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优势与机遇

一、优势与机遇

从过去的五年发展来看,“一带一路”倡议的主要优势在于符合历史发展规律。从可行性来看,中国有经济实力来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一带一路”倡议主要的内部优势。

(1)从历史发展规律的角度考虑,“一带一路”倡议坚持共赢原则,主张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符合沿线国家的普遍利益诉求。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构想,不输出革命,不搞排外封闭,不限制意识形态和国别,只要有意愿都可以参加。中国愿意把自己的发展和沿线国家的利益结合起来,尊重各国主权,在承认不同国家之间文明共存的基础上,推动各国之间资源共享。中国愿意为沿线国家提供全球公共产品,也能够为沿线国家提供机遇。中国和“一带一路”倡议相关国家拥有共同的价值观和战略诉求,那就是共同发展、共同繁荣,这就是中国和沿线国家的利益交汇点和契合点。这既让世界看到了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态度,也为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享繁荣创造了一个新的机遇。因此从历史发展规律角度讲,“一带一路”倡议顺应了时代发展潮流,可以促进中国与沿线国家共同发展。

(2)从可行性的角度考虑,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发展迅速,这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1978年中国的GDP总量(1945亿美元)只有美国GDP(23570亿美元)的8.25%,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到2018年中国的GDP(13608亿美元)就已经是美国GDP总量(20494亿美元)的66.40%,中国经济占据全球GDP份额的15.86%(详见表2-6)。四十年的改革开放造就了世界第一大工业国,从2010年开始,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现阶段已积累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和庞大的外汇储备,这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具体实施提供了物质基础。另外,“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运行需要大量的资金。众多的资金需求我们应该如何解决呢?中国已经建立了相对应的“丝路基金”,并倡议设立了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建立为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并推动沿线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了资金支持。另外,中国现阶段拥有大量的外汇储备。截至2019年11月末,中国因为多年的贸易顺差,已经积累了3.1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远远超过了充足度规模。虽然我国拥有充裕的外汇储备,但是其利用效率过低、投资渠道有限,庞大的外汇储备基本都选择购买发达国家的国债资产。但是如果将这些外汇储备中的一些拿来作为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经贸合作的原始资本金,通过资本运营输出国内的优质产能,其所获收益可能会更大。

表2-6 2012—2018年中国和全球经济增长率及货物贸易增长率

资料来源:中国和世界GDP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世界银行;中国和全球货物贸易增长率数据来源于世贸组织(WTO)按出口额计算得出。

(3)从本国自身发展的角度考虑,“一带一路”可以促进中国的区域经济发展平衡,保证能源供给多样化,还可以在客观上通过优质产能合作解决外汇资产过剩的问题。例如,从产业创新的优势考虑,产业创新在这里是指产业转移和产业转型升级,即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腾笼换鸟、凤凰涅槃”[23]。我们可以将优质的剩余产业转移到沿线的国家或地区。这些产业在其他国家可以被重新地合理估值。在我国因为要素成本上升而失去竞争力的一些产业,在要素成本相对较低的沿线国家或许会重新生机。在我国因为贸易壁垒限制导致不能出口到发达国家的产品,可以出口到没有这些贸易壁垒的沿线国家。将这些产业转移后的产业更新升级会给我们带来机遇。虽然这并不是我们推行“一带一路”倡议的目的,但是客观上确实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机遇。另外,正如前文分析,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对自己国家的发展是有重要作用的,不但可以规避海洋运输风险,保障能源运输安全,还可以利用积累雄厚的物质基础帮助沿线国家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并且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还可以激活西部和东北等地的沿边省份,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平衡。这是从国内自身发展的角度来分析“一带一路”倡议的优势。

从经济上的互补性和政治上的睦邻友好关系两方面来讲,“一带一路”倡议给中国带来了巨大的外部机遇,并在区域合作方面给中国提出了新的思路。

(1)从经济互补性的角度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经济结构互补性明显,这为双方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里的经济互补性包含了两层含义,一层是国际贸易结构上的互补,另外一层是投资和产业结构上的互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有非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但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基础设施等领域存在较大的发展瓶颈。而中国则在通信设备、高铁、核电等领域具有优势,并且外汇资产充裕。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和产业结构优势互补就体现在这里。另外,中国和沿线国家贸易结构也互补,中国国内消费升级所释放出来的对优质加工品的需求变大,也意味着因加工而形成的附加值开始更多地留在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见表2-7和表2-8)。互补的经济结构决定了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广阔合作前景。

表2-7 2019年1~11月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主要国家的货物贸易情况单位:亿人民币,%

资料来源:中国海关总署官网。

表2-8 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主要进出口商品

续表

资料来源:根据商务部国别报告网的进出口贸易数据整理而得。

表2-8反映了现阶段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主要的进出口商品领域和产品流向。通过分析表2-8可知,如果把“一带一路”沿线的所有国家都看成一个整体,那么这个整体内部资源互补性强,区域内进行经济贸易合作的前景广阔。这个整体的西部内陆地区主要进口机电产品、交通工具等生活日用品和工业品,出口粮食皮毛、矿物燃料和各种金属制品;与这个整体西部内陆地区相对应的是东部沿海地区,相对发达的东部区域是以进口金属原材料、原油、天然气等产品为主,出口机械设备、电子电器等工业制成品。这个整体的西部和东部正好实现贸易结构互补。

(2)从政治关系的角度考虑,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的大多数国家外交关系良好。建设“一带一路”不是中国一个国家的问题,是一个需要多国配合宏伟的系统工程。而现阶段我国良好的政治环境无疑为“一带一路”倡议的运行打好了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主要源于我国长期坚持的“互利共赢”的原则和秉承的“亲诚惠容”的外交理念。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势头总体良好,合作的基础越来越夯实,现有的合作平台也不断趋于稳定。无论是中国和俄罗斯不断深化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还是和东盟已经日益成熟的“10+1”合作机制,中国和沿线国家的政治关系在不断深化,这是“一带一路”倡议外交关系上的优势。从某种程度上讲,既能通过和平的国际环境来繁荣自己,也能通过中国自己的发展为人类的和平和发展做出贡献。

从国际环境所带来的机遇考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的外交关系大多良好,中国和邻国加强合作的愿望不断上升。以俄罗斯和中亚地区为例,俄罗斯期待通过同中国的合作来重新振兴自己的经济。中国采取了合作的态度和灵活的外交技巧,而中俄战略协作又正处于历史上的最好时期,并把俄罗斯的利益考虑在内。良好的政治关系为“一带一路”倡议可以在俄罗斯和中亚地区顺利推进奠定了基础。

(3)从区域合作所带来的机遇考虑,“一带一路”倡议所关注的是国际区域性范畴。而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逐步推进,在未来一定会引发国家之间区域合作的新形式。这也是本书的主要关注和研究点之一,即“一带一路”倡议如何才能与亚太区域的已有合作形式进行统筹和对接。现阶段中国已经和许多“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了多边合作平台,如中国-东盟(10+1)、上海合作组织、南亚区域合作联盟、中阿合作论坛等。这些区域性的论坛或组织在建设“一带一路”时可以直接运用,或者加以借鉴改变。这些区域合作组织能够为“一带一路”倡议提供重要的机制支撑,为未来中国所提倡的新合作模式建立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