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序

总序

亚太地区的人口约占世界总人口的1/3,地区生产总值总量和贸易总额在世界上所占的比重也都超过了50%。因此,始于20世纪80年代末的亚太区域合作进程不仅关乎本地区的经济增长和繁荣,对世界经济的发展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需要强调的是,亚太区域合作进程是由多种因素驱动的,既缘于地区成员之间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也受到大国地缘战略的影响。同时,就客观条件而言,亚太地区地域辽阔,经济体众多,各成员在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历史等方面存在很大的差异性。因此,亚太区域合作具有比较显著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呈现出多层次、多领域、多途径的特征。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的兴起,以及WTO多边贸易谈判遇阻,亚太区域合作进程加速,在形式上集中表现为各种类型区域贸易安排(FTA/RTA)的大量衍生。在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水平不断提升的背景下,传统的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合作向全球价值链合作领域纵深发展,各成员经济政策的协调从关税、非关税等“边界上”措施向“边界内”的规制领域延伸,并由此引发了区域乃至多边贸易投资规则的重构。与此同时,域内大国纷纷加大了战略投入,使得亚太地区成为大国利益交汇最多、战略博弈最激烈的地区。从前景来看,亚太区域合作进程将对全球经济治理的格局演变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以1991年加入亚太经济合作组织作为标志,中国从20世纪90年代初开始全面参与亚太区域合作进程,这是我国为了适应新一轮区域经济一体化浪潮的兴起,并满足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加快推进市场经济改革的国内任务需要而采取的重要举措。除了欧盟之外,中国的主要贸易和投资伙伴集中于亚太地区。因此,积极参与亚太区域合作使中国享受了更加开放的贸易和投资环境,进一步密切了与区域内各成员的经贸关系,为此后参与多边、区域、此区域和双边层次的多元化国际经济合作体系奠定了基础。不仅如此,亚太区域合作还为中国推动建立更加公平合理的国际经济新秩序提供了机遇和平台。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2016—2020年)规划纲要指出,我国将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并强调我国将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在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需要指出的是,对于正在迅速崛起的中国而言,虽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但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仍将是一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亚太大国。基于这一定位,深入推进亚太区域合作既是我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为我国进一步提升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提供契机和有效抓手。

有鉴于此,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作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将“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战略与实施”确定为“十三五”期间的科研主攻方向,并组织研究中心的学术团队撰写“亚太区域合作与全球经济治理研究丛书”。丛书涉及的主要问题包括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新趋势、APEC进程中的热点问题、亚太区域合作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互促进,以及国际经贸规则重构对中国参与亚太区域合作和全球经济治理的影响等。希望本丛书的出版能够为推进该领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成果创新做出有益的尝试和贡献。

刘晨阳

南开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研究中心 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