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主要关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交际能力研究,试图在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上有所突破,为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做出贡献。因此,针对本研究特点,综合采用复杂动态方法、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理论与实证、描述与解释、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主位视角与客位视角相结合的跨学科研究方法以及话语分析方法。
(一)复杂动态系统的研究方法
在复杂动态系统研究的方法和工具中,我们采用的方法有:(1)改进的人种学方法,即把语境视为系统中的一部分,对真实语境中的口语交际话语语料进行分析;(2)设计实验,通过两次教学实验研究,尽可能地考虑影响交际能力系统的所有因素;(3)纵向个案研究和动态描述方法,纵向观察6名学习者交际能力发展过程,描述其交际能力动态发展变化轨迹;(4)微发展研究,研究主体发展的交互因果性而非简单的因果关系;(5)质化模型研究,建构交际能力发展理论模型和交际能力培养体系模型。研究工具我们采用了最小终端单位即T-unit的测量方法,从复杂性、流利性和准确性三个方面测量口语语料。
(二)定性与定量相结合
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是目前社会科学领域中最重要的两种研究方法,两种方法各有优势,互相结合,可以更加全面地呈现研究结果。对交际能力的定性研究主要有:交际能力概念分析法,对交际能力理念的抽象与概括,对交际能力构成要素的归纳、对比等。基于理论解释和形式描写,采用推理论述与演绎方法构建交际能力理论框架,揭示交际能力的本质特征,进一步建立汉语作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培养体系。在此基础上,结合直接和间接的教学经验,进一步提出复杂适应教学模式和交际能力培养原则。不仅关注教学结果,也关注教学过程,还关注教与学中的主体发展要素。
定量分析有两个方面,一是课堂教学的成绩分析,包含课堂教学实践效果的测试对比,成绩结果分析采用T检验。二是主体发展问卷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学的分析,其中主体要素相关性分析采用相关检验;对高分组和低分组在学习者主体要素上的差异采用T检验。
(三)理论与实证相结合
理论研究是基石,站得高才能看得更远。本研究的理论基础——复杂/动态系统理论、环境可供给理论、活动理论、具身认知等理论都是二语习得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作为有活力的理论,这些理论不仅反映了科学研究的进步,而且对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研究都有较强的解释力。更重要的是,这些理论都超越学科的局限性,又为各学科提供了全新的研究范式,具有前瞻性和生命力。但是,在对外汉语教学领域,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和可供给理论还未引起充分的重视,而作为一种具有革命性的研究范式,必然会给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研究的发展带来新的变革。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需要这样的理论创新和改革实践,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促进这一学科不断前进。
理论是用来指导实践的,对外汉语教学的任何理论最终还是要回归教学实践的检验,本研究的实践检验也符合复杂动态系统理论和环境可供性理论的指导,采用动态的、开放的、多层次的、非线性的检验,包括教学过程的实践、学习者主体发展要素的交互作用描述等实证支持。
(四)描述与解释
描述是对研究中的发现、结果的客观呈现,本研究中对交际能力特征的描述、对交际能力定义的分析等都属于描述性研究;解释是研究者对这些发现和结果的理解,在本研究中,解释交际能力系统之间的相关和互动关系、解释主体发展要素不平衡性等都属于解释性研究。事实上,两种方法交替使用贯穿研究过程的始终,并没有明显界限。
(五)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
学术研究既要有宏观的视野,又要有微观的体察。在本研究中,宏观分析是指对交际能力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和理论体系的构建,第二语言交际能力的研究涉及语言教学的方方面面,是一个宏观的系统。微观分析是指对交际能力的观察体验,对交际能力的具体特征和属性进行研究,并从微观层面进行分析。
(六)主位与客位视角相结合
传统的提升交际能力的研究总体呈现以下两种走向,一种是从教师的角度出发,采用某种新的教学方法,并对这一教学方法所引起的交际能力改变进行测评分析;一种是从学生的角度出发,以学生为主体,看学生采用了哪些有效的学习策略或交际策略,促进了学生交际能力的提高。但这两种方法的不足之处都是过分强调了某一个方面的因素,而忽略另一个方面的因素,不能反映交际能力提升的事实全貌。本研究既关注教师的教学策略和教学内容,又关注学生的主体发展。采用学生的学习日志、教师日志、课堂内外的话语语料作为研究的辅助材料,动态地呈现交际能力培养的全过程。多种材料的使用可以实现主位视角和客位视角的结合,从而为研究结果的真实性和全面性提供了保证。
(七)跨学科研究方法
跨学科研究是语言学和应用语言学研究的发展趋势和未来方向。郑通涛先生一直主张语言学的研究一定要有跨语言、跨学科的视野,因为“学科的划分是人为的,可是科学现象并不是依人们所划分的学科而存在的,用多学科研究方法来研究汉语是势在必然”。[79]对交际能力的研究也不应该仅仅局限在语言学的视野内,多学科的视角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考察汉语交际能力,发现之前看不到的东西,从而更好地分析现有的问题,探索解决的方案。本研究不局限于人文学科视野,还有更广阔的视野,即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成果,是一项综合人文社会学科和自然科学等多门学科的交叉研究。人文社会学科主要涉及和语言研究密切相关的社会学、人类学、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生态学、艺术学等多门学科领域;自然科学中涉及信息科学和认知科学等领域,从多学科的视野来重新审视汉语交际能力的培养。
(八)话语分析方法
传统语言分析一般是脱离语境的静态研究,而真实的话语交际是动态的,话语分析方法从20世纪70年代诞生开始,就一直关注动态的自然语言分析。本研究通过课堂实录收集课堂内外的自然话语语料,遵循话语分析的方法和转写步骤,充分考虑交际发生时的可供环境信息和交际主体的话语特征,真实再现交际发生的实际过程,具有信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