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结果与讨论

五、实验结果与讨论

经过一个月的课堂教学后,我们分别对两个班级学习者第二语言交际能力进行检测,具体分为口试和笔试两个项目。口试和笔试都由该班两位任课教师和另一平行班综合课教师共同设计话题(附录二)、实施测试和校验分数,以保证评分标准的一致性。在口语测试中,一位教师就话题内容和学生进行双向互动交流,另外两位教师负责商议评分。笔试采用语段表达的方式,结合学生的实际经历谈在上海学习生活的感受,这是一个开放式命题,给学生发挥的空间广阔,也具有较高区分度。

以下是两个班级口试和笔试测试结果数据比较分析(表3-6,表3-7[3]):

表3-6 口试成绩分析

续表

表3-7 笔试成绩分析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2班的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平均数都比1班高。在对比两个班级的成绩时,平均数受到较高水平和较低水平学生的影响,可能无法公正地显示两个班级成绩的全貌。采用中位数和众数可以弥补均数的缺憾,中位数能代表两个班级的一般水平,即剔除了差距较大的高水平和低水平的成绩;众位数则代表两个班级大多数人的水平。实验结果表明:实验班2班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数值上均高于对照班1班。数据说明2班的口语交际能力和书面语交际能力都好于1班。对于学习者个体间的差异大小,我们采用观测离散程度的指标极差和标准差来测定。在极差和标准差上,2班的口语成绩离散程度低于1班,这说明2班的成绩集中趋势比1班明显,可以说明经过一个月的学习,2班口语交际能力水平整体上提高了。

为了从实验样本中推断两个班级的成绩差异是否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我们要对样本进行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 t-test),正态性分布是进行t-检验的前提,因此在t-检验之前先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我们把两个班的口试和笔试成绩分别输入到spss19.0,并使用K-S检验,检验分布结果为正态分布。我们分别对两个班级的口试和笔试成绩进行了描述分析,并用spss19.0绘制了正态曲线的直方图(图3-10—图3-13),以检验测试结果是否符合统计分析的信度要求。

如图3-10、图3-11所示,1班(对照班)的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说明实验结果符合测试信度要求,可用于统计分析。

图3-10 1班口试成绩正态曲线分布直方图

图3-11 1班笔试成绩正态曲线分布直方图

如图3-12、图3-13所示,2班(实验班)的口试成绩和笔试成绩总体上呈现正态分布,说明实验结果符合测试信度要求,可用于统计分析。

图3-12 2班口试成绩正态曲线分布直方图

图3-13 2班笔试成绩正态曲线分布直方图

实验数据以班级为自变量(1班和2班),以测试成绩为因变量(笔试成绩,口试成绩),分别对两个班的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进行比较分析。所有成绩数据输入spss19.0中文版,得出t-检验结果如下表所示,P值观察到的是显著性水平(observed significance)。

表3-8 短期班笔试和口试成绩独立样本检验

从上表我们可以看出,两个班的笔试成绩和口试成绩都存在统计学意义上的显著差异。首先,两个班的笔试成绩的方差齐检验F=4.561,p值为0.043<0.05,说明方差不相等,我们参考第二行的t检验结果,t值为3.951,p值为0.01<0.05,说明1班和2班在书面交际能力的表现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再根据平均数表格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2班的书面语交际能力优于1班,即接受研究假设1。

两个班的口试成绩的方差齐检验F值是9.752,p值为0.005<0.05,说明方差不相等,我们参考第二行的t检验结果,t值为2.502,p值为0.028<0.05,说明1班和2班在口语交际能力的表现存在统计学上的显著差异,再根据平均数表格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2班的口语交际能力优于1班,即接受研究假设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