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活动过程
活动导入:
主持人:各位班主任是否遇到过家长抱怨的情况?“我家小孩回家说吃不好,你们学校收费也不便宜,饭菜可以做得丰富一些呀!”“我家孩子视力不好,老师能不能让他坐在第二排?”“老师,我们把孩子交给你了,你就放心管,该打的时候打,我们太忙了。”所谓“家校共育”,它就像一车两轮,只有同步同向,才能前行。所以,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到底应该怎么处理,才能实现有效沟通呢?咱们班主任可以通过这次活动对各种场景下的家校沟通有相对全面的认识。
活动一:班主任共同探讨,汇总家长类型
教师1:我们班有位家长特别好,文化素养极高,却从不以家教专家自居,每次和老师见面时总是非常虚心地询问孩子最近有哪些不足,聆听老师给的建议。学校给家长布置的任务,家长总能高质量完成。我觉得他属于科学民主型家长,但是我也很害怕他,每次说什么我都很紧张,总怕自己说得不好。
教师2:上周六下午,又到了家长接学生回家的时间,我正忙着和几个平时表现不理想的学生对话。家长刚刚听完老师的一席话,试图当着老师的面教育孩子几句。谁知孩子突然冲着家长乱吼乱叫,甚至摔门而出。家长一脸无奈,似乎已经习惯了孩子的这种表现。我认为孩子有这种表现并不是偶然的,家长一贯的溺爱放纵是根本原因。
教师3:还有一种放任自流型的家长,一般对孩子的学业满意度比较高。他们常以“文化水平不高”“工作非常忙”等为由,把孩子送到学校后不管不问。如果你试图带动他们开展家庭教育,他们张嘴就是“老师,我只是小学毕业……”这种家长交流起来更困难。
教师4:今年刚入学时,曾有位家长说,她的孩子立志要到中科院当院士。过了几天,她又发现孩子在书法方面非常有天赋,语言表达能力也非常强,又希望孩子学习艺术。这位家长不仅期待过高,而且还喜欢对孩子进行经济奖励,“写完作业,奖五十元。”“考完有进步,奖一百元。”“月考考好,奖励一双鞋。”……不停地向孩子发布各类金钱奖励政策,期待靠钱来调动孩子的积极性,却很少关注孩子的精神需求。
教师5:“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您了。”开学见面时,这类家长常非常热情地和我交流,让人觉得他十分真诚,但一个学期下来我根本见不到他们的踪影。他们或长期在外地工作,或是生意缠身,无暇照顾孩子。这种全面移交型家长让我感到很棘手。
主持人小结:通过老师们的分享,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家长都与老师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希望孩子好。从这个角度出发,我们就能找到家校交流的共同话语。所以我们要针对不同家长的特点,为他们提供有效的家教策略,带动更多的家庭用科学的方法来养育孩子。
活动二:优秀班主任代表分享经验
教师1:一要用“心”而为。家校沟通不是简单地向家长叙述学生在校的表现,而是针对学生学习和生活等亟待改进的方面。和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前提是对每个学生的优缺点都能了如指掌,这样会让交流更具针对性。二要营造安全温馨氛围。让学生在安全温馨的班级中体会成长的快乐,这样,老师和家长沟通就会轻松愉悦,交流效果会更好。三要事事在理。家校沟通最关键的是解决问题,所以在和学生家长进行沟通时,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与家长一起共助孩子成长。四要不断总结心得。在与家长交流沟通时,应该及时将交流的经验进行总结,形成学生个性化的成长资料,让家长看到学生一点一滴的成长,这样的交流会更有效。
教师2:第一,要将心比心,言语真挚。与家长沟通时,我适时从父母的角度,用真挚的言语拉近彼此的距离,举一些自己教育孩子时的事例,使其产生共鸣,让家长真切地感受到老师的责任心与爱,使沟通更顺畅有效。第二,要控制情绪,适时聆听。班里有孩子调皮惹事了,与家长交流时,我时时提醒自己不能带着情绪讲述事情经过。沟通不是单方面的“告状”,而是为了更好地形成教育合力。适时聆听家长的想法,有助于老师了解孩子的不同侧面和真实想法。适当地在交流中“放大”优点,“缩小”缺点。老师的一句称赞,会让家长紧张的心情瞬间放松,有利于家长接受老师下一步的建议,也直接影响家长教育孩子时的态度和执行力。最后再顺势说说孩子尚存的不足,此时,家长一定更愿意配合老师共同教育好孩子。
教师3:我认为尊重是首要前提。由于年纪较轻,偶尔会被一些家长怠慢,我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立场,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敬业态度获得家长的认可,相互尊重是我与家长沟通的第一准则。同时我们需要学会共情,有效沟通。每个家庭的情况不一样,我在与家长沟通之前会仔细分析这些情况,理解他们的难处,与他们站在同一战线,这样更能达到沟通的目的,也可以获得家长的支持。就事论事,及时沟通。问题在刚刚出现的时候是最有可能得到妥善解决的,因此我会通过电话、短信、网络、面谈等各种方式及时联系家长。与此同时,在家长会上和家长沟通时,鼓励家长定期联系老师,双向互动。
教师4:首先要学会倾听。俗话说:“会讲多听众,会听多朋友。”与家长交流一定做到倾听有耐心、倾听有点头、倾听有专心。递上一杯水,让其慢慢说,切忌抢话头,打断家长。然后随机应变,按照家长所说的,灵活地修正或补充。也应该学会拉家常。和颜悦色地交谈,拉近与家长的距离。要做到这一点,首先,交流要有针对性,谈话要围绕家长关心的问题,急需了解的情况。其次,对学生的情况要了如指掌,这样,与家长沟通起来才能头头是道,让家长信服。最后,学会引导。当家长的要求与老师的做法相违时,不要轻易反对,要通过交流慢慢地引导,通过讲道理、摆事实,举出身边的例子,让其在倾听中感悟,在事实面前感化,从而达成一致。
主持人小结:聆听各位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分享,不难发现,我们在家校合作中要做的第一点是“勤”,切忌等学生出了问题才急急忙忙与家长沟通,应该做好平时的“功课”,经常与家长联系,反映孩子在校的表现。这样当学生出了问题而与家长交流时,情感的基础已经打牢,沟通会更加和谐。第二点是“实”,教师不要动不动就一个电话一个短信联系家长,其实反映的问题只是小问题,次数一多,家长也会反感。因此,教师在沟通前要做好资料的收集工作,对孩子的情况做出全面的分析,这样在与家长沟通时就能言之有物。第三点是“谋”。在家校沟通时,很多老师会一味地把问题推给家长,让家长想办法。老师在反映问题的同时,如果还能给予家长一些意见或建议,家长一定会感受到老师的真诚,沟通就能真正起到作用。
所有的父母都是爱自己孩子的,只是因为家长自身情况不同,他们养育孩子的方式有所不同,孩子会出现的问题自然也不同。因此,当我们为了孩子的问题与家长沟通时,确实需要体谅家长的难处,并给予有效建议。对于忙于工作的家长,我们可以告知他们现阶段特别要注意的事项,让他们用有限的时间去做最重要的事情;对于缺乏育儿策略的家长,我们则可以帮助他们改善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当我们能根据实际情况,给予家长实质性的帮助,而不是空谈大道理时,家校沟通自然就顺畅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是一门学问,作为教师一定要提升学识素养,掌握沟通技巧。
活动三:家长会中家校合作的头脑风暴
期末将至,家长会是重头戏之一。什么样的家长会令人耳目一新?如何借助家长会有效促进家校共育水平?如何使家长会开得有内涵、有品质、有深度、有广度?
教师头脑风暴,如果你是家长,你希望参加什么样的家长会。
教师1:我不喜欢动不动就“@所有人”,可以用个性邀请函代替集体通知。家长会前,我让孩子们把亲手制作的个性邀请函送给家长,代替以往的集体通知书。在个性邀请函里,有的孩子表达了对父母的感恩之情,家长看后不禁潸然泪下;有的孩子表达了对成绩的担心,提前给家长打一剂预防针……
教师2:前面这个老师说得特别好,我们还可以提高个性邀请函制作要求,帮助孩子提升思维。通过制作个性邀请函,不仅能使家长会顺利召开,也锻炼了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设计、绘画、写作能力,同时增进了亲子关系。
教师3:期末家长会是对一学期的回顾和总结。在悠扬舒缓的音乐声中,我开启了本学期的总结视频。我一边播放视频,一边深情诉说:“亲爱的家长朋友们,活动是学校的生命线,没有活动就没有活力。这一学期,我们走过了……”画面已经铺开,每个孩子、每位家长都有镜头。家长们在音乐声中开始回忆从开学到期中,从期中到期末,从生活细节到学习场面,经历的点点滴滴,走过的丝丝缕缕。大家凝神望着视频,任思绪翻滚奔腾……家长、孩子、老师的心紧紧地凝聚在了一起。
教师4:我们还可以用红包代替成绩单,在红包里装一个气球,告诉家长们:“不管期末考试成绩好与不好,我们都要像气球一样,在这个假期鼓足气,不断提升自己和孩子,相信我们的潜力,就像气球一样越吹越大。当然,如果我们不去帮助孩子提升,就会像没有吹气的气球,枯瘦而干瘪。”红包下发时,家长会的气氛变得轻松起来。孩子们争先恐后地举手说:“老师,我要来发红包。”家长们更是喜笑颜开,放下孩子成绩不好的顾虑,喜滋滋地打开红包。红包的发放和气球意义表达,既避免了发成绩的尴尬,又巧妙地把家长的注意力转移到了帮助孩子充实假期生活方面。
教师5:我们可以用亲子大头贴代替假期提醒,设计微信朋友圈立牌和大头贴的立牌——上面是一个镂空的相框,下面是科任老师送给孩子们的假期寄语和注意事项,以模拟微信朋友圈评论的方式出示。标题赫然写着“寒假来了”。把这个立牌放在教室外面的走廊上,学生“接待员”负责给每一对亲子拍照。用亲子大头贴引发了期末家长会的高潮,悄悄地在孩子们心里埋下了一颗积极向上的种子。
主持人:教育是富有创造力的事业,我们通过头脑风暴激发各个老师的思维活力。总说“考考考,老师的法宝”,与其抱怨家长不配合工作,不如把家长会当作测试会,来一场家长考试,引发家长自我思考。家长试卷共10道题,每题10分,答卷者和评卷者都是家长自己。题目涉及亲子陪伴、教育方法、亲子关系、学习管理、手机管理、行动引领、班级付出、假期总结、假期规划等方面。答题完毕,我们再与家长交流分享。
主持人小结:每一个教师都应重视家校沟通,要把家校沟通当成自己教育工作的延伸。家校沟通是一门艺术,需要超越知识的智慧。教师在家校沟通中要站好角度,遵守好“四项”准则。
(1)教师要守住职业道德的底线,不能逾越教师师德的红线。无论是何种形式的沟通,都要尊重家长、平等相待、说话和气、态度友善、一视同仁。不能为了一己私利,与家长拉关系,套近乎,切忌自私自利、谈吐俗气;不能用势利的眼光差别化地看待家长,切忌阿谀奉承,掩盖学生的缺点错误;不能以学生成绩的优劣而区别性地对待家长,切忌功利思想、冷语冰言。
家校沟通是否顺畅,还与教师平常的师德表现有关,一个为人师表、身正为范、严谨自律、认真负责、心态平和、充满爱心、智圆行方、幽默风趣、精神饱满、穿戴整洁的教师一定有威信,家校沟通一般较为顺畅。
(2)教师要规范与家长沟通交流的内容,使其限定在自身教育工作的范围内,并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与教育无关的内容最好不说。与家长沟通时,教师要充分发挥自身的专业之长,给家长出一些小主意,决不能无视家长的困难,导致家长与教师之间产生隔阂;与表现不好、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家长沟通时,要维护家长的尊严,既要委婉地指出孩子存在的问题,提出一些改正孩子缺点的良好建议,又要指出孩子的闪光点,不要把对学生的气撒在家长身上。切忌对家长劈头盖脸地进行训斥,或在沟通中说刻薄话,让家长颜面尽失;与成绩优秀的学生家长沟通时,不要过分夸耀学生的成绩,而淡化思想品德、为人处事等方面的要求。
(3)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加强服务意识,为家校顺畅地沟通作铺垫。沟通交流时,教师要谦虚、和蔼、友好,切忌对家长不理不睬;要推心置腹,懂得换位思考,多站在家长的角度考虑问题,切忌冷漠傲慢;要以诚相待,用诚心架起心灵沟通交流的桥梁,打动家长的心,切忌居高临下。
要主动关爱学生,与家长沟通学生的成长环境、在家里的表现情况等;要积极地指导和服务家庭教育,启迪家长的自我觉醒。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校难免有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的分歧,如果家校沟通顺畅,就能使教育的步调一致。当家长需要帮助时,教师要热忱地伸出自己的手。家长会上,可以用视频展示学生生活、学习的情景片段,如研学生活。对在班级工作中表现出色的,期中考试成绩突出的、进步明显的,运动会上表现突出的学生都要予以表扬,让家长有自豪感,有成功的喜悦,为家校沟通顺畅创造条件。
(4)教师与家长沟通要有灵活性。对有教养的家长,尽可能将学生的表现如实向家长反映,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并适时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放任型的家长,沟通时要多报喜,少报忧,讲清楚教育孩子是家长一生的重要事业;对溺爱型的家长,应先肯定学生的长处,然后再适时指出学生的不足;对挑剔型的家长,讲明教师应承担的职责、义务,必要时请家长不要斤斤计较,指出现实与理想是有差距的。
要理解家长的心情,有时教师一句微不足道的称赞,都会让家长感到高兴,甚至改变对待学生的态度。评价学生时要客观公正,先提优点,再指出不足,不要总是说孩子的不好,让家长认为自己的孩子一无是处,或者让家长觉得教师看不起自己的孩子,从而对教师产生反感。与家长谈自己对学生的期望时要适度,不要一味地强调高标准。开家长会时,对班级的问题学生不要点名,只能说明现象,如果有需要,可在会后进行个别交流沟通。切忌带着抵触情绪与家长打“阵地战”。
古罗马塞涅卡的《论恩泽》中强调:“人是需要交际的动物。”而沟通是一门艺术。在家校沟通中,平等的姿态、发展的眼光、共赢的思想和共育的目标就是沟通这门艺术的重要元素,它们共同推动沟通的顺利进行。作为新时代的教师,在与不同类型的家长沟通时要有自己遵守的准则,要以自身的师德、师智、师才、师能、师情、师气等,去赢得家长的好感、信任,力争做到家校沟通顺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