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EC经济技术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一、APEC经济技术合作对接“一带一路”倡议

经济技术合作,与贸易投资自由化、贸易投资便利化并列为APEC的三大支柱。APEC在1995年的《大阪行动议程》中就成员经济体在经济技术合作的原则达成共识,各成员经济体应在自愿自主的原则上,合作双方应在13个经济技术合作的具体领域一起投入资源,共享利益成果。在13个经济技术合作的领域中,《大阪行动议程》将人力资源开发、培养安全稳定及有效的资本市场、合理利用未来技术、发展中小企业活力、加强经济基础设施、利用良好环境来维护生存质量规划为优先合作领域。之后,APEC在1996年通过了指导开展经济技术合作的《亚太经合组织经济技术合作原则框架宣言》。在1997年,APEC温哥华部长级会议决定成立经济技术合作分委会(ESC),专门负责APEC经济技术合作的相关工作。ESC的具体职责范围包括:管理APEC经济技术合作活动,审议各项活动的进展情况;遵循互利互助的原则,与APEC各论坛充分协商;为APEC经济技术合作提供政策建议等。[41]在2003年,APEC又将全球经济一体化、解决因全球化造成的社会层面问题、反恐与人类安全、促进知识经济发展规划为经济技术合作的优先合作领域。

自《大阪行动议程》发布以后,APEC每年设立200~300个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之前,APEC成员经济体间的经济技术合作项目已累计达到1750项。之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APEC在经济技术合作的项目大幅减少。在APEC的体系内,发展中国家偏好于将经济技术合作作为APEC活动的重点,但是发达国家却更关注贸易和投资的自由化与便利化。另外,经济技术合作由于没有规制性的安排,加上后期投入不足,使得各成员经济体的参与积极性显著下降。因此,经济技术合作在APEC框架内虽然未来可期,但短期内难有重大突破。

而“一带一路”倡议追求沿线国家的共同发展,因此较为看重经济技术合作。从两者的内涵和原则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目标是打造开放、包容、均衡和普惠的利益共同体。因此,在某种意义上,“一带一路”倡议涵盖了APEC传统的经济技术合作,并在此基础上有所拓展。APEC的经济技术合作旨在实现亚太区域内的可持续和包容性增长。可持续增长合作旨在引导亚太国家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升级和彼此间的宏观经济政策协调,涉及的具体合作议题包括环境保护、能源安全、蓝色经济等。包容性增长主要是基于亚太地区各成员经济体的显著多样性,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采取各种方式促进APEC各成员的优势互补和共同发展,并使各成员经济体都能够从APEC合作中平等获益。可涉及的具体合作议题包括人力资源开发、完善劳动力市场、加强社会保障、中小微企业发展等。

从具体的合作内容来看,主要体现在两方面。其一,“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民心相通”主张通过开展学术往来、人才交流合作等方式深化双边合作,从基础教育和基层民众的角度提升了沿线国家的经济技术水平;其二,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中国在具体项目的实施过程中直接促使沿线国家的制造业水平提升。例如,前文提及的雅万高铁项目,中国除了承担项目的具体实施以外,还承诺对印尼进行高铁的技术转移。项目的推进本身就是中国和印尼在实现经济技术合作。

APEC与“一带一路”倡议在针对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技术合作与能力建设方面可以实现对接。重点领域包括人力资源开发、中小企业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蓝色经济等。对接路径是通过“五通”加深中国和沿线国家的互动,在教育、技术合作、促进商业发展等方面实现对接;在农业、科技、中小微企业方面合作提供便利化服务;建立并完善境外经济园区以实现产业集聚和共同发展。

在教育、科技等方面,中国政府设立了“丝绸之路”奖学金项目,吸引亚太各国的留学生来华留学,并和相关国家签署了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相认证协议。除了“引进来”之外,中国的教育还积极向亚太地区部分国家“走出去”。中国在相关国家设立孔子学院,中国科学院在亚太地区部分国家设立硕士博士奖学金,部分知名高校在亚太地区设立分校。例如,厦门大学在马来西亚设立的分校不仅促进“一带一路”倡议的民心相通,还实现了中国和亚太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

在卫生、健康等方面,中国和亚太国家对部分疾病进行联合防控,召开高级别研讨会,先后派出医疗队赶赴相对落后地区进行援助,建立海外中医药合作基地等。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澜沧江-湄公河国家开展疟疾、流感、艾滋病、登革热等疾病的防控合作。“一带一路”暨“健康丝绸之路”高级别研讨会于2017年8月在北京召开,会后发布了旨在维护卫生安全并促进卫生发展的共识性文件——《北京公报》。中国先后派遣医疗队赴瓦努阿图、汤加等太平洋岛国开展“送医上岛”活动,派出多支眼科医疗队赴老挝、缅甸、柬埔寨等东南亚国家开展“光明行”活动。此外,中国还在多个亚太地区国家建立了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

在农业合作方面,中国从政府和商业机构两个层面为亚太国家提供农业专业技术的培训与合作。表4-12整理了中国自2015年以来与东盟国家在农业技术合作方面的情况。在政府层面,中国往往依托科研机构,在海南、广西等地设立了针对东盟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农业技术人员培训班,以促进农业技术相对落后的亚太地区国家的农业发展。[42]中国还聘请国内的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农业专家为亚太地区部分国家的技术人员传授知识和共享农业发展经验,从而实现农业技术的对接和共享。在商业机构层面,中国通过在农业领域对亚太国家进行投资,推广并销售化肥、新农作物产品等促进相关国家农业技术的提升。

表4-12 中国自2015年以来与东盟国家在农业技术方面的合作情况

资料来源:根据相关资料整理。

在建设经济园区与产业集聚方面,如第四章第一节所述,境外经贸合作园区使中国优势产业在海外形成集聚效应的同时,有力地推动了亚太国家相关产业的升级,提升了中国和东道国的经济技术合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