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班会课的评价标准

(四)主题班会课的评价标准

一堂好的主题班会课,能触及学生的灵魂,为他们的成长注入营养,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班主任要时常反思自己的班会课是否有效,是否触动学生内心。各位班主任,你们通常从哪些角度来评判一节班会课的优劣呢?

班主任A:我主要从学生的课堂反应以及课后变化来评判。通常行之有效的班会课都会有一定的课后效应,同学们会首先在行为上产生变化,随着时间推移,逐渐在思想观念上产生变化。

班主任B:我也会关注A老师说的这些,此外,我还会在上课前和上课后单独和学生交流,了解他们在这节班会课中是否有所获。

班主任C:我除了关注学生的变化外,也经常问自己有没有通过这节课获得什么。

主持人:感谢各位的分享。关于班会课的评价标准,李西顺教授提出了五项评价标准,接下来我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一,是否有“内核”。“内核”是主题班会课的根基,是主题班会必须紧密围绕的核心与灵魂。所有的活动安排都要始终紧密围绕这一价值主题展开。

第二,是否“扎根”。班会课的主题应来自实际生活,应来自学生们熟知的困境;并且在主题确定后,班会内容的选取以及活动的实施形式也要由学生来做主;除此以外,班主任在授课时可以多多讲述自己的故事,用真挚的情感触动学生的心灵。

第三,是否有“支架”。“支架”既是不同的活动实施环节之间有条不紊、循序渐进的深层逻辑架构,同时也是保障价值主题不断升华的可触摸的方法阶梯。其最底层是学生的“前概念”,中间层是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最上层是主题班会课的教学目标。搭支架能够将主题班会的内容和活动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方法体系,有结构地引导主题价值内核逐步升华,从而顺利地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四,是否有“共在”。主题班会课是师生双方实现共同的价值澄清、价值体验、价值成长的共育过程。实现“共在”的方法之一是建立师生之间的情感联结,让学生打心底里信任老师;同时,教师自身也要敞开心扉,将自己真实的情感体验和价值困惑分享给同学们,使得教师不再是学生眼中完美无瑕的价值判断者,而是价值形成的参与者。

第五,是否有“生成”。“生成”是针对目标而言的,是从知识到品格,从体验到价值提升,从百思不解到豁然开朗。“生成”的主体师生皆可,促进“生成”的方法很多,比如对某一社会事件的价值判断,应引导学生实现价值的“内居”而非记诵;比如班会课应适当地“留白”,给学生课内思考的时间与课后思考的余地,这些“缝隙”都有助于“生成”的产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