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融知自然

(一)融知自然

1.活动导入

教师播放学校宣传视频以及四季景观图片,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同学们,你们知道视频与这些图片拍摄自哪里吗?

问题2:非常好。你们知道这些景观分别是在什么时候?校园哪些地点拍摄的呢?

问题3:看起来同学们对于学校的各处景观都非常了解(当全体无人正确解答时,则说:“看来同学们对学校的认知还有待提高”),那有没有同学可以告诉我,这些美丽的景观都包含了哪一些具体的自然要素吗?

问题4:同学们的答案几乎(基本)包含了视频和图片中涉及的主要自然要素。如果要对这些自然要素进行归类的话,我们应该如何划分呢?

小组进行合作讨论,理清环境要素,尝试分类。

教师小结:我们可以初步将这些要素分为生命和非生命两大类要素,通过之后的系列活动,我们将会对我们学校的自然环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2.活动意义与明确

教师在总结以上部分内容后,使用递进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此次活动的意义与目标,向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问题1:我们为什么要认识这些自然要素?

问题2:我们为什么要去感受自然?

问题3:我们该如何保护我们的资源环境?

在学生零星或集体回答之后,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整理并总结。

教师总结:认识自然环境中的各种要素是感悟自然,保护环境的认知基础与行为条件。只有认识了环境中的每个要素,才能对环境的整体有全面深入的理解与深刻的印象,才能够有针对性地对各环境要素的变化影响产生适宜的响应。环境要素认知就好像一把钥匙,当你知道某一自然事物的准确名称之后,你就可以通过网络、书籍继续深入了解它,用名字这把钥匙打开认知之门,由表及里地认识自然。

在我们感知和体悟自然之后,就要继续发挥主观能动性,对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虽然作为高中生,力量比较有限,但我们还是可以在日常的生活中,开展一些生态环境保护活动,融享自然,环保有我。

3.融知活动一:西交大苏州附中植物志

教师在教室中展示《江苏植物志》与《中国植物志》的部分内容,提出问题:

问题1:大家想不想也编写一本植物志,把校园中所有植物收录其中,把自己的名字以编者之一,留存在这一本往后都会在校园里传承的典志上呢?

问题2:《植物志》通常涉及哪些内容?我们的校园植物志需要增添哪些内容呢?

问题3:我们该如何鉴别植物并加以描述、记录呢?

教师具体讲解《西交大苏州附中植物志》的撰写规范,并讲授植物鉴别、描述与记录的方法,学生学习并记录要点。教师完成讲解后,发放植物调查表,以小组为单位,分散至校园各个位置调查植物种类与环境、生长状况。调查小组完成调查活动,进行整理汇总,统计植物种类与分布,再让学生采集每种植物的标本,每种各一个。然后再分组进行《植物志》的撰写工作。一部分学生依据标本绘图;另一部分学生查阅资料,完成文字部分的撰写。最后由教师统一排版校对,扫描成册,以供展示。

4.融知活动二:土石调查团

教师在教室中展示在校园中采集的土壤与岩石,提出问题:

问题1:大家平时观察过土壤与岩石吗?

问题2:我们为什么要调查校园中的土壤与岩石?

教师简单讲解土壤、矿物与岩石的基本概念、鉴定方法与调查意义。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学校广场集合,由教师演示利用pH试纸,确定土壤酸碱性。将实验材料分配给各组,分散至学校各位置鉴定土壤酸碱性,并进行土壤与岩石的采集,再与实验室中的土壤、岩石标本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壤、岩石类型。并讨论各种土壤和岩石在校园景观与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研究成果。

5.融知活动三:气象观察员

教师从区域天气、校园气象、教室温度、湿度三个空间尺度的气象要素入手,安排所有学生利用天气预报、学校气象站数据、实地的云系天气记录、教室温湿度计数据,分早、中、午、晚四个时段,记录相关内容。累积满一个月后,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整理记录结果,并且分析在三个尺度下气象要素的异同与联系,云系与具体天气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讨论各气象要素对实际校园生活的影响,并以小组为单位汇报研究成果并进行交流。

6.融知活动四:动物观察师

教师向学生介绍常见昆虫、鸟类及哺乳动物外形、行为特征及其鉴别方法。利用互联网以及《中国昆虫生态大图鉴》《中国鸟类图鉴》《中国动物志》等图鉴书籍等,通过听音识鸟、观翅识虫、察形识兽等具体鉴别方法,让学生在平时多多在校园里走动,去认识生活中的常见生物,并以小组为单位自选专题,在为期1~2个月的观察记录后,汇报观察成果并进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