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优先项目

二、优先项目

要实现基础设施、制度规章、人员交流的三位一体和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五大领域的全方位、立体化、网络状大联通需要以东北亚区域和东南亚区域为重点方向,率先实现亚洲互联互通;以经济走廊为依托,建立互联互通的基本框架;以交通基础设施为突破,实现亚洲互联互通的早期收获,优先部署中国同邻国的铁路、公路项目。中俄、中国-东盟的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既可以纳入APEC框架,又连通着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等多条重要的区域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关键节点。中国与俄罗斯、东盟等国在油气资源开发、高铁和高速公路建设、跨界河桥梁建设和水资源利用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正是APEC和“一带一路”合作的优先领域和重点项目。

(一)俄罗斯

俄罗斯现阶段的交通基础设施(公路、铁路、航运等)的发展较为薄弱。以公路建设为例,截止到2016年底,俄罗斯公路网总里程约为1498万公里,且公路发展状况不均衡,质量堪忧。俄罗斯公路主要位于欧洲部分,共有25条公路与白俄罗斯、乌克兰等欧洲国家公路相连接。而在亚太区域,俄罗斯只有少数几条公路与中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相连接。依据世界经济论坛发布的《2016—2017年全球竞争力报告》,俄罗斯的公路状况仅得到2.9分,位列全球第123名。[4]俄罗斯在亚洲区域较为落后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中俄两国在相关领域的合作提供了可能性。中国和俄罗斯在互联互通领域实施的优先项目在区域上可以从远东开发扩展到北极开发,在项目上可以从能源互联互通开展到交通互联互通。

中国和俄罗斯在远东地区的基础设施开发建设以中蒙俄经济走廊为核心,两国积极推动形成以能源联通、公路、铁路、边境口岸、光缆信息通道建设5个方面为主体的跨境基础设施联通网络。中国、蒙古国和俄罗斯在2018年签署了《关于建立中蒙俄经济走廊联合推进机制的谅解备忘录》,进一步实现政策沟通,并完善合作机制。在北极开发方面,中俄关注对能源的利用和开发。中国在2018年1月26日发布《中国的北极政策》(China's Arctic Policy),报告中将“冰上丝绸之路”定义为“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组成部分。[5]而俄罗斯是中国在北极领域合作的优先伙伴,俄罗斯总统普京在2017年12月也表示欢迎中国参与建设北极交通走廊。现阶段,两国积极探索开展北极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合作,具体项目包括中俄将在北极圈内仿照亚马尔液化天然气模式再开发另一个气田。除此以外,两国还考虑研究建设北极航道沿线的交通基础设施。

中俄在能源联通方面,优先项目为油气管道和天然气管道的建设。其中,在俄罗斯远东地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工程进展顺利。俄罗斯天然气集团在2019年2月20日已经完成99%的代号为“西伯利亚力量”的天然气管道项目建设任务。[6]在中国方面,从黑河到长岭的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的最后一个道口在2019年7月26日也已经完成了焊接。这意味着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工程在中国境内段和俄罗斯西伯利亚管道已经可以成功连接。中俄东线的天然气管道始于俄罗斯西伯利亚,经中国边境城市黑河,最后通至上海,预计可以在2024年实现全面的天然气通气。

中俄在公路和铁路建设方面,优先项目为中俄国际公路和高铁项目的建设与合作。始于中国大连,终点位于俄罗斯新西伯利亚的中俄国际道路直达运输试运行在2018年5月成功完成。试运行活动将推动中俄高速公路在俄罗斯境内路段的建设,从而促进中俄通关便利化。另外,在具体项目的推进上,黑河-布拉戈维申斯克界河公路桥建设进展顺利。这条公路桥是中国和俄罗斯共建的首座跨境公路大桥,建成后,将形成新的国际公路大通道。依据黑龙江大桥项目指挥部的估计,建设跨境公路桥将会使中俄客运量在2020年达到约140万人次,比2019年增长两倍;货运量约为300万吨,比2019年增长十倍。[7]另外,中俄两国还可以通过跨境公路大桥国际共管段建设成跨境经济合作区,以深化双边经贸合作关系。在铁路建设方面,优先项目应放在中俄在高铁领域的合作上。实际上,中俄企业联合体已经基本完成对莫喀高铁项目的初步设计。莫喀高铁项目是李克强总理和俄罗斯总理梅德韦杰夫在2014年10月经过商定,规划的构建北京至莫斯科的欧亚高速运输走廊的项目。莫喀高铁项目西起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穿过弗拉基米尔、诺夫哥罗德、切博克萨雷等城市,终点至喀山。这一项目建成后,可以对接北京-莫斯科高铁路线,构成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俄在信息联通方面应将跨境光缆信息通道建设作为优先项目。现阶段,中蒙俄(二连浩特)跨境陆缆系统已建成。中国联通等通信公司在俄罗斯建立了分公司,中国正加快布局“一带一路”远东地区的通信网络建设。中国和俄罗斯以“一带一路”倡议为契机,正发展和加强包括大数据、信息安全、云计算、视频会议和物联网等基础通信方面的合作。

(二)东南亚

东南亚实施的优先项目可以依托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和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利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等平台,从能源联通和交通联通两方面进行项目的推进。

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应依托经济走廊的建设,特别是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东起中国的珠三角经济区,通过两广地区,到达越南河内、新加坡,以“一带一路”沿线的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公路和铁路为纽带,以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为基础而展开。现阶段,中国已经通过昆明-曼谷公路、中老铁路、中泰铁路等具体项目的推进,在逐渐完善经济走廊交通网络的建设。在涉及经济走廊的相关东盟国家时,“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分别对接其国内发展战略。中南半岛包括的东盟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和马来西亚部分区域。这些国家各有其发展规划,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应做好相应的对接工作来保证项目的顺利推进。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可以与缅甸的“国家全面发展20年规划”战略、老挝的“变陆锁国为陆联国”战略、越南的“两廊一圈”战略、泰国的“东部经济走廊”战略、柬埔寨的“四角战略”相对接。[8]除了中南半岛涉及的国家以外,“一带一路”倡议还应积极对接印度尼西亚的“海洋支点”战略、菲律宾的“雄心2040战略”等其他东盟国家的发展规划,通过政策沟通来推动中国与东盟国家在基础设施领域具体项目的合作。

中国和东盟国家除了在战略对接以及具体项目开展合作以外,还应着力于构建相互联动的互联互通机制安排,在区域和国际合作框架内推进互联互通和基础设施建设。中国和东盟相关国家的合作可充分利用中国-东盟互联互通合作委员会、中国-东盟交通部长会、中国-东盟投资合作基金等基础设施领域的合作平台,以及中国-东盟(10+1)合作机制、澜湄合作机制、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GMS)等综合性合作机制和平台。

中国和东南亚在能源领域的合作是双方面的。一方面,中国从越南等国家进口煤炭,从缅甸、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家进口天然气;另一方面,由于部分东南亚国家依然面临能源短缺的困境,中国的电力公司通过已有的输电线路向与中国陆地联通的老挝、泰国、越南等国家输送电力。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可以推动实现中国和东盟之间在能源互联互通领域的互补。具体方案是中国扩大进口来自东南亚区域的能源材料,然后通过建设水电项目等能源的基础设施来满足区域内日益增长的能源需求。中国通过搭建输电或能源运输网络,推动建立现代和绿色的电力及天然气市场,利用国家电网和中国石油等大型国有企业牵头,与东南亚国家合作共同推动双方在能源领域的互联互接。

东南亚区域毗邻太平洋和印度洋,拥有连接欧亚非的区位优势。然而,交通领域落后的设施建设阻碍了东南亚发挥战略通道的优势和作用。而中国与东盟国家有天然的地理邻近优势,“一带一路”倡议又可以为东盟国家交通领域的互联互通提供技术和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完善区域内交通领域设施的建设有助于东南亚发挥其地理位置的优势,从而推动东盟相关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中国-东南亚交通互联互通网络可以陆海并进。一方面,陆上以中南半岛为核心,建设以公路和铁路为主要方式的交通走廊;另一方面,海上以港口为点,以点连线形成半月形的海上交通走廊。在实现东南亚陆海并进的设施建设的同时,还应做好和中国国内主要交通网络的互联互通。中国国内陆上规划应以广西南宁和云南昆明两大核心城市作为面向东南亚的主要交通枢纽;在东南亚内部,则可以规划以泰国曼谷和新加坡两大核心城市为交通枢纽,以推进和中国交通网络的对接联通。实施的优先项目包括加强与广西、云南直接联系的东南亚高速公路网络,以中老铁路、中泰铁路、雅万高铁等合作项目为重点,积极推进泛亚高铁网络建设。对于海上设施的建设,中国应以宁波、泉州、广州等港口城市为点,对接东南亚的主要港口城市如曼谷、海防、马尼拉等,实现点与点的港口城市对接。实施的优先项目包括港口建设升级等方面,以更好地建设半月形海上交通走廊,实现中国和东盟在海上的互联互通。[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