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学生分享感悟
学生1:出发的那天印象很深刻。1300千米,高铁一路向西,逐渐远离了熟悉的江南,远方连绵起伏的山峦后隐着密集的厚云。我们会在火车上度过6个多小时,在这段时间里我们的任务是向老师和同学汇报每一小组提前研究的“丝路”历史、文化成果。
看看我们的作业,有文字材料、手绘地图、PPT,还有同学编排的一场小小的穿越剧。
在翘首以盼之中,我们于下午到达了十三朝古都——西安。作为西交大苏州附中的学子,西安交通大学是我们必去“打卡”的地方。此次西交大之行由一位志愿者学姐负责接待我们,她带领我们参观了西交大的西迁博物馆,她耐心细致地讲解,使我们了解了西交大的西迁历史,以及在西迁过程中的感人故事。西交大的发展历史就是一个书写“精勤求学、敦笃励志、果毅力行、忠恕任事”的过程,这种精神到今天依然勉励着每一位西交大学子、每一位西交大苏州附中的学子。在短短两天的西安之行中,我们似乎穿越了几千年,透过一件件文物,窥得古人生活的一斑。西安,这座美丽而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我们还会再见!
学生2:寻访丹霞地貌。骄阳似火,游人如织。我们沿着斜坡登上了第一观景台,随后拾级而上,到达了丹霞地貌公园的最高点。于此环顾,四周山峰的景象一览无余。可以想见,数千年前的人们面对着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也一定会啧啧称奇。探索未知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愿人类敬畏自然并爱护她,让这美丽的风景再流传千古。
印象深刻的是,我们走过了一条玻璃栈道和一座陡峭的铁索桥,大家都很勇敢。站在上面眺望,远处是连绵的祁连山脉,简直和地理书里写的一模一样。低下头,映入眼帘的是涓涓流水,美不胜收。
学生3:俗话说,不到长城非好汉。研学的第二站,我们来到了悬壁长城。为了加强嘉峪关城的防御,肃州兵备道李涵修筑嘉峪关南、北两翼长城,在黑山石关峡两侧山脊上就地取材,夯筑了片石夹土长城。站在长城脚下抬头看,一道石路直上45°的山脊,形似凌空倒挂,无比陡峭。老师说,大家都坚持了下来。以后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学习上,只要保持这种可贵的品质,就一定能到达成功的彼岸。平时老师也经常说一些鼓励我们的话,此情此景,老师的这句平时听了无数遍的话让我真正感受到力量。这两天的游览让我感觉到祖国大西北的特点,风景优美,历史厚重。每去一个地方都是对体力的考验,虽然疲惫却无比充实。
学生4:在嘉峪关的那一天是尤其令人回味的一天。那天我们在城墙上进行了一次现场表演。同学们通过情景剧、朗诵、歌唱、Rap等多种方式展现各个小组对丝路文化不同角度的理解。有的形象生动地表演了张骞出使西域的过程,有的展现了张骞通丝路给沿路经济带来的积极影响……这个活动人人参与,大家把这几天对“丝路”研学的理解用自己的方式演绎出来,仅仅一个晚上,各小组就准备出了一个独一无二的节目,真是有才,给我们点“10086”个赞。
学生5:好想再去一次鸣沙山。远远望上去,沙子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一片金灿灿的光。给人神秘的感觉,走到骑骆驼的地方,沙子上卧着大批的骆驼,蔚为壮观,骆驼睁着一双双大眼睛,疑惑地看着眼前的人群。骑上骆驼,有些紧张,放松后,身体随着骆驼肌肉的拉伸有序地律动,我们似乎也慢慢找到了沙漠商队的感觉。远处是漫漫黄沙,耳边是悠悠驼铃。遥想古代丝绸之路上的一个个商队,当他们骑着骆驼满载着货物,在沙漠上行走时,心里想的是什么?也许有对前路的畅想,对家人的思念,对旅途的忐忑……
学生6:还记得敦煌莫高窟吗?石窟中所画的大多为佛教题材的作品,所以初期的壁画自然就少不了大量的外来元素。随着朝代的更迭,外来元素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充满中国特色的作品。所以这同时也是中外文化交融的真实写照。
学生7:在敦煌徒步的那天是我们旅程中最热的一天,天空一碧如洗,万里无云。清晨,我们到达玄奘“西行之路”的起点,徒步五千米。踩着脚下坚硬的石子,望着远处茫茫无边的戈壁,玄奘大师的西行之路想必也是与汗水相伴的。
学生8:你一定听说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这句诗吧。阳关立于西北边疆,到了今天,阳关遗址仅保存了一座烽燧,远看是一座“小土堆”,其余部分都已经被黄沙掩埋。你也一定听说过“春风不度玉门关”吧,汉代玉门关因张骞出使西域而闻名,与阳关相同,它也是一个重要的关口。玉门关遗址是一座四方形小城堡,在相邻的两面各开有一扇门。
学生9:这次研学印象最深刻的是坐绿皮火车吧。我们中的大多数从未坐过绿皮火车,这是属于我们父母辈的记忆,当年他们就是坐着这样的火车外出求学,能买到一张卧铺票已经属于幸运,有很多人要在火车上坐几十个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如今,祖国的动车、高铁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外出旅行也越来越方便快捷。绿皮火车卧铺的体验,对我们来说难忘而新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