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以强军课题为创新载体,真正使部队政治工作在活跃中固本开新

(三)坚持以强军课题为创新载体,真正使部队政治工作在活跃中固本开新

实现强军目标是一项开拓性创新性的事业,要求部队政治工作必须拓展服务保证的视野和领域,丰富新的手段和形式,始终与强军实践同步伐、与强军要求相适应、与强军主体相契合。

1.牢固树立与强军目标相适应的工作理念。实现强军目标呼唤政治工作跳出传统思维窠臼,突破思想局限和思路障碍,以观念更新促进工作发展进步。确立信息化政工理念,强化信息化就是战斗力意识,真正把跨越发展、信息主导、科技推动、联合协同等意识树起来。确立主体化政工理念,强国梦、强军梦也是广大官兵的梦想,充分尊重官兵主体地位和创造精神,为每名官兵创造人生出彩机会。确立实战化政工理念,树牢战斗力标准,从实战需要出发筹划开展政治工作,使各种力量资源向生成提高战斗力聚集。确立协同化政工理念,调动各方积极性、借助各方优势,努力形成上下齐抓共管的合力,形成人人参与教育、人人接受教育的合力,形成部队、社会、家庭三结合的合力,使政治工作发挥最佳效益。

2.研究破解思想政治建设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实现强军目标的过程就是部队建设加快转型、加速发展的过程,必然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新课题。政治工作要把改革创新、攻坚克难的主攻方向放在为强军实践提供强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上。例如,如何针对当前意识形态斗争复杂形势、敌对势力把部队作为渗透破坏重点的情况,进一步铸牢军魂;如何针对部队多年没有打仗、各项建设成果缺乏实战检验的情况,进一步加强训风、演风、考风督察,引导各级把主要精力放在提高战斗力上来;如何针对长期相对和平环境、官兵缺乏生与死考验的情况,扎实搞好教育,牢固确立共产党人和革命军人的生死观问题等。围绕这些现实问题加强研究探索,切实以破解难题的新思路、新成效推动强军实践。

3.改进创新增强政治工作实效的新手段新机制。要坚持以人为本,适应官兵成长成才规律,加大科学和人文知识含量,实现科学育人、全面育人。尤其要适应信息技术在军事领域广泛运用的新格局,建好用好信息网络,使政治工作向立体、多维、动态、鲜活的方向发展。例如原南京军区创办的“网络电视台”,从摸索前进到逐步成熟,已成为传达党委指示、报道重大活动的新载体,反映建设成就、展示官兵风貌的新媒介,加强时政引导、开展思想教育的新平台。丰富拓展平台载体,充分用好板报、墙报、演唱组、政工网络、手机短信、军营DV等基层政工阵地,赋予先进理念和时尚元素,不断增强时代感吸引力。积极适应强军要求、反映时代特征,大力推进政治工作制度机制创新,在组织机构、法规政策、工作运行和检查评估等方面改进优化,使政治工作在更高水平、更高层次上服务保证强军实践。

联系防空兵部队实际,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习主席指出的“两个能力不够”的问题在防空兵各个部队还带有明显的普遍性,比如如何提升干部队伍能力和素质,进一步打造高素质人才队伍方阵的问题,突出表现为思想认识观念跟不上新军事变革步伐、工作指导方式跟不上部队建设发展步伐、科学文化素质跟不上信息系统体系作战能力建设步伐、依法依规行事跟不上岗位职责的新要求。具体体现为:一是专业性人才数量不足,难以有效支撑部队建设发展。二是信息化素养不高,难以有效满足部队建设需求。部队反映,现在人才队伍突出存在适应打赢要求的信息化指挥人才少、解决技术难题的专家型人才少、能参善谋的智囊型人才少的现象。三是队伍结构不合理,难以有效适应部队建设需要。分布结构不合理,信息化人才从基层流向机关、从核心岗位流向边缘岗位、甚至流向地方趋势明显;编配结构不合理,部分新型防空武器装备正式列装后,没有编配相应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人员;梯次配备不合理,部分旅团干部任职年限较长、知识结构老化,影响和制约优秀年轻干部的持续培养,没有形成高效的人才和干部队伍供需链条和闭合线路。四是选拔培养力度不够,难以有效保证部队建设质量。人才和干部培养“缺重视、缺经费、缺资源、缺场地、缺时间”的问题较为突出,基层干部满足于完成年度训练任务,把大量精力投放在常规训练和日常管理上,信息化知识学习层次不高,考核评价体系也不健全;专业干部有计划地组织入院校再培训、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比较少。对军地资源的利用也不够,“资源共享、信息互通、优势互补”的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

加快人才和干部队伍建设,应积极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在努力打造高素质人才方阵上用气力、使长劲。一是采取超常措施狠抓作战力量人才准备。选拔培养一批想打仗、谋打仗、能打仗的新型高素质防空兵军政指挥等各类人才。二是善于在重大任务中锻炼培养人才。紧跟任务进程合理调配使用人才,注重发现、锻炼、培养和保留在各项重大行动中表现突出的优秀人才。三是坚持走军民融合式培养人才的方法路子。加大院校任职教育力度,不断拓展培训内容,坚持依托培养、交叉任职、任务锤炼、驻厂培训、军事留学等多法并举,使人才培养格局更加科学合理。四是为各类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环境条件。按照“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培养选拔、提职使用、奖惩激励等制度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舞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同时,先进的军事文化,能够催生战斗力、激发创造力、增强凝聚力,对部队战斗力的提升、青年官兵的成长成才具有不可替代的能动作用。防空兵部队十分注重先进军事文化建设,体现防空兵部队光荣历史、优良传统、防空兵特色的砺剑文化,为防空兵部队的全面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当前,砺剑文化建设还存在着“高、大、上”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砺剑文化感染人、教育人、激励人的作用发挥。高,主要体现在:尽管砺剑文化的顶层设计和整体架构已经成型成熟,但一些落实的措施不够具体、制度不够完善,让官兵感到触不可及、高不可攀。大,主要体现在:对砺剑文化的地位作用、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的概括阐释比较准确到位,但比较宏观深奥、晦涩难懂,与基层官兵工作、生活、学习贴得不够紧、靠得不够近,很难让官兵做到知与行的统一。上,主要体现在:砺剑文化成果惠及、服务基层官兵的形式不够活、力度不够大。

新形势下,加强砺剑文化建设是激励防空兵人牢记强军目标、坚定强军信念、献身强军实践,培育“防空卫士、蓝天亮剑”战斗精神的重要途径,必须在具体化、通俗化和大众化上用劲发力。具体化,就是要从抓具体中求落实,从细微处提升品质,进一步强化精品意识,打造特色品牌,实现砺剑文化建设从“粗放型”向“精致型”的转型。通俗化,就是要把砺剑精神、砺剑文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形式表现出来,易于部队官兵理解和接受,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把砺剑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魂,成为行动自觉。大众化,就是要充分调动部队官兵参与砺剑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做到砺剑文化官兵共建,建设成果服务官兵,只有这样才能摆正位置,体现价值,产生威力,发挥砺剑文化的“助推器和倍增器”作用,实现防空兵部队的科学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