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对于交际能力理解的调查报告

三、教师对于交际能力理解的调查报告

对外汉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这一观点在访谈中得到了大多数教师的认可,但也有不同意见。不同意见有两种,一种不认同交际能力作为培养目标;另外一种认为交际能力只是培养目标之一,其他的目标还有了解中国文化等方面,一位被访者特别强调交际能力的培养目标应该包括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表3-2是教师对于交际能力教学目标的认识。表3-3是教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理解。

表3-2 教师对于交际能力教学目标的认识

表3-3 教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交际能力理解汇总

续表

 表3-3反映的是教师对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理解,具有不一致性,可以提炼以下几个关键词:情境、沟通、表演、理解、场景(如日常生活旅游、贸易等)等。这些关键词对我们的研究有重要的启发作用。但总体来说,教师对于交际能力的概念比较模糊、泛化,很多教师从字面意义来理解交际能力。此外,教师们对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不同认识也体现了不同层级的要求。从教师对交际能力的理解来看,我们认为交际能力还值得进一步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深入探讨。

一种宽泛的观点认为语言学习的所有内容以及所有和语言学习相关的内容都属于交际能力,包括临场反应能力和情绪调动能力等。在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访谈调查中,教师形成的较为系统的构成要素有以下三种:(1)汉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有:语言能力、语用能力、综合能力。(2)汉语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有:语言能力、话语能力、文化能力、行动能力、互动能力和策略能力。(3)语言交际能力的构成要素要围绕语言学(语言知识——包含汉字、语音、语法等知识以及语言技能)、语言认知、语言心理、社会文化(文化背景、背景知识、与社会环境互动能力等)和自然环境(与周围环境的互动能力)等五个方面概括。

大多数教师认为知识(语言知识、文化知识、背景知识等)部分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教学,具有可操作性。但对于交际能力的其他构成要素则持保守态度,一般认为具有一定程度的可操作性,可根据学生的国籍和汉语水平灵活操作。有的教师认为交际能力各要素的培养和教学不是独立的、显性的,而是在整个语言教学过程中无形涉及或者表现的。

我们认为交际能力的培养主要有课堂内培养和课堂外培养两种形式,但从调查结果来看,大多数教师采用课堂内培养,课堂内培养主要有采用的教学方式有:课堂内的听说读写操练、角色扮演、话题讨论与陈述等形式,有的教师认为所有的教学方法都适用于交际能力培养。课堂外的交际能力培养主要是到社交场景(如商场、饭店等)实际使用汉语做成某件事(如买东西、点菜、付钱等)。无论课堂内外,情境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课堂内主要是模拟真实情境,课堂外则是真实的语言环境。

参与调查的教师们一致认为使用汉语的交际环境非常重要,并努力采取各种教学手段来创设真实的交际环境,比如实地教学、影视视听、歌曲练唱、图像再现、模仿表演、建立共同经历的延伸想象等。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如何高效地创设和利用情境又是教师们的难题。如一些老师认为在汉语综合课上,还是应该以语言点的讲练为主,即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输入,这样才能保证学生有足够的语言知识输出,而创设情境进行交互式的情境对话则是口语课的主要教学任务。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的汉语课堂的真实情况。

大多数教师对现在使用的教材满意程度不够高,认为还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1)缺少交际语境的创设,或语境信息不足,或牵强附会。(2)交际内容缺少真实性,不够生活化,会话常有明显的雕琢痕迹。(3)多以语法知识为主,缺少语言的实际使用信息。有些对话的设计只是为了反复操练某种语言结构,完全脱离生活。除了教材以外,教师也会选用一些有情境和对话的真实语料作为学习素材,如在教学中适时添加视频材料、录音材料、新闻消息、中国影视作品及中国歌曲等。还有的教师认为可以使用真人、真物、真场景进行辅助教学,如邀请不同行业的人就某一个专题和学生进行讨论等。当然这些真实语料的添加主要还是取决于教材的设计内容,只能是有限添加。比如真实人物与场景的教学,受限于多种因素,在我们的调查中,只有个别教师进行过尝试。

教师依据各自的教学经验,总结出最吸引学生兴趣、取得最佳教学效果的教学片段。这些教学片段有:做游戏,现场表演,即时反应,观看排演中国民间故事等活动,给予适当的奖励和鼓励,分享生活经验,讲外国人使用汉语交际不得体的故事等。

通过面对面的访谈我们还发现:(1)对于交际能力的片面性理解。即把交际能力理解为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交往,主要是指以口语形式进行的交流形式。因此,对于像以读懂古代汉语为学习目的的同学来说,他们学习汉语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交际能力。(2)学生的学习动机、学习态度、学习热情和学习策略等主体因素对于汉语交际能力的提高有重要作用。(3)汉语语言环境对于交际能力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学生认为经常融入汉语语言环境,可以使他们保持汉语学习的兴趣,提升汉语交际能力。

从以上访谈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们对于交际能力的认识还比较模糊,教师很难用自己的话定义交际能力。教师们认为交际能力是一个宏观概念,有些教师还认为以交际能力为培养目标,超出了语言学习的范畴。大多数教师认同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是对外汉语教学目标,但程度有所不同。有的教师非常笃定地认为交际能力应该是所有第二语言教学的目标,但也有一些教师认为把语言教学的目标设定为交际能力有些过高。这些不同见解反映的主要还是教师对交际能力的理解不够全面,此外,对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理解也不够明确具体,也是导致教师们出现以上认识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教师认为应该有一个可供教学使用的交际能力模型,包含交际能力的各个要素。但是教师们对这些构成要素的认识还不够系统,有些教师认为交际能力应该包含语言知识的所有内容、听说读写的语言技能以及语言的功能等。教师一般认为构成交际能力的语言、文化和社会知识等知识要素方面的内容具有可操作性,可以在课堂上进行显性教学,而交际能力的其他要素则以无形的方式隐藏于教学过程中。也就是说,教师对于交际能力的可操作性难以把握。师生对于交际能力的理解还有一个共同指向,就是凸显交际环境对于交际能力提高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