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设计与过程对比

四、实验设计与过程对比

(一)语音教学实验

对于零起点学生来说,语音教学是汉交际能力培养的初始点。语音教学的目标是“为用口语进行交际打下基础”[4]。语音学习是汉语学习的起始点,是学习者获得初步汉语感知的阶段,在我们构建的交际能力发展系统中,语音是话语网络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要素,在学习者整个交际能力系统发展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我们的学生都是成年人,已经具有了一套固有的语音系统,因此,要让学生改变原有的母语发音习惯,建立一套新的发音习惯并非易事。口语课的初始阶段是集中进行语音教学,尽量减少语音不准确、声调不到位的问题,关注学生的语音面貌,通过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建立新的语音系统,体验和适应汉语的语言社会生活

在语音教学中,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感。学生初学汉语时,常常会在自己的母语中找到相似或相近的发音来替代汉语的发音,这样做可以暂时帮助学习者在两种语音系统中建立联系,从这个方面来说有助于语音系统的过渡与转换,但从另外一方面来看,这种代码方式常因学生母语语音系统和汉语语音系统的差异而引起语音负迁移。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以教师示范正确发音,学生模仿跟读、练读等机械性操练为主的方式进行,有经验的老师会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找到汉语中特有的声母和韵母等作为难点音重点操练,如声母中的舌面音(j、q、x),舌尖后音(zh、ch、sh、r),舌尖前音(z、c)等,韵母中的i行韵(ian、iang、iong、iu),u行韵母(un、uan、ueng),ü行韵母(üe、ün)等。在1班,我们采用这种传统的语音教学方式。

但我们认为传统的语音教学方式训练模式过于单调,机械式的操练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班式的模仿跟读容易忽略学生的个体差异。在我们的交际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和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中,始终关注学习者的主体发展和提供语言交际的可供语境,遵循这一理念,我们在语音教学过程中主要从两个方面改善语音教学效果,第一是关注学习者个体的语音难点,设计个性化和有针对性的练习;第二是提供多样化的可供环境,灵活采用图表和自制卡片法、图式发音部位示范、手势模拟口腔和舌头、带音法、听辨法等方式丰富学习体验。我们在2班采用复杂适应方法。下面以《发展汉语初级口语(I)》第一课《你好》为例,说明我们在1班和2班的具体做法:

[教学内容]

(1)认读21个声母。

(2)认读36个韵母。

(3)掌握4个声调。

(4)感知和了解拼读规则。

(5)掌握常用轻声的调值。

(6)学会常用招呼用语。

1.传统汉语教学法的教学过程

(1)展示阶段:主要是教师讲解语言知识点和相应的语言表达形式

①教师板书21个声母和36个韵母,并一一带读。

②教师板画四个声调,标注5度值,示范不同调值的发音,学生跟读。

③教师讲解四个调值的意义区分作用,列举妈麻马骂。

④教师领读三类常见轻声,家庭中的重叠称谓语(妈妈、爸爸、哥哥),表多数的们(我们、你们、他们),常用道歉用语(对不起)。

(2)操练阶段:根据所学内容进行相关语言点、语言形式的机械式操练

①领读、跟读、齐读、个别读课文第三页语音拼合练习1,2,3。

②学生分读课文第四页辨音辨调练习和熟读音节。

③学习生词1—5,老师先读一遍,学生跟读、齐读、个别再读,边读边记忆。

④学习会话,你好和您好,再见。

⑤替换练习(老师好,胡老师好,你们好)。

(3)表达阶段:使用相关语言点和语言形式自由表达、讨论或角色扮演

①拼读本册书人物名字,和他们打招呼。

②用拼音记下班上三个同学的名字,和他们打招呼。

2.复杂适应方法

(1)活动前阶段:通过多种手段(如多媒体、活动范例、图表展示等)强化语言形式,联系现实语境,体现语言功能

①分三个方阵带读声母,ppt分别展示三个声母方阵。分类依据声母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横向声母发音方法相同,纵向声母发音部位相近,找准一个音,就可以带动整个方阵的音准。在练习送气音时可以示范学生用手感觉热气流,或用A4纸感觉气流吹动纸张。在练习难点音时,用手势示范口腔和舌头的位置。

图3-14 声母方阵图[5]

②分三个方阵来练习韵母,这三个方阵主要按单韵母、复韵母和鼻韵母来进行排列组合。第一方阵由单韵母组合成双韵母练习,第二方阵由i、u、ü和双韵母组合成复韵母,第三方阵为i、u、ü和前鼻韵母组成后鼻韵母,第三方阵为教学重点。

图3-15 韵母方阵图及五度调值图

③教师用手势和五度调值法示范汉语的四个声调,并采用含有四个声调的词语来培养学生的声调感知,以下是我们选取的拼音形式呈现的四字词语:山穷水尽,学说汉语,柳暗花明,四海为家。这四个词语都含有四个调值,并且每个调值分别出现在词语的不同位置,每一个词语都以不同调值开始,如第一词语以阴平开始,第二个词语以阳平开始,第三个词语以上声开始,第四个成语以四声开始。实践表明以阳平开始的四声训练效果更加明显,能比较快速地帮助学生形成对四个声调的具体感知。

④运用节奏时长法来帮助学生找到轻声的语感,带读三类常见轻声:家庭中的重叠称谓语(妈妈、爸爸、哥哥),表多数的们(我们、你们、他们),常用道歉用语(对不起)。

(2)活动阶段:以个人、双人或小组的形式操练语言,和同学进行信息交流,采取适当形式并进行小组或班级汇报

①快速认读拼音卡片循环活动:首先由教师说出任意声母或韵母,学生快速找出该声母或韵母,最快和最准确的学生大声读出所举卡片的声母或韵母,并任意说出一声母或韵母,再由全班同学找出该声母或韵母,依次循环。

②声调辨听活动:全班分成四组,每组负责一个声调,老师依次说出一组单音节,说后完由学生拍手辨认后领读。

③学生试读课文第三页语音拼合练习1;2;3,画出不能确定发音的词语,教师在教室内走动给予学生支架式帮助。这样做一方面能增强学生主动探索能力和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辅导,一方面又能了解学生的具体发音情况。

④课文话语交际活动,学习打招呼【ppt呈现和老师、朋友、服务人员打招呼语境】。

⑤拼读本册书人物名字,和他们打招呼。

⑥用拼音记下班上三个同学的名字,和他们打招呼。

(3)活动后阶段:教师和学生对交际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估、总结

①选择2—3组展示语言交际活动,指出亮点和使用不当的表达。

②课后作业,反复听音练习,写出自己的难点音。

3.个性化练习方案制定

在2班,我们除了课堂上的指导以外,还将课堂内外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课后发现并记下自己的难点音,教师根据学生提供的难点音为他们制定练习方案,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对于发音特别困难的学生,还进行了一对一的辅导与强化练习,而非统一的示范性练习。此外,还针对班级10名俄语为母语背景的学生,设计了国别化的难点音教学方案,利用课间和课后时间分别进行辅导。俄语和汉语的发音系统有交替重叠之处,但汉语中的一些声韵母在俄语中没有,如俄语中找不到和汉语韵母e,ü对应的发音,j,q,x也经常被误读为英语音标中的/dʒi/、/tʃi/、/ʃi/或/si/等,结合现有的研究和教学实践观察,我们发现俄语背景的学生在语音中的发音难点有:把送气清塞音读成不送气浊塞音;合口呼和撮口呼没有圆唇或圆唇度不够;e,ian,üe的开口度不够;前鼻音靠后;复合韵母中的主元音不够响亮等。表3-10和表3-11分别为2班学生自我发现的难点音和针对性练习设计。表3-12为针对俄语背景学生设计的国别化语音教学方案。

表3-10 2班学生自我发现难点音

续表

表3-11 2班针对性语音练习方案设计

续表

表3-12 2班俄语背景学生针对性语音练习方案设计

(二)口语教学实验

在口语教学实践中,我们以1班为对照班,采用传统的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方法,执行的教学理念、教学步骤等与我们在短期班初级汉语综合课的实践对照班1班相同,在此需要指出的是,所谓传统的教学方法是指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界被普遍认可和广泛使用的口语教学方法,即以听说法为基础,以功能法、交际法为辅助,采用机械模仿和操练为主的训练方法。我们选取2班为实验班,从第一课开始就以我们构建的交际能力发展理论框架和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体系为理论指导,全面贯彻这一理论框架和体系中的交际能力培养原则,践行复杂适应教学方法的理念。在下文中,我们将从课堂教学实录中选取典型教学片段,逐条呈现我们如何在教学实践中贯彻这十条交际能力培养原则。

在下面的教学片段课堂实例中,我们采用话语分析的方法,对课堂实录语料进行转写。在转写过程中,涉及会话分析的转写符号,我们借鉴Coats(1996,2003)的录音文本改写规则,并结合研究的实际需要,统一采用宽式语料标注符号(表3-13)。在话语分析单位上我们以一个话轮为一个话语单位,为便于分析,我们在每个话轮前依次采用[1],[2],[3]等数字标记。

表3-13 宽式话语语料标注符号及注释

续表

1.重视课堂教学的复杂性,采取即时调整的策略

课程大纲预先规定了语言学习的要点,教学计划和课程安排依课程大纲展开,教材提供了语言学习的内容和材料,教案详细计划了课堂活动的进展。但仅有这些预设信息是不够的,就像我们拿着一张交通图上路了,我们知道目的地,找到了方向和路线,但当我们出发时,具体乘坐哪种交通工具,在哪儿换乘,在哪儿休息、进展快慢等等则只能根据真实的路况信息和当时的具体情形而灵活应变。而课堂上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在使用语言交际互动时涌现的情况则更为复杂,只有在相互的交际互动中才能了解学生的真实情况,根据学生需要和实际进展情况灵活调整课堂教学计划、相关步骤、交流信息以及教学方式等。具体情况具体应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也要多样化,不拘泥于形式本身。因为每一个课堂教学都是独特的,具有不确定性。

在语言学习活动中,最常见的就是教师只按照准备好的语言知识点讲解,然而语言的学习不能局限于此。那些不在教师备课的范围之内,但却是在课堂交际互动中生成的内容也应该得到重视,因为这些动态生成的语言材料往往更有活力,可以成为语言学习的内容。教学片段[3]-[1]中,两位学生在交流过程中的动态生成语料就值得我们好好利用。

教学片段3-1

[1]S1:你好

[2]S2:你好

[3]S1:你有(.)呃(.)你想买什么?

[4]S2:我想买……

[5]S1:什么

[6]S2:什么?哦(.)什么〈↘〉,我想买(.)呃(.)面包

[7]S1:呃(.)种面包哪种面包?

[8]S2:啊(.)我想买都面包

[9]S1:都面包?

[10]S2:都面包

[11]S1:好,一个30(.)三块、三块五,一个六块三

[12]S2:我要X〈可能是多个〉

[13]S1:呃(.)你买(.)你要买吗?还要吗?

[14]S2:呃(.)我想买,一共?

[15]S1:一共……〈思考〉

[16]S2:对,一共〈S1和S2笑〉

[17]S1:一共,一共是二十七块五

[18]S2:啊……

[19]T:他买什么了?二十七块五?〈T和S1笑〉

[20]S2:太多了,没有〈笑〉便宜一点儿?

[21]S1:OK,你朋友,你朋友我朋友〈全班大笑〉十五块

[22]S2:太贵了,呃(.)没有,五块,一共

[23]S1:不卖

上面的活动是两人小组活动,活动内容是选购图中的商品,一个买,一个卖,活动设计的预期目标是在买卖交际活动中,谈论需要、询问价格、说出购买数量、算出商品总价,学会使用汉语购物。而在真实的交流互动中,以上两位同学不仅谈论了需要买什么东西(话轮[1]-[10]),询问商品价格(话轮[9]-[11]),说出购买数量(话轮[12]-[13]),算出商品总价(话轮[14]-[18]),还在双方的互动中,动态生成了讨价还价的内容(话轮[18]-[23]),甚至还在讨价还价的过程中使用了中国人套近乎的方式(话轮[21])。这些动态生成的语料都非常具有交际价值,因此教师在实际的教学中因势灵活调整了教学进度,肯定了两位学生在对话中生成的讨价还价内容以及套近乎的内容,并引导学生使用“能便宜点儿吗?”,“便宜点儿吧”进行讨价还价。同时针对交际中涌现的“都面包”(话轮[8])和“一共”(话轮[16])等生动的交际语料及时进行了分析和处理。根据Thomas关于语用迁移的论述,以上两处用法属于语言语用迁移[6],有意思的是S2虽然在话轮[9]、[15]对“都面包”和“一共”提出质疑,但经过S1在话轮[10]、[16]确认后,交易继续进行。也就是说,这两个交际失误没有产生交际障碍。经过分析,我们发现这两位学生恰好都是以英语为母语背景的学生,而这两个交际失误也主要是来自英语“all the bread”和“in total”用法的负迁移,是初学者易犯的典型错误。因此,这些在实际交际中涌现的动态语料,无论正误,都应该引起教师重视,并迅速判断其典型性,使之成为语言学习的内容。实际上,在语言课堂上,其复杂性随处可见,如不能及时发现交际过程中涌现的信息结构,将会错失很多宝贵的学习机会。

2.重视学习者的主体发展

根据学习者的学习特征、主体发展要素灵活调整教学活动以适应学生主体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监控自我学习、提升自主学习意识,使学生拥有使用语言的主动权和选择权,在交流互动中发展交际能力。通过课堂内外的观察和交流,分别了解学生作为一个班级群体和作为个体的喜好、学习动机、学习需求、交际意愿等个体差异信息,根据这些信息来定位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引发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在教学片段[3]-[2]中,我们给予学生充分的发挥空间来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喜好进行自由交流。

教学片段[3]-[2]

[1]S1:你喜欢中餐还是西餐?

[2]S2:我喜欢乌克兰菜。〈笑声〉

[3]T:乌克兰菜,嗯,乌克兰菜是西餐中的一种。

[4]S2:S3,学校里面有饭馆吗?

[5]S3:有

[6]S2:在哪?

[7]S3:在X旁边?

[8]S2:旁边?

[9]S3:在银行旁边。

[10]S2:哦

[11]S3:S4,你去过……

[12]T:什么?

[13]S3:你去过中山路吗?

[14]S4:什么?〈笑〉中山路,你不知道?

[15]S3:我知道,你去过吗?

[16]S4:我去

[17]T:我去过了

[18]S4:我去过了。

[19]S4:S5,你喜欢运动吗?

[20]S5:我喜欢,呃(.)我喜欢跑步。

[21]S4:跑步,为什么?〈全班笑〉

[22]S5:我不知道,我喜欢跑步。

[23]T:跑步对身体有好处。〈笑〉

[24]S5:对,跑步对身体有好处。〈笑〉呃(.)S6,你喜欢打球吗?

[25]S6:Yes〈全班大笑〉

[26]Ss:是,对

[27]S6:是,对,有时候我打球。呃(.)S7……

[28]S7:嗯,好孩子。〈全班大笑〉

[29]S6:你喜欢游泳吗?

[30]S7:还可以,以前经常游泳,不过现在不游了。

[31]S7:S8,

[32]Ss:S8〈距离远,全班一起喊,笑声〉

[33]S7:你学过中国发书和中国画吗?发书

[34]T:书法

[35]S7:书法

[36]T:你学过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吗?

[37]S8:没有,没学,还没学,还没学过。

[38]T:没学过。你学过中国书法和中国画吗?没学过。好,S8,你问谁?

[39]S8:S9,你最喜欢哪儿?

[40]S9:我最喜欢宿舍。〈全班笑声〉

[41]T:他最喜欢宿舍。好,你问谁?

[42]S9:S10,你喜欢旅行吗?

[43]S10:我喜欢,可是我更喜欢在宿舍。〈全班笑声〉

[44]T:更喜欢,好,她喜欢旅行,还是喜欢在宿舍?

[45]Ss:她喜欢在宿舍。

[46]T:对,她喜欢旅行,但是她喜欢宿舍多一点。她更喜欢在宿舍。旅行可以不叫她了。〈全班笑声〉

[47]S11:怎么说“travel around the world?”

[48]T:环球旅行。〈黑板写环球〉,环球,球,地球,the earth,环,around。

[49]S12:环球旅行什么意思?

[50]T:S11,环球旅行什么意思?

[51]S11:环球旅行就是“go round the world?”

[52]S7:那坏是怎么写?

[53]T:哦,坏,〈黑板写坏〉,坏这么写,不一样。

[54]S7:啊

[55]T:S10,你继续。

[56]S10:你喜欢环球旅行吗?

[……]

片段[3]-[2]是一个话语接龙,由教师提供本节课的关键词语和重要表达方式,学生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喜好发起对话,学生有自己选择对话伙伴和话题的主动权,在这种全班进行的话语接龙活动中,学生的主体发展得到了充分重视。学生作为集体和个体的喜好、交际需求、动机和交际意愿等都得到了充分的尊重,交际信息也更加真实自然,如来自乌克兰的学生会很自然地说自己喜欢乌克兰菜。更为重要的是,在这样自由的话语接龙中,很多交际信息差也会自然产生,特别是当学习者想要就某个话题表达自己的想法时,可在由教师和其他学生主体构成的可供环境中建立自己的话语网络,增进交际主体之间的理解。在话轮[1]-[3]中,讨论的话题是中西餐喜好,得到的信息是S2喜欢乌克兰菜;在话轮[4]-[10]中,两位同学交际的信息是学校银行旁边有家饭馆;在话轮[19]-[24]中,两位同学交际的信息是运动喜好,并了解到S5喜欢跑步;在话轮[25]-[31]中,交际的信息是两位同学就他们是否去过中山路的信息进行了交流,最后通过双方的交流,明确两个人都去过中山路的信息;在话轮[32]-[56]中,同学们的话题围绕对书法、中国画、旅行的喜好而展开。我们只转写到第[56]个话轮,共有10学生参与对话,实际上的话语接龙是全班每位同学都有一次被问与提问的机会,在真实的互动交际中,也会动态生成许多新的信息,这些新的信息源于真实交际的需要,因而比教材中固有的信息更加生动,成为新的话语语料供学生互相学习。教师在这个真实交际过程中,主要起到帮助者的角色,在必要的时候提供语言支持,如在话轮[3]中,主要是解释乌克兰菜属于西餐;在话轮[12]、[34]中,主要是澄清信息;在话轮[17]、[36]、[38]中,主要是纠正语言形式;在话轮[23]中,主要是提示信息;在话轮[44]、[46]中,帮助学生理解动态生成的新话语语料“更喜欢”;在话轮[48]、[53]中,主要回答学生疑问,在话轮[55]中,主要起到组织话语接龙的作用。总体而言,教师的说话时间在20%左右,学生的说话时间在80%左右,是课堂交际的真正主体。

3.重视环境的可供性和多样化

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建立一个复杂、动态、基于信任的可供环境非常重要,在这样的可供环境中,学习者可以主动获取信息并及时反应。语言课堂的可供环境是复杂动态的,每一个学生的参与都在为其他同学创造可供环境。这些可供环境主要包括课堂内外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在自然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鼓励学生探索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在真实的言语事件和言语活动中发展交际能力;社会环境既包括学生所处的目的语文化,又包括学生自身的多元文化和语言背景等,对此形成多样化的认识,并及时作出反应。教学片段[3]-[3]就在交际的过程中建立了一个复杂、动态、基于信任的可供环境,学习者在这样的可供环境中积极讨论各个国家的天气情况,并对所在城市和同学们各自的城市天气情况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教学片段[3]-[3]

教师提供语段展示:

厦门的夏天从4月份下半月开始,一直到10月末(mò)结束。厦门的夏天很热,一般是30度左右。7、8月份最热,常常有台风,最热的时候差不多39度。

厦门的冬天从12月份开始到2月份结束(jiéshù),一般是10度左右,最冷的时候差不多5度左右。现在是10-17度。厦门的冬天很舒服,不太冷。很多人都喜欢来厦门旅游,特别是过年的时候,鼓浪屿上有很多游客。厦门冬天不下雪,有时候下雨。

[1]T:你的城市今天天气怎么样?你是哪一个城市?什么城市?

[2]S1:我的城市在荷兰的北(.)这时候天气都一样。

[3]T:哦,荷兰的天气都一样。

[4]S1:荷兰很小。〈用手比划小,笑〉

[5]T:好的,明白了。〈笑〉

[6]S1:现在9度,下雨。

[7]T:今天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是多少?

[8]S1:3度到9度,最高气温是9度,最低气温是3度。

[9]T:好,S2,加纳怎么样?

[10]S2:真的很X。

[11]T:很冷,是吗?

[12]S2:很热。我的国家没有冬天。

[13]T:哦,很热,那现在的温度是多少?

[14]S2:24度左右。

[15]T:我们来听听乌克兰怎么样。谁来说,好,S3。

[16]S3:从X月到2月差不多是X天。

[17]T:你说夏天吗?那么长?从7月到2月,时间长,7,8,9……

[18]S3:冬天。

[19]T:是冬天?〈笑〉我以为是夏天。

[20]S3:我不喜欢夏天。

[21]T:那我们先说夏天,再说冬天。夏天从什么时候到什么时候?

[22]S3:夏天从(.)6月到8月,34度,很热,我不喜欢。

[23]S2:34度很热吗?〈S2来自加纳〉

[24]S3:很热

[25]T:他说夏天是两个月,从6月到8月,一般是34度,他觉得很热。他不喜欢

[26]S4:你不喜欢夏天,可是desert〈S4也是乌克兰学生〉

[……]

[27]T:泰国夏天……

[28]S5:哦,泰国……〈说话者是韩国人〉

[29]S6:你知道吗?〈全班大笑〉

[30]S5:我去过泰国,泰国6月份很热。

[31]T:S7,你来说。

[32]S7:我的城市下雨,最热的时候是40度,最冷的时候是26度。

[33]T:你的城市是泰国的……

[34]S7:曼谷。

[35]T:曼谷的夏天从什么时候开始?

[36]S7:差不多3月到5月,可是曼谷还有雨季和旱季,雨季是从4月到10月,旱季从10月到2月。

[37]T:哦,对,泰国有雨季和旱季,雨季雨多,旱季雨少。我们班还有谁的国家有雨季和旱季?

[38]S8:老挝也有雨季和旱季。

[39]T:印尼也是。印尼雨季6个月,旱季6个月。

[……]

[40]T:现在我们来说说谁的国家现在最热,谁的国家现在最冷?最热的国家是?

[41]Ss:加纳。

[42]S6:泰国也最热。

[43]T:好,泰国和加纳现在最热。那现在最冷的国家是?

[44]Ss:荷兰。

[45]S1:我不要回我的国家。

[46]T:为什么?

[47]S1:我的国家太冷了。〈S1表情痛苦,全班大笑〉

我们的学生来自世界各地,教室就像是一个小联合国,学生的多元背景为课堂交际提供了真实而丰富的可供环境。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和学生一起建立了一个关于自己所在城市的天气的可供环境。教师首先就学生们学习所在地——厦门的天气情况编写了一个话语语段,创设可供环境,学生们再结合自己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交际。因为各个国家的情况不同,大家对冷热的认知也不同,比如来自乌克兰的学生觉得34度很热,可是来自加纳的学生对此持质疑态度(话轮[23]-[24])。在描述天气的时候,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泰国、老挝和印尼的同学除了说夏季和冬季外,更倾向于说雨季和旱季(或干季)等(话轮[36]-[39])。这些可供环境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己的话语网络,在真实的交际事件中抽取使用。

4.重视课堂的发展变化,特别关注学习主体的情感变化

交际能力是在动态的互动中发展起来的,因为交际的需要而使用语言,语言才能承载交际的意义,因此要特别重视课堂交际的发展变化。首先,我们在课堂上进行语言教学的学生是有生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主体,这些主体的情感要素、认知要素、社会要素等都和语言交际的发展变化紧密相关,关注学生的情感变化,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理性的思考,有助于他们更好地使用语言进行交际。重视主体的情感因素,就是增加快乐感知、喜悦体验和交际信心的适应过程。在教学片段[3]-[4]中,学习日期的表达时,教学交际活动是问同桌的生日,再轮流告诉全班同学同桌的生日。但是简单的日期练习却和学生的重要情感事件相关,我们不能只是为了练习语言表达形式而练习,还要注重语言练习中的实质内容,关注学生主体的情感变化。

教学片段[3]-[4]

[1]T:S1,S2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2]S1:他的生日是(.)4月呃(.)5号。

[3]S1:S3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4]S4:他的生日是……1月19号。

[5]S5:什么?

[6]T:不是吗?〈问S5〉

[7]S5:我的生日(.)一样

[8]T:哦,你的生日也是1月19号,对吗?

[9]S5:对

[10]T:你们可以一起过生日。一起,过生日〈T在黑板上分别写“一起”和“过”及拼音,带说〉

[11]Ss:一起过生日。〈齐说〉

[……]

[12]T:他的生日是几月几号?

[13]S6:他的生日是9月23号。

[14]T:今天吗?

[15]S7:是〈笑〉

[16]S2:今天是S7的生日,我们要说〈引导学生说生日快乐〉

[17]Ss:Happy birthday to you,Happy birthday to you〈班级同学一起唱生日快乐歌〉

[18]T:汉语的Happy birthday to you怎么说?

[19]T&Ss:生日快乐〈T在黑板上分别写“快乐”,带说〉

[20]T:我们一起唱汉语的生日快乐歌吧

[19]T&Ss:祝你生日快乐……〈T带唱〉

在进行日期表达的交际练习中,出现了两个非可预测性事件,第一个是在话轮[4]—[11]中,发现班上两个学生的生日在同一天,第二个是在话轮[11]-[19]中,一位同学的生日就是上课的当天。如果课堂语言活动仅仅是为了操练语言,保证语言形式的准确性和语言操练的顺利进行,就可以忽略这两个事件。但是在课堂发展变化中,忽略主体的情感变化,很容易让语言交际的过程变成痛苦的体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了这两个事件,既引导学生关注了新出现的语言表达形式如“一起”“过”和“生日快乐”等,又关照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创造了快乐的学习氛围。对于学习主体来说,这一课堂交际事件也会因为温馨愉快的情感体验而留下深刻印象。

5.创造最大化的交际机会,发现和创造交际涌现的机会

Von Humboldt早在1836年就说过:我们无法真正地教授一门语言,我们所能做的只是创造条件使语言按照自身的方式在思想中发展[7]。在教学中,我们所做的就是竭尽可能为学生创造交际的机会,学生在即时的动态性交流中,为了顺利交际而激发出更多的语言实质内容,创造了交际涌现的机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师和学生都是交际机会的创造者。最好的交际机会是使教师和学生都投入到话语交际活动中,关注说话者和他所传达的话语信息。在下面的课堂实例(教学片段[3]-[5])中,我们给学生创设了语言交际的条件,由学习者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一次收发快递的活动,每个小组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想法各自发挥。

教学片段[3]-[5]

小组活动(3—4人/组):情境:你在上海旅游,买了很多东西,想快递回厦门,你给你的朋友(们)打电话想请他(们)帮忙取快递,你也给快递公司打电话让他来拿快递。

[1]S1:我在上海,我买了很多很多衣服呃(.)手机,苹果手机〈笑声〉、X〈笑声〉、呃(.)吃的、喝的〈笑声〉呃(.)我要我的朋友帮忙。我给我的朋友打电话。

叮铃铃……〈S2模拟手机铃声〉

[2]S2:哦(.)喂?

[3]S1:Hello?〈笑声〉今天你好不好?

[4]S2:哦,很好〈笑〉

[5]S1:嘿,我有问题,你可不可以帮忙我?

[6]S2:(.)呃,不要〈大笑声〉

[7]S1:亲,请帮我

[8]S2:哦(.)太麻烦〈大笑声〉

[9]S1:哦,你不是我的朋友〈S1很生气地挂了电话,大笑声〉

[10]T:怎么办?

叮铃铃……〈S2模拟手机铃声〉

[11]S1:我给我的朋友打电话。

[12]S3:喂?

[13]S1:你好

[14]S3:你好

[15]S1:现在我在跟朋友……我买了很多东西,我想快递回厦门……

[16]S3:喂喂……〈S3装作电话信号不好,听不见挂掉,全班大笑〉

叮铃铃……〈S2模拟手机铃声〉

[17]S1:你好,请问是顺丰快递吗?我要快递……

[18]S4:是,你在哪里?

[19]S1:我在南京路。

[20]S4:我到那里还有……要两个小时,可以吗?

[21]S1:可以。

S4到S1处

[22]S4:我是快递,你要快递吗?

[23]S1:对,我要快递到厦门。〈鼓掌,回座位〉

[24]S5:你的苹果手机〈拿一苹果给S1,笑声〉

在教学片段[3]-[5]中,我们创设的情境是请朋友帮忙收快递,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快递的使用流程,学会使用快递。在学生实际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完成了信息的交流,还真正做到了使语言按照自身的方式在他们的思想中发展,表现为运用语言表达真实思想。在他们的交际过程中,朋友一嫌麻烦直接拒绝帮忙接收快递(话轮[6]-[9]),朋友二也嫌麻烦,装作手机信号不好听不到而间接拒绝帮忙(话轮[15]-[16])。这种即时的动态交流激发了更多的语言实质内容,创造了交际涌现的机会。这样反映学生真实思想状态的语言交际形式还没有出现在现有的语言教材中,但却是最真实的个性语言,只要给予学生最大化的交际机会,就有可能促使交际涌现。

6.增加课后语言实践,实现课堂内外的相互照应

交际是在使用中发生的,在真实的环境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是课堂教学的重要延伸。在实验班,我们定期给学生们安排课后语言实践活动,有时候是个人形式,有时候是小组形式。我们提供三个渠道来检验学生的课外语言实践活动,并给予反馈,学生可以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任意选择。第一个是填写课后语言实践学习者日志(附录),第二个是把参与的课后语言实践活动以录音或录像的形式发给我们,第三个是在课堂上口头汇报或情景再现课后语言实践活动。教学片段[3]-[6]就是由学生发来的课后语言实践活动的语音材料录音转写,学生正在采访超市旁快递点取快递的同学,想要了解中国学生使用快递的情况,进一步学习如何在中国使用快递。

教学片段[3]-[6]

[1]S1:你好

[2]I1:你好

[3]S1:我是土耳其人,我来中国学汉语,呃(.)我可以请问你问题吗?

[4]I1:好,你问吧。

[5]S1:你(.)这是什么快递公司?

[6]I1:顺丰快递。

[7]S1:哦(.)对,顺丰快递。

[8]I1:你知道?

[9]S1:对,对,顺丰快递怎么样?〈课堂上介绍过顺丰和申通快递〉

[10]I1:很快,很方便。

[11]S1:是中国呃(.)最好的快递吗?

[12]I1:差不多。

[13]S1:这个快递多少钱?

[14]I1:10块钱,可能……〈思考〉。不是我花钱,我买东西……

[15]S1:哦,这个不花钱……

[16]I1:对,是卖家花钱〈笑〉

以上的对话虽不长,但却是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使用汉语进行交际,这样的交际可以让学生获得更多的语言成就感。很多学生反馈说他们在课堂上能听懂老师和同学们的话,但是,却听不懂当地人的话。这是因为,在课堂的语言交际活动中,教师的发音都比较标准,语速也会根据学生们的实际水平有所控制,还有一点就是教师比较了解学生的现有交际水平,会在交际过程中刻意屏蔽一些学生现有的水平可能还不能理解的语言内容。而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和中国人进行交流时,就要面对带有各种口音、各种语言习惯以及不同语速的说话者,就会使交际变得更加困难。我们鼓励学生在课外进行交际,一般都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可供环境,有步骤地引导学生进行真实的互动,避免挫败感。在和被访者对话前,学生提前写了采访提纲,设置了几个交流的问题,并在课上对采访提纲进行了练习。但是在真实的采访事件中,交际并没有严格按照采访提纲进行,在话轮[13]-[16]中,学生本来想了解快递的价钱,没想到意外发现在购物时,买家不用额外支付快递的钱。

7.体现自由、平等的交流,而非自上而下的控制与被控制

真实的交流从来都不是在一个设定好的框架里进行的,使用规定的语言,规定的句式,而是能够自由平等交流,因此,在交流的过程中,必然会涌现一些非预设的语言形式,这些都是交际中不可忽视的重要信息,针对这些信息,教师要因势利导,鼓励学生大胆使用新的语言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在教学片段[3]-[7]中,对于零起点的初级汉语语言生来说,用汉语向同学们介绍自己国家的节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交际中会涉及一些新词和新的表达形式,但能用目的语跟老师和同学们分享自己国家的信息,学生们的参与热情还是很高的,更加关注语言内容,因此,他们通过小组自主学习和师生互助学习的方式解决了生词和表达形式的问题,用自己的语言成功地和师生分享了自己国家的节日文化。

教学片段[3]-[7]

(1)S1:老挝最重要的节日:泼水节

[1]S1:大家好〈笑声〉

[2]S1:然后,在老挝(.)节日每年啊是老挝新年,名字是泼水节

[3]S2:Water-Sprinkling Festival.

[4]S1:时间是每年4月、4月13—15日,13—15日。放假五天,放假五天。

[5]S1:然后在家呃(.)在家

[6]T:在家过节?

[7]S1:在家过节,跟父母、家人还有朋友。

[8]S1:我们做老挝qífù。

[9]Ss:什么?

[10]S1:哦,老挝祈福

[11]S3:是什么?

[12]S4:blessing

[13]S1:在家祈福,然后那天在路边、路边泼水。

[14]S5:路边是什么意思?

[15]S6:on the street

[16]S5:哦,路边

[17]S7:每天吗?

[18]T:每年4月……

[19]S7:不是,放假五天都泼水吗?〈笑〉

[20]S1:是,可以

[21]S7:哇,好多水啊〈笑〉

[22]S1:三天最多泼水。〈S1伸出三个手指〉

[23]S1:然后,见面朋友。

[25]T:和朋友见面

[26]S8:所以,你不用洗澡,〈全班笑声〉对吗?〈嘈杂声〉

[27]T:泼完水回去洗澡,对吗?

[28]S1:对,要洗澡。〈笑声〉

(2)S2:韩国最重要的节日:两个新年

[1]T:你来说,韩国

[2]S2:我?

[3]S8:你的生日。〈笑声〉

[4]S2:韩国有两个新年的节日,呃(.)一个是新年,1月1号,the new year。

[5]T:1月1号的新年,他们有两个新年。

[6]S2:第二个是中国、中国新年。

[7]T:就是这个〈指PPT〉春节,中国新年。

[8]S2:可是我们放假不一样,三天。

[9]T:哦,你们新年、中国新年放三天、放假三天。

[10]S1:放三天假。

[11]S2:呃(.)Yes〈笑声〉一样的〈笑声〉

[12]T:一样的?〈笑声〉有不一样的吗?

[13]S2:一样的。

[14]S9:That means a lot.

[15]T:一样的节日,韩国人和中国人过一样的节日,都是中国新年,但是你们做不一样的事吧,都一样吗?我们吃饺子,吃鱼,你们也吃饺子,吃鱼吗?

[16]S10:也有红包的东西吗?

[17]S2:呃(.)我没有红包的礼物。

[18]S2:我们穿韩国的traditional衣服。

[19]S11:韩国衣服

[20]S2:还有,我们、我们经常吃(.)韩国菜。

[21]S12:泡菜〈笑〉

[22]S2:对。

[23]S12:你会做吗?

[25]S2:不会〈笑〉

[26]S2:我们吃traditional drink,名字是……〈全班笑声〉

[27]Ss:啤酒〈全班笑声〉

[28]S2:the rice one,韩国米饭

[29]Ss:好吃〈全班笑声〉

[30]S2:你可以吃,也可以喝,如果我们喝醉了,我们、我们头痛、头疼。〈笑声掌声〉

(3)S13:泰国最重要的节日:国王的生日

[1]T:泰国过什么节日?

[2]S13:呃(.)国王、国王的生日

[3]T:泰国最重要的节日是国王的生日

[4]S13:放假呃(.)一天

[5]T:放假一天吗?

[6]S13:放假,每年12月、12月5号(.)放假。

[7]S13:我们在家里过节。

[8]S13:国王的生日也是父亲的节日。

[9]S14:国王是所有人的父亲。〈笑声〉

[10]T:那你们做什么?

[11]S13:给爸爸买礼物。

[12]T:你给爸爸买什么礼物?

[13]S13:X

[14]T:是花吗?

[15]S15:a bundle of X〈另外一位泰国学生查到花的图传给同学看〉

[16]S16:我有问题,你们吃冬阴功汤吗?

[17]S2:呃(.)我们有时候吃。

[18]S16:好吃。〈口里发出喝汤的声音、笑声〉

在教学片段[3]-[7]中,我们让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向班上其他同学介绍自己国家最重要的节日,在这个活动中,老师和学生一样,是活动的参与者,和学生平等交流。在活动前阶段,老师首先在活动展示阶段介绍了中国的春节。在活动展示阶段,我们没有限定学生使用任何规定的词语和语言形式,而是让学生根据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介绍,因为涉及很多学生不了解的内容,所以,在实际交际过程中,学生较多采用借助英语的交际策略来传达信息(如在S1的话轮[3]、[12]、[15]中,S2的话轮[4]、[11]、[14]、[18]、[26]、[28]中,S3的话轮[15]中)。在小组活动过程中,学生也较多借助英语帮助小组成员理解各自国家的节日信息。因为不是使用预设的框架或规定的句式,因此交际更加真实自然,学生的信息焦点是语言的意义,而非语言的形式。交流的气氛也是非常轻松愉悦,在S1的话轮[26]-[28],S2的话轮[11]-[30],S3的话轮[9]、[16]-[18]中,学生们还用非常幽默的语言来调侃。

8.与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发生关联

语言是为了传达信息,我们不能在语言课堂上只关注语言形式而忘了语言的本质作用。相关研究表明,人们对和自己关系紧密的信息最感兴趣,在课堂交际过程中,学习者个人交际活动与生活相关越密切,学生参与度越高,学习也就越有效。因此,我们的活动设计要和学生的实际生活发生最大关联。我们的学习者大部分住在留学生公寓,他们的活动既是和他们关系紧密的信息,又是他们彼此熟悉共知的信息,容易引起共鸣。因此,在进行修理东西这一主题活动时,我们就把这个活动设计成学习者自身的相关经历,请他们用汉语来进行讲述。以下教学片段[3]-[8]分别选取了三位同学讲述自己修台灯、修自行车和交电费的经历。

教学片段[3]-[8]

(1)S1的经历:修台灯

[1]S1:我的灯台、我的灯台坏了。

[2]S1:呃(.)这个,这个是放在我的宿舍里面的table lamp。

[3]T:怎么说?是台灯,她的台灯坏了。

[4]S1:我(.)不(.)问我的朋友帮忙,可是没有人可以帮我。〈笑声〉

[5]S1:我只好换一个灯台,change。

[6]S1:所以我去万达广场买新的灯管。It’s something like that lamp〈指着教室的灯管〉

[7]S2:tube。

[8]S1:yep,对。

[9]S1:我买了一个LED灯管,LED是发光二极管。

[10]S1:嗯,那个LED不贵,很便宜,我买了25块钱。

[11]T:她说自己的台灯〈边说边在黑板写〉坏了,她换了一个LED灯管,最后她说花了多少钱?

[12]Ss:25块钱。

[13]T:是买了25块钱还是花了25块钱?

[14]S1:哦,花了25块钱。

(2)S2的经历:修自行车

[1]S2:呃(.)我有呃(.)我的自行车,坏过了。

[2]S2:还有,我去东门的自行车店,我卖了我的自行车,100块,还有买新的自行车,700块。

[3]Ss:700块,这么贵。

[4]S2:不贵。

[5]S3:他很有钱〈笑声〉。

[6]T:他的自行车坏了,他没修……

[7]S4:他不要了〈笑声〉。

[8]T:对,他卖了,他在东门的自行车店又买了一辆新的自行车。

[9]Ss:他很有钱〈笑声〉。

[10]S2:我的圣诞礼物。

(3)S5的经历:交电费

[1]S5:大家好,我是S5。

[2]S5:我的故事是昨天,我晚上呃(.)我昨天晚上在房间的里面没有电了。

[3]S5:我给保安打电话,请他来帮(.)帮我。

[4]S5:但是他告诉呃(.)我没电了。

[5]S5:所以我去交电费了。

[6]S5:然后我等15分钟,就可以用了。

[7]T:他的房间怎么了?

[8]Ss:没电了。

[9]T:没电了怎么办?

[10]Ss:他给保安打电话。

[11]T:保安说什么?

[12]Ss:保安说没电了,要交电费。

[13]T:去哪交电费?

[14]Ss:楼下的……

[15]T:对,楼下的缴费机。

在教学片段[3]-[8]中,话题是学生讲述自己东西坏了的一次经历,学生们来中国一个学期了,很多人都有修东西的经历,每个学生修东西的经历都是个性化的,发生的事情和使用的语言也不一样。比如S5交电费的故事,可能是每个住在学校宿舍的人都经历过的事情,特别是宿舍第一次停电时,很多人都以为是哪里坏了,不知道该怎么做,有的人会打水电工的电话,也有的人会去宿管办公室询问,人们面对东西坏时的做法都不一样。所以当一位同学在描述自己经历过的事情时,相同的经历就很容易引起其他同学的共鸣,同学们的参与度也高,对语言的形式和内容都更加敏感。像S1和S2修台灯和自行车的经历都是和同学们生活密切相关的,因此较之教材上的内容更加容易引起关注和兴趣。

9.经常变换交际模式,丰富交流体验

如果把语言学习变成一种程序化的模式,千篇一律,学习就失去了新鲜感,变成了一种乏味的苦力劳动。多层次的交际模式有利于保持新鲜感,表演、游戏、歌曲、竞赛等形式引入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在玩中学,常常能取得更为深刻的交际体验。在学习方位词时,我们就设计了一个练习方位词的游戏竞赛。把全班分为两组,每组分别派两位同学做代表,一个人用帽子蒙上眼睛,原地转三圈后,听另一个人的指令走到讲台的小黑板前,为小黑板上的男孩画上鼻子。

教学片段[3]-[9]

[1]Ss:老板,加油

[2]T:开始,开始转

[3]S1:几遍

[4]Ss:1……

[5]Ss:1……

〈大笑〉

[6]Ss:1(.)2(.)3(.)〈吵,一组学生一直数1,另外一组数3〉

[7]Ss:好,好了

[8]S2:走,前进,前,右边,右边,左边,左边

[9]Ss:好〈S1停,手放在黑板上〉

[10]Ss:左边

[11]Ss:上,上,上

[12]Ss:右,右,右边

[13]S2:右边一点儿,上

[14]Ss:好了,好了

[15]S1:〈画〉

[16]Ss:下、下〈大笑、吵〉

[17]T:换一个〈笔没水了〉

[18]S3:来来来〈一生递上一笔〉

[19]S2:好,再下一点儿〈T和S1笑〉

[20]Ss:下、下〈大喊〉

[21]Ss:右

[22]S2:好了,好了

[23]S2:下、下

[24]Ss:〈欢呼〉

[25]S4:鼻子太小了。〈笑〉

[26]T:怎么样?

[27]Ss:好!〈鼓掌、笑〉

10.多感官通道协同合作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早在300多年前的论著《大教学论》中就指出: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当代脑科学研究成果表明,调动越多的感官,就可以越多地刺激脑神经元凸起,建立起更多的神经网络连接,这样,新的信息就可以用更多的方式进行存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交际能力不能只靠以教代学的方式获得,而是要靠学习者的多感官通道协同合作,在认知和体验过程中,通过视觉、听觉、动觉、触觉等感官体验,实现观察、倾听、理解、迁移、内化等心理过程,最后成为学习者内在的语言能力,也符合语言发展的特点和规律。从学习风格上来说,每个学生个体对不同感官通道的敏感性不同,常见的有视觉倾向型、听觉倾向型、总体把握型和分析倾向型等。新西兰教育学家克里斯蒂·沃德在她的著作《“友善用脑”加速学习新方法》中总结了激发学生不同感官通道的各种方法,我们结合汉语作为第二语言课堂教学实际将其整理如下表所示(表3-14):

表3-14 激发不同感官通道的教学方法

在对外汉语课堂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调动学习者的多种感官通道,在感知和体验的过程中交流信息。此外,当我们的教学设计与学生的个体感知偏好一致时,学习效果就会最佳。因此,在课堂交流中,既要尽可能开通多感官通道,又要关注大部分群体的感官偏好,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片段[3]-[10]中,我们通过ppt图片和文字向学生呈现一个信息,由一位同学接收到信息后再向另外一位同学发出指令,另外一位同学根据指令做出相关动作,完成动作后,再转换成为信息的发出者,任意指定下一位同学听指令完成动作,并依次循环。教学片段[3]-[10]是根据课堂上的具体情形转写记录的:

教学片段[3]-[10]

[1]S1:S2,请把书包拿给我。

[2]S2:书包、我的书包在哪里〈转过身找〉,哦,这里。〈拿起书包走到S1前递给S1〉

[3]S2:S3,请把窗户关上。

[4]S3:已经关上了。〈S3走到窗前拉开窗帘〉〈笑声〉

[5]S3:S4,请把照片贴在墙上。〈老师把照片给S3,S3递给S4〉

[6]S4:贴墙上〈S4边想边走到墙边做贴的动作〉

[7]T:S4,你在做什么?

[8]S4:我把照片(.)贴在墙上。

[9]T:好,她做对了吗?

[10]Ss:对,对了。

[11]T:好,继续吧〈笑声〉

[12]S4:S5,请把……

[13]Ss:不能看

[14]S5:哦,我看了〈笑声〉

[15]T:那做下一个〈翻PPT到下一页〉

[16]S4:请把书huan一个地方。

[17]S5:huan?

[18]T:他说请把书换一个地方

[19]Ss:哦……〈S5做换的动作〉

[20]T:好,对了〈鼓掌〉,S5说

[21]S5:S6,请把书合上。

[22]S6:再说一遍

[23]S5:请把书合上。

[24]S6:合上〈轻声,拿着书不确定要怎么做,有人在做两个手合在一起的动作〉

[25]S6:啊,合上

[21]T:对了〈鼓掌〉

[22]T:她在做什么?大家一起说。

[23]Ss:她把书合上。〈做合书的动作〉

[……]

在教学片段[3]-[10]中,S1-S6等学生作为指令发出者先要通过视觉的感官通道接收信息,再通过听觉通道传达信息,在话轮[1]、[3]、[5]、[16]、[21]中,发言者主要调动的是视觉和听觉两种感官通道,信息的传达有赖于这两种感官的准确判断,在话轮16中,S4在听觉通道的判断上不够准确,在声调上出现了一些问题,导致信息没有传达到S5,这时教师及时帮助,推动交际继续向前进行。S1—S6作为指令完成者主要刺激的是听觉通道、动觉通道和视觉通道,学生们通过听觉声道接收信息,再通过动觉声道(走、动作),以及视觉通道找到目标,如话轮[2]、[4]、[6]中,指令完成者首先要先找到目标物书包、窗户和墙,才能完成指令。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10个原则并不完全是分立的,通过我们的教学片段也可以发现我们在贯彻这些原则时常常是兼而有之的,如教学片段[1]-[10]都体现了交际过程的复杂性、动态性和非可预测性,也都重视学习者主体的能动性,重视环境的可供性和多样性。同时,这10个教学片段也都能体现自由平等的交流,联系学习者的实际生活,创造交际涌现的机会等原则。我们之所以以分立的形式来呈现每一个原则下的教学片段,是为了更清楚地阐释我们的教学理念,使其更加直观化,更具有可操作性。此外,我们认为这种课堂动态话语分析是最真实的交际,更能体现学生交际能力的全貌,对我们的对外汉语教学很有借鉴意义和参考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