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精神的内在特质
那究竟什么是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呢?其内在特质又包括哪些内容?有人说,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体现在“彭大将军”面对强敌的“横刀立马”;有人说,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体现在麦贤德脑浆被打出后的顽强战斗;有人说,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体现在董存瑞用手对炸药包的坚定一托;有人说,中国军人的战斗精神体现在十五勇士在汶川上空的舍身一跳……这些都对,都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外在表现,也都是从不同角度对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直观认识。对新时代中国革命军人而言,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内在特质是听党指挥、精忠报国、勇于亮剑、爱军精武、敢于取胜、英勇顽强、沙场砺兵、无私奉献、纪律严明。
1.听党指挥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灵魂。习主席指出:“坚持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是我军永远不变的军魂,对巩固党的执政地位、保证社会主义红色江山永不变色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这个最根本的问题守不住,军队就会变质,就不可能有战斗力!”一支军队,只有把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作为自己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他所表现出来的正气、胆气和豪气才是“军人的血性”。只有跟着中国共产党走,中国军队才有正气,中国军队才有血性。这种血性,就是常说的:平时听招呼,战时听指挥,关键时刻不含糊。在党和人民需要的时候,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道路损毁,通信中断,灾情无法知晓,这让全国人民格外焦虑和牵挂,当空降兵某部接到上级命令,迅速前往灾区抗震救灾,先遣部队准备赶往灾区空降救助。100多份“请战书”中有的这样写道:作为一名军人,在祖国最需要的时候,我有信心有决心完成组织交给的任务,不怕流血受伤甚至牺牲生命。部队从武汉某机场起飞,直飞四川茂县重灾区上空,因气候条件十分恶劣,从万米高空下降到6000米时,机舱外已经结冰,完全不具备空降条件。此外,地面条件也非常险峻:山高,平均海拔4000多米;沟深,难见谷底;水急,岷江奔腾而下。灾区高压电杆纵横交错,还有倒塌或即将倒塌的民房,即便有少量的平地,也是茂密的森林……如果贸然空降,伤亡将不可避免。然而,灾区人民在眼巴巴地盼着,男女老幼都拥过来,眼含泪花:“救星来了,神兵来了!”我勇敢的空降兵冒死空降,展现了人民军队的本色。
反观同样受到灾害袭击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给美国新奥尔良造成了巨大破坏。飓风过后2天,美国政府派出的1000名救援人员才陆续赶到灾区。据报道,一名游客因为当地发生大范围武装抢劫,向救援人员发出求救时,他得到的回复却是:“你见鬼去吧,现在都是各顾各了!”相似的处境,为什么会有不同的结果?因为我们对党忠诚,对祖国热爱,对人民敬重,才敢在危急关头牺牲自己。没有忠诚,何来战时的一无所惜?没有平时的精武强能,何来战时的一马当先?这也是军人的血性所在。
2.精忠报国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力量源泉。精忠报国体现了极其深厚的家国情怀,是军人最崇高的美德和最可贵的品质,是战斗精神的重要思想基础和不竭力量源泉。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都把“精忠报国”作为人生的价值追求。明代将领戚继光抗击倭寇,威震边疆,维护了祖国东南沿海的安宁与稳定。大义悍将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伟大壮举与日月同辉。近代以来,从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到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带领中国人民建立新中国,无数革命先烈把个人前途命运与祖国兴衰荣辱紧紧联系在一起,英勇不屈、浴血奋战,谱写出爱国卫国的壮丽篇章。诗人艾青说过:“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忠诚于祖国、忠诚于党和军队的伟大事业,是最起码的政治品格。只要始终保持对国家、对党和军队的无限忠诚,保持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战斗意识,我们的国家和民族一定会走向强盛、我们的军队一定会战无不胜。
培育战斗精神,必须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认真抓好理想信念、我军根本职能和先进军事文化等教育,牢固树立祖国至上、使命至上思想,引导官兵端正人生价值取向,增强热爱国防、建设国防、献身国防的光荣使命感,真正把精忠报国基因融入血脉、渗透到灵魂深处,把报国激情体现在一言一行、落实到一岗一职,确保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3.勇于亮剑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精髓。习主席跟基辛格曾经谈到朝鲜战争,基辛格非常佩服中国军人,习主席对他讲:“我们靠的是一种革命的战斗精神,我们的战士是不怕你们的,无论拿什么武器,都敢和你们较量。”这就是不惧强敌的战斗血性。
朝鲜战争期间,我空军刚刚组建,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几十个小时,就跟经历过二战、号称“世界王牌”的美国空军交战。1951年11月18日,美军飞机9批184架,对安州、清川江一带进行狂轰滥炸。时任空3师9团飞行1大队大队长的王海接令率6架飞机迎敌,面对数倍强敌,王海果断喊出“跟我攻击”的命令,率队猛冲敌机群。美空军经不起突然猛攻,纷纷投掉炸弹争先逃命。此战一举击落美机5架,仅王海一人就击落2架敌机,有一架敌机甚至是在300米的距离上被王海打得凌空开花。美国人惊呼我军的战术是“空中拼刺刀!”后来王海担任空军司令员访美,遇到了时任美空军参谋长加布里埃尔,这个人曾经在朝鲜战场被王海击落。两人谈起当年的空战,加布里埃尔很不理解我军的战法。王海告诉他:“我们的优势就是勇敢不怕死,脑袋瓜子别在裤腰带上,如果再交手,还能把你们打下来!”毛泽东同志说过:“这个军队具有一往无前的精神,它要压倒一切敌人,而不被敌人所屈服。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这就是孤胆亮剑的战斗血性。《亮剑》这部电视剧中有这么一个场景,骑兵连和日军交战,就剩下连长一人的时候,仍然高举马刀大喊“骑兵连,冲锋”,向日军发起了冲锋,虽然最终倒下了,但这种血性的震撼令人惊讶!虽然这只是文艺作品中的一个场景,但这正是我军历史上的真实写照,是我军战斗精神的集中体现。
回顾我军战史,能直观地感受到战争岁月里革命军人身上的血性和我军强大的战斗精神。为激发我军的战斗精神,原总政治部统一制作英模画像,印发全军连以上单位悬挂张贴,这8位英模是张思德、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雷锋、苏宁、杨业功、李向群。8位英模,在不同岗位和不同的任务中充分展示了军人的战斗精神。有了这种精神,不管人生道路多么曲折,不管战场环境多么恶劣,我们绝不退缩、绝不屈服,一定会成为生活和战斗的强者。
4.爱军精武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职业品格。战争与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民族的荣辱兴衰紧紧相连。一个国家不建立保卫自己利益的力量,将难以保护自己的安全;一个畏惧战争、闭关锁国、贪图安宁的民族在其他好战民族的进攻面前,注定是要衰败的。正如习主席所讲:军事上的落后一旦形成,对国家安全的影响将是致命的。落后肯定挨打,国富军弱照样挨打。自古以来,但凡强国都离不开强军。可以说,没有国家的强大,强军就无从谈起;没有强大的军队,国家安全和发展也无法保证。强国梦包含强军梦,强军梦支撑强国梦。我们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推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努力建设一支与我国国际地位相称、与国家安全和发展利益相适应的强大军队,勇敢承担起我们这一代军人的历史责任。
没有实力保障的和平是虚假的和平。对于一个民族、一支军队来讲,忘战必危、懈怠必败。当前,各种敌对势力千方百计对我进行战略遏制和围堵,不择手段进行搅乱和破坏。面对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迫切要求,我们应始终保持强烈的忧患意识、使命意识和备战意识,树立“以战止战、以战求胜”的战争观,以坚定的国家意志直面挑战、敢于亮剑,让“和平心态是军队的坟墓”这把达摩克利斯之剑高悬头顶。
5.敢于取胜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核心素养。兵法云,“夫战,勇气也”,“狭路相逢勇者胜”。克劳塞维茨曾说:物质的原因和结果不过是刀柄,精神的原因和结果才是锋利的刀刃。无数战争实践表明,英勇对于军人、军队和战争的作用和影响是至关重要的。“谁有更大的勇气和更多的毅力,谁就能取得胜利。”离开战争的战斗精神,永远缺少钢铁般的质地和金子般的光滑。真正的战斗精神,必然来源于战争、展现于战争、延续于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凭借旺盛的士气和无比的英勇,打败了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震惊全世界。特别是上甘岭战役,敌军先后投入6万多兵力、发射190余万发炮弹,但始终没有攻下那个小山头。他们咒骂志愿军是“用烈酒麻醉了的疯子”,甚至怀疑中国军人“很可能服用了一种特殊药物”。如果说用了的话,那这种“特殊药物”就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不同时代的战争,对战斗精神有不同的要求。现在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孕育兴起,世界新军事革命的加速发展,武器装备更加智能化、隐形化、无人化,战争已进入发现即摧毁的“秒杀”时代。特别是战争双方综合运用信息战、网络战等手段,把动摇瓦解对方军心士气作为重点,力求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些都给官兵的战斗意志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必须准确把握现代战争特点规律,不断深化对信息时代战斗精神的认识,进一步增强克敌制胜的决心、信心和勇气。
6.英勇顽强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本色。古语说:“古之成大事者,非旷世之才,必有坚韧不拔之志。”拥有了顽强刚毅的血性,即使面对各种艰难险阻,也能坚决完成任务。在人民军队发展历史进程中,我军正是凭着这股精神,创造了一幕幕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以劣胜优的战争奇迹。对越自卫反击战中,步兵第1师第3团第7连尖刀班长李建国,在一次战斗中,他率领尖刀班,迎着枪林弹雨,第一个冲进越军的阵地,只身毙敌5人,和战友们一道全歼了守敌36人,为后续部队展开进攻创造了有利条件。他们身上所展现的这种顽强的“铁血精神”,正是人民军队血性的高度浓缩,也是战斗精神的生动写照!很多人都听说过全军“爱军精武标兵”、原广州军区某特战旅连长刘珪的事迹。当代军人最珍贵的品质:精武、刚毅、果敢,在刘珪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手持气球靶,离头顶不过半米,让战士在远处用自动步枪打。一阵枪声响过,靶上五个气球一个个被打爆。刘珪神态自若,眼皮都不眨;一个“嗤嗤”冒烟的炸药包,在6名官兵手中传递,导火索还剩下最后一厘米时扔进水池,官兵卧倒,最后接手的,还是刘珪。在国外集训时,一次武装越野,他负重25公斤飞奔7.2公里,甩下徒手的外籍教官300米第一个冲过终点。观战的各国军人一起向刘珪竖起大拇指:“了不起,中国军人!”刘珪用自己的精湛技能、必胜的坚定信念彰显了军人的血性、铸就了军人的风采。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要想在未来的信息化战争中取得胜利,就必须有股誓与敌人血战到底、不达目的绝不罢休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要有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敏锐灵活的创新精神,不断学习新知识,掌握新装备,研究新战法。
7.沙场砺兵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培育沃土。军事训练不仅是未来战争的预演,更是锻造顽强战斗意志的土壤和主战场。习主席指出,和平时期,决不能把兵带娇气了,威武之师还得威武,军人还得有血性。血性是战斗精神的一种稀有品质、一种独特气质,不是自然生成的,也不是轻轻松松就能拥有的,而是通过强化军事训练磨砺出来的。必须充分发挥军事训练培育战斗精神的特殊功能,做到备战一致、训战一致,通过设危局、险局、难局、败局,把练技术练战术与练思想作风练战斗意志结合起来,培养官兵打硬仗、打恶仗、打大仗的坚定意志和心理素质。
战斗精神的淬火度决定着战争实力的厚度。我军已许多年没有打过仗,我们这一代军人享受着前辈威名的庇荫,但决不能躺在“功劳簿”上,战斗精神的荣光还需要我们去书写。如果说以前我军一直是陆战之王,那么强军目标建设就是要让我军以后必须成为海战之王、空战之王、网战之王,真正成为一支让敌人从内心深处胆寒的军队。
8.无私奉献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根本。在相对和平时期,虽然没有血火交融的战场厮杀,但是在抢险救灾、反恐维稳等多样化军事任务中,中国军人依然挺起了中华民族的钢铁脊梁。2008年,南方遭受罕见的冰雪冻雨灾害,交通、电力、通信严重受损,关键时刻,广大官兵坚决听从党的召唤,紧急出动抗击冰雪,确保了畅通。和平年代,战场无处不在,我们官兵身上所体现出来的就是一股压倒一切困难的胆气,彰显的是无私奉献的军人血性!一段时间以来,“杜富国”这个平凡的名字在军地媒体引发持续热烈的关注,一位年仅27岁的普通军人,一名奋战在麻栗坡的扫雷战士,在生与死的抉择面前,义无反顾、化身为盾,护住了战友的周全,失去了自己的双手,保住了战友的光明,自己却堕入了永恒的黑暗。他的舍生忘死,是新一代“四有”革命军人面对危险的必然选择;他的奋不顾身,是这一代90后官兵在改革大势中的强军缩影。仔细回顾杜富国的成长奉献历程,“残缺的手臂,特殊的军礼”是以“有灵魂”深刻打底,“千余次进出生死雷场”是以“有本事”扎实奠基,“你退后,让我来”是以“有血性”强力驱动,“笑纳黑暗,笑谈伤残”是以“有品德”全面兼容。
牺牲奉献,向来是军人的代名词。从雪域高原上屹立的界碑,到大漠荒野里屹然挺立的白杨,再到远洋阔海中坚如磐石般的哨楼,再到无数次应急抢险中到处“军人优先”的真情实景。王成龙纵身一跃、闫亚隆奋力一挡,把生的优先留给战友,自己却定格在青春最美的年华;刘彦见义勇为、激斗歹徒,为了正义的优先,永远倒在了血泊之中;李铁破冰入水、以民为先,救起了落水的老人,却沉入冰冷的冥湖,只留下战友“铁子,铁子……”撕心裂肺般的呼喊。危难牺牲面前,逃避可耻且无用,优先可敬最值得,当这种义无反顾的优先成为我们潜意识里条件反射般行动的时候,才是对“军人”二字最合格的诠释。
9.纪律严明是中国军人战斗精神的作风保证。从严治军与战斗精神是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严则所向披靡,松则溃不成军。中外历史上,不少战场上纵横驰骋的精锐之师不曾被敌人的枪林弹雨所打垮,却在和平环境中被骄纵、享乐、不图进取所击倒。清“八旗兵”入关后养尊处优,文恬武嬉,军纪日废,腐败成风,最终成为不堪一击的乌合之众。
“令行禁止,王者之师也。”纪律是军队的命脉,强军先严纪。要弘扬法治精神,狠抓法规制度的贯彻力、执行力,把尊重官兵主体地位与从严治军统一起来,把关心关爱官兵与培育战斗精神统一起来,坚决纠治违法违纪行为和不正之风,努力营造团结、友爱、和谐、纯洁的内部环境。要以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为契机建立健全适应现代军队建设和作战要求的组织模式、制度安排和运作方式,切实堵塞各种体制机制漏洞,夯实依法治军、从严治军之基,从根本上增强军人职业荣誉感、自豪感和军队凝聚力、战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