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境再现
1.手机争夺战,谁是胜利者?
假期里家长都要上班,孩子上午要外出上辅导班,下午回家做作业。出于安全的考虑,小明的妈妈给孩子备了手机,因为没人在家,所以也就忽略了手机的管理。一个星期后,孩子的作业并没有做多少。通过“侦察”发现,原来小明在家里用手机听故事,一听就是一下午。等家长快下班的时候才赶紧拿出作业来写两笔。因此,小明妈妈请小明把手机交给她保管,等当天的作业写完后再给他使用,小明表示反对。
小明:“之前你答应考完试我可以听故事,再说我又没有犯什么错,我给自己订的计划也完成了,凭什么收我的手机?”
妈妈:“用手机需要有个度,先完成作业再听故事,不自觉就需要家长监督,我不是没收而是帮助管理。”
就这样,母子俩关于手机的管理问题争论了一个小时,越说越激动,最后两个人都不冷静了。
妈妈:“今天不管怎样,我一定要拿到手机!”
小明摆出无赖的姿态:“你今天只要理由充分我就给,理由不充分我坚决不交,你还能上来抢吗?我觉得你不会!”
最后手机争夺战在小明爸爸的调和下告一段落,但小明和他的妈妈仍然没有达成共识。
2.校园手机谋战片
在广东某一所中学,李老师看到孩子们想尽办法将手机藏在各种地方——夸张的甚至藏在内衣里,有学生被发现后不停地祈求他不要告诉家长,而对于那些一旦被没收手机就威胁要轻生的学生,无论是家长还是老师,都感到手足无措。
家长就两个现象进行分组讨论:
案例1:手机争夺战。分析一下孩子的心理、行为,妈妈如何做效果更好?
家长1:看了这个案例代入感很强,如果我是孩子,一方面是心虚,一方面对手机难以割舍。
家长2:我好像与孩子也有类似的经历,其实孩子也需要有休闲娱乐,但是手机使用的规矩也必须有。
家长3:从旁观者来看,给我们家长的启示是孩子需要管教,手机使用需要在可控范围内,不能放任。
案例2:校园手机谍战片。这一批孩子的行为反映出哪些家庭问题?
家长1:看了这个案例感觉这些孩子已经有了“手机瘾”,如果不加干预孩子也就废了。
家长2:我觉得这些孩子背后可能有家庭教育缺失的问题。他们与家长可能缺乏沟通,或者家长管教太严,使他们产生叛逆心理。
家长3:这一批孩子的情况让我感到心疼,心疼孩子的现状,孩子缺少爱,缺少关心,缺乏正常引导,可能家里不管,学校管不了。
教师小结:家长们都分析得很好,前一个案例比后一个案例处理起来要相对容易一些,只要引导孩子正确使用手机就好了。后面案例的孩子们沉迷手机,大多是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感到空虚,很多孩子的父母不在身边,他们只能在手机的虚拟世界里寻找慰藉。很多家长对孩子沉迷手机的处理方法不当,反而加剧了这种情况。手机有“毒”,使用有度,需要用教育智慧来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