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1.政治机关对思想政治教育指导不到位,工作不深入。《军队思想政治教育规定》明确要求,旅(团)级单位政治机关要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政治机关和同级部队党委的决议、命令、指示,切实掌握部队思想情况,组织指导好基层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经常性思想教育工作。但从现实情况来看,部分政治机关对基层思想政治教育还存在指导不到位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部分政治机关干部对基层深入不够,喜欢坐在办公室遥控指挥,打电话、要材料,掌握官兵思想情况依靠下级上报的材料,很少真正走到基层官兵中间去了解实际问题,导致对基层官兵思想情况一知半解,指导基层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找不准穴位”,影响本单位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是抓教育不能够持之以恒、常抓不懈。人的思想变化是需要有一个教育转化过程的,不可能一蹴而就,教育贵在经常,重在落实。当前,有的政治机关重视年初教育计划和专题教育计划的制订,而忽视教育计划的落实;重视上级检查和年终考核前的教育,忽视平时教育内容的落实;重视专题教育,忽视经常性思想工作、经常性心理疏导工作的落实,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功效延伸不到平时。
三是对思想政治教育布置检查不科学。旅团级单位政治机关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面履行的职责之一就是“检查督促基层抓好思想政治教育落实”。但从当前政治机关工作实际来看,往往存在“三多两少”的现象,即发文件多、检查多、流于形式多;而深入基层具体指导少、扑下身子在基层抓教育少,搞得下面手忙脚乱、应接不暇,只能被动地应付,很难从实际出发,主动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
2.政工干部队伍工作作风不实。优良的工作作风,是工作任务圆满完成的重要保证。邓小平同志讲,群众对干部总是要听其言、观其行的。政工干部工作作风不扎实,思想政治教育效果难免会打折扣。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是找不准官兵思想的“症结点”。习主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实效,就必须奔着现实问题和活思想去。”教育只有奔着现实问题和活的思想去开展,才能贴近官兵思想实际、紧接地气,才能防止出现空对空、两张皮,才能入心入脑。当前,兵员结构、思想活动、官兵成分的新变化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但不少政工干部在进行教育前缺乏深入的思想调查,对官兵的思想底数、问题症结摸不清、找不准,安排教育凭经验、靠感觉,使教育脱离现实。主要表现为“难、单、偏”。即:现实思想掌握“难”。不少政工干部身在兵中不知兵,兵在身边不知心,始终把“我当兵时怎样怎样”当信条,把“往年教育成果”当经验,把“现在官兵心理设防重、问题隐藏深”当借口,习惯于以“个别”代替“全体”,以经验代替调查。因此,对官兵的思想底数往往是“若明若暗”“似是而非”,难以深入官兵的“心”去摸“真心”“实情”。了解思想方法“单”。部分基层干部平时不重察“三色”(喜色、怒色、脸色),看“三量”(话量、饭量、运动量),听“三声”(歌声、笑声、口号声),反而热衷于搞座谈、发问卷,结果仅仅满足于话谈了,卷收了,表面上形式“丰富多彩”,实则“扎扎实实”走过场,对官兵的思想反映既不深入研究分析,也拿不出具体对策,这难以真正“深入兵心摸透兵”。教育内容设计“偏”。一些政工干部身在“新”中不知新,处于“变”中不会变,缺乏创新的勇气和信心,设计教育时喜欢“我认为”,结果往往是一本教案教到底,一个课目年年教,一个套路走下去,既不能与时代发展同步,也不能与官兵“同频”,结果往往是老生常谈、新调老谈、索然无味。
二是激不起官兵的“共鸣点”。当前,基层官兵普遍反映,现在教育不缺形式缺效果、不缺方法缺共鸣、不缺数量缺认同。不少教育者往往把教育当任务,把上课当负担,习惯于“时间到任务了”,结果往往是应付了事、草草收场。具体体现在“四变”。即:把“教育备课”变成了“拿来主义”。备课态度不认真,在网上“剽窃”、东拼西凑,个别的甚至直接用往年“历史文献”,影响了政工干部在群众中的威信,讲课时也理不直气不壮。把“正面引导”变成了“居高说教”。在搞教育时放不下架子,拉不下面子,本该“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却成了“彻头彻尾”的命令,本该“循循善诱”,却成了“空洞说教”,生硬地搞我讲你听,提出这不准、那不准,不但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反而引起了官兵的抵触。把“课堂灌输”变成了“照本宣科”。只重“宣讲”,不重“育人”;只重“满堂灌”,不重“用兵话”;只重“念稿子”,不重“兵反映”,往往讲的是“空话”,打的是“官腔”,不着边际、远离实际,战士听不懂、想不清、道不明,越听越乏味、越听越无趣。把“教育载体”变成了“装饰摆设”。教育方式年年都求新、年年老一套,一块黑板一张嘴,一套课件用到底,既不懂现代设备,更不会用现代技术,结果教育载体成“摆设”,教育器材压“箱底”,难以充分发挥出现代技术手段对思想教育的辅助作用。
三是扭不住教育的“关节点”。不少政工干部普遍重视“计划、准备、授课”,但对“活动、讨论、补课”等重要的“关节点”把控不好,课堂教育的后续工作还存在“三粗”现象,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思想政治教育的质量层次。活动粗放。有的没有按照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要求开展相应的配合活动,随意性很大,使配合活动意义“跑偏”;有的用活动来转移官兵的注意力,使官兵参与课堂教育兴趣减淡;更有甚者省略了“活动”这一环节,讨论粗浅。有的干部不参加班排讨论,参加讨论也不发言,即使发言也不注意引导;班排骨干不善于组织讨论,不注意纠偏正向,不会用“大道理”辩倒“歪歪理”,致使讨论层次不高、经常跑偏。补课粗疏。公差勤务、值班值日、请假休假、看病住院、学习集训和待转复退等“六类人员”经常“挂空挡”,有的只是抄抄笔记,有的只是电话口头简要传达,忽视了教育引导,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真正实效。
3.思想政治教育聚焦服务中心不够。习主席指出:“要把战斗力标准在全军牢固立起来,探索政治工作服务保证战斗力建设的作用机理,形成有利于提高战斗力的舆论导向、工作导向、用人导向、政策导向,把政治工作贯穿到战斗力建设的各个环节。”思想政治教育是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治工作发挥服务保证作用的有力抓手,新时代下,贯彻习主席重要指示,必须聚焦战场、瞄准打赢,使思想政治教育伴着硝烟走、跟着炮火延伸,真正为能打仗、打胜仗加油助威。当前,部队在教育落实中还存在一些偏离中心、背离打仗的问题。
一是教育落实“战”的主旨不够突出。思想政治教育重心偏向安全。以调查中的一个连队为例,全年教育共计120课,而安全管理教育就占40多课。官兵反映,印象最深的是安全事故通报,背记最多的是上级关于安全管理工作的指示精神,有时“战前动员”变成了“安全动员”,导致教育偏离主旨,真正聚焦战斗力的不多。教育内容更新不快。教育中提倡借鉴参考,但少数政工干部怕麻烦、图省事,习惯于“吃现成饭”,按上级编发的教育提纲照本宣科,脱离单位实际、缺乏个性特色,台上讲得浑身是劲,台下听得索然无味、昏昏欲睡。也有的内容老生常谈,一讲战备就是“过节不忘战备”,一提战斗精神就是“董存瑞炸碉堡、黄继光堵枪眼”,知识老化、思维僵化、语言钝化,导致官兵不爱听、不想听。教育指导变形走样。有的机关在教育指导中为了落实而落实,对部队训练进程、基层战备落实、官兵精神状况一知半解,导致教育缺乏针对性;有的检查教育落实只管本子、不管脑子,导致“本子满满脑袋空空”,教育成了负担,官兵疲惫不堪。
二是训练期间与“战”结合不够经常。科学统筹不够,教战分家。有些单位教育训练各自为政、各顾各家,两者结合不紧密、跟进不及时、筹划不到位,一到野外教育就让位于训练,阴雨天搞教育成为惯例,教育与日常训练、演习进程、实际情形贴得不紧,进入演训场激励不足。跟进渗透不够,“常”“长”短缺。有的政工干部存有“只在教育日搞教育”的误区,忽视了训练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没有系统的设计课题,不能紧密结合训练开展。在联合训练成为军事训练重要模式的条件下,政治教育如何及时跟进、有机融合,还缺乏深入思考和具体实践。力量整合不够,缺乏后劲。一些单位在营区能够统合资源抓教育,但野营驻训时教育总是“单独起伙”“自拉自唱”,有时只盯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不善于在条件有限的外训场协调各方力量开展教育,不懂得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抓教育。
三是政工干部队伍跟“战”步伐不够紧密。观念有误区。有的为教育而教育,把思想教育与练兵打仗人为割裂,认为管好思想就行,与训练贴得紧不紧没多大关系;有的片面追求声势,开展教育是为了得到上级重视和官兵喝彩,而不是为了激励士气、提振精神。能力有短板。有些基层干部不注重学习,对作战机理、信息网络、联合作战等相关内容知之甚少,知识面狭窄、理论功底弱,说理授课言之无物,教育手段简单呆板,大道理讲不透,小道理辩不明,歪歪理批不深,官兵听得云里雾里,很难得到认同。内容有偏差。有些基层干部的授课内容普遍对人生观、婚恋观、法纪观等理想信念、道德观念等教育讲得多、讲得深,但对真打实备、战斗精神、生死价值等内容讲得少、讲得浅,在备课中没有注重统筹,缺乏实战导向。
4.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不好。习主席强调指出,政治工作过不了网络关,就过不了时代关,鲜明地把网络作为政治工作创新发展的重要增长点凸显出来。开展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是时代的呼唤、官兵的期盼,已成为新时代加强和改进部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成为推进思想政治建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当前,部队对于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进一步深刻,学习研究进一步深化,基础建设进一步加强,模式机制也逐步得到探索创新,抓网络建设、兴网络教育的格局业已形成。但受传统思维理念、方法手段、制度机制等多种因素影响,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经常化规范化仍有许多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一是基础建设滞后。强军网络的建设发展已经有十多年的历程,受到部队的普遍欢迎。但基层部队强军网络基础建设滞后的问题还比较突出,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发展较为缓慢。主要表现在:第一,认识跟不上。有的单位领导看不到网络对政治工作的巨大作用、看不到官兵对网络的强烈需求,甚至认为网络没啥作用,不想建、不愿建、舍不得花钱建。有的单位家底数百万,但一说建网络就不乐意。第二,硬件不达标。由于受资金、营房等客观条件限制,部分单位硬件建设差距还比较大,有的单位营房老旧,缺乏供官兵上网的场所;有的单位网络带宽窄、网速低,网络终端没有延伸所有连队;有的单位电脑数量少、配置低,想上没处上、想上上不了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第三,机构不健全。对原总政治部明确的网络管理机构和人员编制,有的单位想办法不多,办公室没有建立起来,人员没有配备,导致强军网无人建无人管;由于基层部队从事网络工作出路窄、发展受限,有的技术骨干不愿长期干,人才保留难。没有硬件基础和人才保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就只能是空谈。没有党委、领导的重视支持,网络硬件和人才也无法落实。
二是网络教育开展不经常。近年来,各部队对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进行了积极探索,开展了一些活动,收到了初步效果。但总的看,网络教育开展还不经常,方法还不规范,氛围还不浓厚。首先,主动运用意识不强。有的政工干部对网络教育缺乏深入研究,不知道怎么开展,不会使用新方法新手段;有的习惯按传统模式搞教育,对网络教育认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怕麻烦不愿用。其次,组织计划性缺乏。官兵日常上网大多是看电影、听音乐、打游戏,有组织有计划开展的网络教育活动少;旅、团筹划教育时同步考虑筹划网络教育活动不够,有的单位制订月教育计划时没有把网络教育活动一并安排部署;重大教育中传统配合活动安排设计多,网络教育活动考虑少。最后,创造性吸引力不够。有的单位网上内容更新慢,相互转载重复建设内容多,反映本单位、贴近官兵生活的原创内容少,官兵想看的看不到、想玩的玩不了;有的单位法律服务、心理咨询、常委信箱、谈心论坛等互动栏目,解答问题、信息回复不及时,有的栏目只是摆样子,有形式没内容,官兵参与热情不高;有的单位重大节日网上活动缺乏创新,每次都是一个样,久而久之失去吸引力。
三是网络管理不好。部队网络教育开展不起来、运用不好,管理不善是一个重要原因,管理不好导致不愿用不敢用不让用。主要表现在:首先,观念跟不上。有的单位习惯用简单封堵的陈旧观念抓网络管理,一强调信息安全就关网断网,导致网络经常处于关闭状态;有的消极保安全,害怕官兵上网出问题,宁左勿右,一禁了之。其次,制度不健全。有的单位没有建立上网信息审查登记等制度,网络信息上传下载随意性大;有的对网络开放时间、官兵上网办法没有明确的规定,官兵上网秩序混乱;有的网络安全保密、信息监管等制度落实不好,导致容易出现失泄密隐患和不良信息,影响网络的使用。最后,方法不科学。有的单位对怎么管网用网缺乏研究,拿不出切实有效的办法,不会管;有的对失泄密、网上信息监管等难题,强调要求多有效对策少,管不住管不好。
5.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不活。毛泽东曾指出:“我们不但要提出任务,而且还要解决完成任务的方法问题。我们的任务是过河,但是没有桥或没有船就不能过,不解决桥或船的问题,过河就是一句空话。不解决方法问题,任务也只是瞎说一顿。”可以看出,方式方法对于干好工作、完成任务的重要性。当前,部队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还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重“我讲你听”,轻“七嘴八舌”。某部问卷调查显示,38%的官兵认为目前的教育形式过于呆板单调,常常是“台上一人口干舌燥,台下众人昏昏欲睡”。有的单位依然存在“只有政治干部才是教育者”的狭隘认识,教育中还是“一份讲稿一杯水,一张幻灯一张嘴”,不习惯采取讨论式、交谈式、启发式的教育方式。有的教育者不善于从官兵关注的学习成才、个人进步、婚姻家庭、待人接物等具体问题入手,设立共同话题,引发官兵共鸣。有的将教育目标定位成“管住人”,而非“育好人”,教育者常常用命令口吻组织教育,现场氛围压抑,官兵三缄其口,导致教育吸引力不强。
二是重“填鸭灌输”,轻“消化吸收”。当前,很多官兵反映能否及时高效掌握教育要点,与教育方式密切相关。调查发现,有的教育者只注重单方面理论灌输,对于教育内容照本宣科,不能很好地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相应的配套活动跟不上,处于“一条腿走路”的状态。有的教育者仅满足于文件传达了、会议召开了,至于效果如何则过问不多,加之任务转换快、重叠安排多,官兵经常出现“消化不良”的现象。有的教育者自我学习“充电”不够,教育准备不精不细,相关难点热点问题自己没弄懂便登台授课,结果官兵越听越糊涂,不仅预期的教育效果没有达到,反而搅乱了官兵思想。
三是重“课上言传”,轻“课下身教”。军委要求:领导干部必须要做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模范,坚持知行合一、以身作则、以上率下。当前少数政工干部说一套做一套,自身要求不严,不注重搞好行为示范。有的课上教育官兵要扎根基层、履职尽责,私下里却成天牢骚满腹、思转盼调,对此官兵颇有微词。有的专注于改造别人,却疏于自我管理,对待别人“严格要求”,对待自己却“法外开恩”。不少官兵调侃:“教育者自身做不好,部队怎能教育得好?”有的在课堂上口若悬河滔滔不绝,但面对官兵思想疙瘩和现实难题却当起了“甩手掌柜”,没有担负起应有的责任。
四是重“铁面无私”,轻“春风化雨”。随着部队正规化水平不断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行政化趋向,具体表现在: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只提要求,不讲道理,面孔冷峻,语言生硬。有的教育者喜欢板起脸孔端起架子,拒官兵于千里之外,造成官兵之间冷淡疏远、貌合神离。有的教育者满足于按部就班走程序,一步一动走过场,却忽视做人的工作,结果往往事倍功半。一些官兵坦言:“这种政治教育缺乏人情味,没有温度,讲得都对,但就是听不进去。”
五是重“振臂高呼”,轻“同频共振”。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究竟如何,官兵最有发言权。某部的调查显示,参与调查问卷的5个年龄层官兵(18—20岁、20—25岁、25—30岁、30—35岁、35岁以上)普遍认为,教育的声势和规模不重要,关键在于能否“走心”。当前,有的教育者一搞教育就板起面孔训人、讲大话噎人、唱高调吓人,满嘴官腔,空泛漂浮,脱离实际,根本无法引起官兵心理上的共鸣。有的搞教育不注重区分层次和对象,不掌握官兵现实需求,干部战士一锅煮,新兵老兵一刀切,只顾完成任务,不求取得实效,常常出现“一个题目学三年,年年都上一年级”的现象。一些老士官甚至调侃:“孩子都能打酱油了,还要教我谈恋爱,实在伤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