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倾听心声

(三)倾听心声

校园心理工作坊收到了这样一封读者来信:

老师您好:

我是一名高二的学生,我的成绩在班级属于中等水平,数学学科较为突出,平时也会给班上的男同学讲讲题目,不怎么跟女生交流。最近班级调整了座位,老师把一个其他学科成绩突出,但数学成绩不太理想的女生调到我旁边。她在课间也经常向我提出问题,不知为什么,每次给她讲题后,我都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我发现我开始有变化了,我对关于她的一切行为都特别敏感。听到她的声音就感觉亲切,看到她的笑容心里就感到温暖,看到她的面庞甚至感觉有一种不一样的神采。我不知怎么去描述这种感觉,或许这就是所谓的爱?

我发现她对我好像也比对班级其他男生更加亲近一点,不纯粹是为了找我讲题。有一次,在上学路上我看到她快迟到了,就跟她说可以搭我的自行车,她同意了。从那以后,我就经常找机会跟她聊天,她似乎也并不排斥。有一次因为我们俩在班级聊天,另外一位同学说了一句暗示我们在恋爱的话。我很生气,向那位同学大吼了一声。不知是因为看到我失态还是为了避嫌,这件事后,她就不怎么找我讲题了。我不知为什么,心里感觉空空的,有可能她只是把我当一个普通的朋友,但我真的感觉她在我心中是无可替代的。请问我该怎么办?

一位还不配谈恋爱的学渣

各位家长,你如何看待这位同学关于异性交往的困惑呢?针对这种情况,你会如何跟孩子沟通?

家长1:我觉得这位同学可能有非正常异性交往的倾向,不过这跟真正“早恋”还是有区别的。这只是单方面的,也就是“单相思”。如果我是这位同学的家长,我会鼓励他和更多的女生交流。从他的表述来看,他还是比较内向和自卑的。多与异性交流沟通后,他可能发现他之前的想法比较狭隘。

家长2:我赞同刚才那位家长的看法。我也觉得这位同学更应该学会怎么和异性进行沟通。我甚至会鼓励他和女生单独谈谈,如果他知道女生并没有那方面的想法之后,可能就会恢复正常的状态了。我觉得如果孩子过于关注一个人、一件事,把它当作生活的全部,就陷入了偏执的状态,这是比较危险的。

家长3:前面两位家长对于这位同学的状态的判断,我基本同意。但我反对让这个男生和女生就这个话题单独谈。因为,如果女生刚好对男生也有点感觉,这就会发展成真正意义上的“早恋”;如果女生表示她并没有那方面的想法,男生则可能会受打击。从这封信来看,孩子的心理是极为敏感而脆弱的。

教师小结:刚才家长的发言非常精彩,也有观点的相互补充和交锋。异性交往关键在于尺度的把握,要让孩子明白可以通过和更多的异性进行交往,建立更为广泛的联系,来避免因单独交往而造成陷入情感旋涡的错觉。要让孩子明白,异性交往是以相互尊重、相互平等为前提的。不要表现得忸怩和拘谨,而要以自己的行动赢得他人的尊敬。注意和异性交往时,不要过于亲热,也不要过于冷淡,要把握好分寸。只有把握男女生正常交往的尺度,才能够在交往时更加自信从容,更加客观地看待自己的处境,避免陷入“偏执”的境地,妥善地处理好与异性乃至同伴间的关系。从那封信来看,这个男生已经处于非正常异性交往的初级阶段,而且靠他自身已经无法解决问题,所以他才会选择向外界求助。那么我们有必要在这个时候介入,比如给孩子写一封回信。我们可以看一下心理工作坊的老师们是如何写这封回信的。

同学你好:

非常欣赏你写这封信的勇气,你很细腻地描绘了你的真实感受。老师从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温和谦逊、友善敏锐的你。

在这个年龄阶段,男女生中一方对另一方或者互相有好感,是极为正常的。我们没有必要对自己的真实情感进行掩饰。但老师想要说的是“爱慕”并不同于“爱情”。“爱慕”可能是通往“爱情”的其中一条路径,但并不是全部。

在解答你的困惑之前,老师想给你讲一个故事。曾经有一个女生,她长相普通,也没有任何才艺,她喜欢上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学长,为此她参加了自己不怎么喜欢的社团,还学习不同的才艺,让自己的气质由内而外发生变化,成为校园的明星。然而在她终于引起学长的注意,两人互有好感之时,她又选择了出国留学。这就是电影《初恋这件小事》。

你在你的信里提到你的成绩属于中等水平,又称自己为“学渣”,一方面,说明你比较谦虚;另一方面,也说明你对现在的状况不是很满意,想要变得更加的优秀。其实,你在潜意识里有一种不对等的感觉,而真正的“爱情”首先要建立在平等的基础之上。你首先得学会让自己强大,让自己的内心强大,这样你就能在真正的爱情来临之际,更从容地应对。

刚刚的故事里,为什么这个女生最终还是选择了留学呢?原因可能有两个,一则她觉得自己还不够强大,没有完全独立,所以依然需要求学。二则因为她所暗恋的学长的完美形象只是她自己想象出来的,她并不真正了解学长。如果没有足够的了解,是不足以支撑她走得很远的。所以她做出了自己的选择。

老师也相信你能够做出自己的选择,并且尊重你的选择。

一位倾听你真实声音的老师

10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