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扬与惩戒的技巧
首先,我们应该及时地反馈信息。其次,根据信息的不同,给予不同的反馈,及时表扬与惩戒。这里要注意,惩戒,不一定是暴力惩罚,不要望文生义。惩戒的目的是让孩子明白,做错事情是要付出代价的。
下面,我们请A、B两位家长来模拟小郑与妈妈对话的场景,试着在比较中学习表扬与惩戒的技巧。
场景一:小郑妈妈放下电话后,去到小郑的房间里,而小郑正在对着数学卷子发呆……
第一步:
A:出成绩了?
B:听说你数学进步了?
区别:A在客观表达观察到的结果,比较理性,甚至带有一丝的不满——出成绩为什么不汇报?B“进步”的说法可以缓和对话气氛,有利于进一步沟通。
第二步:
A:考了多少分?怎么不敢说?
B:你老师打电话告诉我你数学进步了,比上次考得好。
区别:A依然是质问的态度,对话效果可想而知。B则减少了孩子的恐惧和反感,使对话得以在融洽的氛围当中进行下去。
第三步:
A:数学考这么点分,也不知道你天天在干吗,手机、平板还是收了吧,省得耽误你学习,把心思放到学习上。
B:真的是比上次多了6分,很好,只要保持进步就行,说明努力是有效果的。作业写完的话,我可以奖励你玩一玩游戏,但是不能玩得太晚哟。
区别:A是典型的惩戒,效果会很差,明明取得了进步,却受到了惩罚,这会让孩子心里不舒服。B则是鼓励表扬,因为数学很差,已经让孩子很难过,他通过努力有了进步,自然想让家长看到自己努力的成果,所以正向的反馈会更好。
教师:下面请家长结合案例谈谈对漫画(图1-3)的看法。
图1-3 漫画《巴掌与吻》
家长1:我想起来我孩子曾经问我一道高考题。我查了很多解法,有一种我认可。后来我和儿子沟通,他也认同我的想法,从那以后我们的关系变得更融洽了。看到这个案例,就发现我们自己往往将成绩与表扬和奖惩联系起来,可这样对待孩子真的是恰当的吗?我认为这并不可取。考卷上的几分浮动,就换来巴掌与吻,这是一种不恰当的做法。
家长2:仅从表面上看,母亲对从满分降到98分的退步的孩子满是责备,而对虽然一开始不及格,但后来进步的孩子很满意,是不是说明这位母亲认为只有成绩上升才是值得肯定的?在这幅漫画中,仅仅是分数上的一点变化,便使家长做出截然不同的反应,这种现象需要反思。
家长3:紧紧盯着分数,视分数升降为表扬和惩罚的标准,满分得吻、98分得巴掌,这一举动是不可取的。当家长并不在乎分数所反映的知识掌握情况时,也就不在意“98分已经很接近满分”这一事实,也辨不清无论55分还是61分都说明孩子学习状况不佳。我们不应该这样做。
家长4:特拉维斯有一个“冠军理论”就是面对逆境,要把一切置之度外,无论如何都要取胜,这就是成为冠军的意义,这样的“冠军思维”反映了一种努力拼搏、执着前进的人生态度。不可否认,它在许多人身处困境、低谷时给予他们有效的指引,但在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社会中,人人都会成为第一名吗?父母在家中,不是要紧盯着卷面分数、学校排名,而是要睁大眼睛多找孩子的优缺点,共同帮助孩子进步,进步有表扬,犯错有惩罚。这才叫“尽父母之德,行仁义之事”。
教师小结:家长说得很好,我们不能仅停留在表面,而是应该以此为契机,恰当地对孩子进行表扬与惩罚,帮助他们提升综合素质。得到过奖励的人才会知道奖励有多美好,而会更期盼通过努力得到更多奖励。三毛有诗言:“种桃种李种春风。”愿父母种下的种子,在春风之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
场景二:小郑在学校扰乱课堂秩序,并且顶撞老师,小郑妈妈被班主任请到学校,班主任要对小郑进行惩罚。
第一步:
A:他就是活泼了点,没有不尊重老师,请您原谅他一次,绝对没有下次了。
B:老师您做得对,就得罚他,太不懂事了,我也得收拾他。
区别:A属于没有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B态度上与老师站在了一起,明确要给予惩戒,这样小郑也会意识到自己的问题。
第二步:
A:他就是个孩子,您都批评他了,他会懂事的,您放心。
B:您怎么处罚他,我都没有意见。小郑,你必须为你的行为付出相应的代价,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
区别:A依然不愿面对小郑的问题。B态度坚决,尤其最后一句,会给予震慑。
第三步:
A:我会批评他的,老师您放心。
B:老师我带着他到班里给同学们道歉,我也会道歉,为我没有教好自己的孩子道歉。小郑回家之后我会让他抄写数学课本、数学笔记,一个月内禁止碰手机。
区别:A依然没有具体的惩戒措施。B有明确的惩戒措施,这对小郑来说,“代价”有些大。
教师小结:在以上两种情境当中,我们可以看到,及时做出表扬或惩戒,会给孩子留下“你非常重视他”的印象,会使孩子意识到自己取得进步,是有成就感的,自己犯错会受到惩罚,而惩罚不是自己能够承受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谁要是自己还没有发展、培养和教育好,他就不能发展、培养和教育别人。”我理解大家工作很忙,很辛苦,主观上都认为孩子已经十六七岁,接近成人,他们会懂事,等等,但是我们要明白,他们依旧是学生,依旧是心智不成熟的孩子,“三观”、习惯还未定型,我们不可以掉以轻心,要关注他们,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帮助他们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