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情境再现
2025年10月13日
(二)情境再现
最近小张的妈妈工作压力特别大,小张观察到了。某天,小张回到家后对妈妈说:“妈妈,今天我来烧饭洗碗吧!”妈妈不耐烦地说:“你不行的,别捣乱了,还是我来吧,你就等着吃饭!”小张落寞极了,回到房间就流下了眼泪,心里想:____________________。
家长分组讨论:小张心里在想什么?你如何评价小张妈妈的处理方式?
家长1:小张心里肯定会想:“谁说我不行的,明明你们不在家的时候都是我自己解决的,而且不会的我可以学啊!”看了这个案例我真的惭愧,我也拒绝过孩子关于做家务的请求,总觉得他们还没有能力干这些家务,总想让他顾好自己就行。
家长2:我要反思,我总觉得对孩子来说学习是第一要务,做这些家务活会影响他的学习。但是现在想想,也许从孩子的角度出发,他想通过劳动来为这个家庭做些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
家长3:小张妈妈不应当直接拒绝孩子的劳动请求,这样会让孩子怀疑自我,甚至厌恶劳动。
教师小结:家长们说得都很好,我们需要给学生以劳动的机会和信心。假如我们培养的是一代“四体不勤,五谷不分”,肩不能挑、手不能提,弱不禁风的“公子”“小姐”,那他们何以担当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重任?他们想干、能干,我们要给他们体验劳动的机会,而不是一棒子打死——认为他们现在不会劳动,甚至认为他们现在根本不需要劳动。乌申斯基曾说:“劳动是人类存在的基础和手段,是一个人在体格、智慧和道德上臻于完善的源泉。”所以,学生进行劳动是他们参与生活的一种方式,我们不能剥夺学生参与劳动的机会。这种有劳动参与的生活不仅有助于其身体和智力的发育,更有助于其道德的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