的外语教学法流派,并对其理论基础、基本原则、优点和缺点分别做了概述,以便我们能了解这些教学法的全貌。
表2-10 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法流派

续表

续表

续表

从上表的归纳和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每一种方法都有其合理的内核,但也不可避免地存在局限性。库玛把现有的语言教学法分为三类:(1)以语言为中心的方法,主要关注语言形式和语法结构的教学方法如听说法、翻译法等,认为掌握语言形式系统就能在课外使用目的语交流;(2)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主要关注语言使用和学习者需求的方法,如交际教学法等,认为语言学习者只要掌握语言的形式和功能就能满足课外的交际需求;(3)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主要指那些关注语言学习过程的教学方法如自然法等,认为学习者只要专注于有意义的语言内容,就能够最终掌握好语言的语法结构和交际功能[200]。
前两种方法都相信“累积的语言实体”最终促成语言能力的发展,但这个实体的具体内容不同,前者指的是语言结构,后者指的是语言结构、语言意念和功能。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方法关注语言的意义和真实的语言使用状况,提供了在交际环境下所必需的语言结构形式。但这两种方法都认为语言结构或功能可以线性地呈现给学习者,并为它们做出线性的解释。而对于以学习为中心的方法来说,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一个非线性的过程,不需要预先选定、排序的系统性语言输入,但需要创造条件,帮助语言学习者参与到有意义的课堂活动中。
每一位语言教师都会在课堂上采用一定的教学方法,但也发现这些教学方法往往是理想化地被应用于教学实践,无法有效应对实际上复杂多变的课堂教学环境。事实上,实际的教学也不可能拘泥于某种方法,很多教学方法都是随着课堂实际变化而动态生成的。对于某种方法和模式的过分推崇,只会导致教学僵化,束缚师生的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