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头脑风暴

(三)头脑风暴

教师:我给大家发一张彩纸和一支马克笔,大家先讨论,然后把问题和相应的解决措施汇总并写在彩纸上,最后请各组的家长代表上台交流。

(家长分组讨论,并汇总问题和措施)

家长1:我们小组想就孩子因家长安排计划过于密集而导致消极情绪这个问题来发言。刚才老师提到这个阶段孩子应该有一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我们是非常赞同的,所以可以让孩子自主安排一天的作息时间,比如起床时间、睡眠时间、作业时间、用餐时间、休闲时间等,并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我们家长扮演的角色要转变,从指导者、干预者转变为引导者、鼓励者和支持者。以关心孩子为宗旨,用心陪伴孩子、关爱孩子。下面我讲一下具体措施,主要是可以从不同维度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效果进行评价,先观察,再沟通,调整孩子的时间管理方式,如果发现不合理之处,应及时引导,适度调整。如果孩子做得不错,效率很高,一定要及时鼓励和表扬,这样会逐步提升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家长2:我们组想谈谈孩子们普遍出现的“拖延症”问题。我们讨论后得出的措施是,首先家长要通过示范引领使孩子知道时间管理“是什么”,明白时间管理“怎么做”。要求孩子做到的,家长也一定要做到,这就是家长的榜样作用。在时间管理方面,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规划,预设相关活动的时间和结果。我们家长可以同步参与,还可以以竞赛的方式激发孩子参与的积极性,并且给予孩子正向的评价。其次,我们在示范引领时,注意与孩子保持一定的距离,而不是对孩子进行监视,让孩子失去自主安排的权利,比如孩子做作业,我们做家务,然后一起评价各自的成果,提高整个家庭的做事效率,实现共赢,也营造和谐温馨的家庭氛围。最后,当孩子出现“拖延症”时,不要一味地指责孩子,催促孩子,要善于倾听孩子的心声,了解背后的原因,再一起来修改完善时间管理计划。做到以上三点,一定能有效应对“拖延症”,提升孩子的时间管理能力。

家长3:前面两组家长都提到在孩子进行时间管理过程中的“评价”问题,其实我们小组几位家长集中讨论了这个问题,特别是组内有几位家长很有实践经验,现在我来总结下,家长朋友们也可以参考执行。我们认为评价大体可以分为短期评价和长期评价两种,短期评价可以以“天”为单位,记录孩子每天完成计划的情况,考查孩子的时间管理是否有效,根据孩子的具体表现给予适当的评价和奖励。长期评价可以以“周”或者“月”为单位,主要是对孩子的时间管理情况进行阶段性总结和评价。对于高中生来说,我们认为长期评价更好;但是对于一些习惯比较差的孩子,我们觉得短期评价也是有一定效果的。这就要求孩子先制定短期的目标和时间规划,我们家长要做的就是根据孩子的目标和规划设计细致的评价表,记录每一项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评定。这需要我们家长长期坚持,持之以恒,等到孩子养成较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后,可以考虑长期评价。接下来再说说长期评价,长期评价是在孩子进行一个阶段的自我管理之后的总结和评价,体现了一定的仪式感。通过评价,孩子能够清晰地看到自己成长的轨迹,能够整体地看到自己的努力成效,懂得时间管理对于自己的重要性,激发自我成长的动力。最后要说的是,两种评价方式是密不可分的,可以综合运用。

家长4:相对于前面几位家长的发言,我们小组是从时间管理的宏观角度去讨论的。首先,无论是孩子自主制订时间管理计划还是家长协助制订,我们首先要关心的是计划的科学性。特别是我们的孩子现在学习负担较重,同时他们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劳逸结合”才是合理的时间管理理念。在这个家长普遍焦虑的时代,好像大家看到孩子放松下来就感到焦虑。大家想想难道无时无刻不高强度学习就是合理的吗?现在是个网络时代,我们家长也可以多在网络上了解一下相关的知识,网上有很多科学管理时间的专业知识和范例,前阵子一个大学教授的作息时间表走红网络,向我们展示了时间管理的魅力,教授就是通过科学管理时间才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所以,我们可以去了解下时间统筹的知识。其次,时间管理贵在坚持。或许我们都制定过自己的作息表,但是能坚持的有几个?我们的孩子更是难以坚持,然而,如果坚持,孩子是否能从中受益?如果放弃,原因又是什么?我们需要理性分析背后的原因。只有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鼓励孩子坚持科学作息,这样才是有效的时间管理。

教师:非常感谢以上四位家长的精彩发言,大家从不同角度谈了引导孩子有效管理时间的具体措施。讲得非常好!是的,我们要想和孩子一起从容地应对繁忙的学业,就要珍惜时间,科学管理时间。刚刚也有家长提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我想到美国的管理学家史蒂芬·科维提出的时间管理的理论——时间管理四象限法则。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