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内涵的延伸——由自我走向广阔社会

(三)劳动内涵的延伸——由自我走向广阔社会

教师:其实对于劳动话题,我预先让班里学生分组做了一个专题采访,采访对象有劳动委员、保洁奶奶以及班主任。我们一起来看他们面对社会中的劳动人群有哪些话想说,完成这次采访又有什么感想。

播放视频:

小组1(采访对象为劳动委员):我们组采访的是班里的劳动委员。劳动委员是班委会成员之一,主要负责计划并组织实施大扫除、中扫除、小扫除,管理好班级的劳动实践活动。根据需要积极指导同学们开展劳动,并就上述活动的完成情况向老师特别是班主任汇报。

这次采访让我特别有感触,他说劳动过程中必然会有辛苦相伴,可是我们所有的同学从未抱怨过,我们一起劳动,边劳动边聊天,就算是活脏了点、累了点、苦了点,欢笑声也一直伴随着我们,谁都感觉不到累。与此同时,小组工作也培养了大家的合作精神,增强了大家的集体感。

小组2(采访对象为保洁奶奶):学校的保洁奶奶是我们接触最多的劳动者。她说学校最重视保洁服务质量,根据学校制定的保洁工作标准要求,她认真按照流程来完成每一个环节,并每月不定期对各区域保洁员工作情况及保洁质量进行抽查,不论保洁区是大是小,都要求保洁员行动一致、标准统一。而每个楼层的责任人都必须认真地记录工作情况,根据工作情况记录来掌握工作进度和质量状况,做到心中有数,有据可查。

因此,我最大的感触就是劳动要有标准,要合乎职业规则。同时,我们也要珍惜这些学校服务人员为我们创造的良好的学习环境,评价自己的劳动能力和劳动水平,从而提升自己的值日质量。

小组3(采访对象为班主任):我们班主任说她每天劳动的核心内容就是抓好班级常规工作。各项常规工作规范化、制度化,管理人、责任人、实施人落实到位,让我们每个人各司其职,奖惩分明,她的劳动重点在于学生文明行为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班主任还分享了她曾经的志愿者经历,我突然感悟到劳动精神是可以传递的,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和付出去感染其他人。

教师:看完视频,我想再次让大家来讨论一个话题,即同学们是否需要劳动,参与劳动对他们来说有什么意义?

家长1:看完同学们的采访,我很有感触,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我们的孩子处在一个处处是劳动的社会,劳动能够让他们珍惜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情感,甚至自觉地对标找差距。所以参与劳动对于他们来说是必要的,一个不爱劳动和不会劳动的人如何能面向未来?

家长2:听了三组的采访以及大家的讨论,我发现如果孩子们逃避或干不好日常生活中力所能及的劳动,是因为他们缺少家长的提醒,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社会人”,劳动能帮助他们形成社会责任感,提升他们的道德判断力。

教师小结:家长们,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劳动的崇高道德意义还在于,一个人能在劳动的物质成果中体现他的智慧、技艺、对事业的无私热爱和把自己的经验传授给同志的志愿。”学生们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涉及不同的劳动范围,对现在的他们来说劳动是“值日”“做家务”等,劳动是一种生活方式、生存状态,简单而纯粹。以后,劳动可能会是“志愿”“职业”“梦想”,对以后成熟了的他们来说,这时候的劳动更多的是一种寄托理想的载体,随着认知和职业活动的深入开展,劳动的意义不断被延伸了,而且,是所有劳动者构成了这个社会的顶梁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