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述,“共建‘一带一路’不仅是经济合作,而且是完善全球发展模式和全球治理、推进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5]。因此,“一带一路”倡议应是“为了打造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最终总目标的倡议”。中国应积极参与区域治理的顶层设计以及21世纪的全球治理,其具体目标如下:安全上和沿线国家努力开展国际合作,携手努力打击如反恐等非传统安全威胁;外交上增加和沿线国家的政治互信,扩大中国的影响力,成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文化上体现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展示中华文明独有的魅力,增强中国的软实力;经济上和沿线国家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深化投资和贸易合作等,最后建成一个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全球开放型经济体系。
“一带一路”倡议从时间上可以按短期、中期和长期来分阶段建设,而“一带一路”倡议的不同阶段应有不同的目标,那么相应的就有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一带一路”倡议的短期目标在于实现贸易和投资等领域的合作,这应该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上。通过让“一带一路”所有的参与者都能获得利益,增大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利益交汇点和契合点,使得“一带一路”倡议在中后期可以继续顺利推行。
中期阶段的倡议目标是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运输通道的修建,因为区域间一体化进程的决定性因素往往被认为是运输基础设施的完善与否。建设运输通道有利于中国和沿线国家互联互通,提升经贸合作水平并深化双边合作。在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基础上,中国和沿线国家深化资源能源合作,拓展投资领域,加强生态环境合作和密切人文交流。
而“一带一路”倡议的长期诉求应在于通过推进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来做中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发展的最大公约数,从而实现共同发展和互利共赢。通过构建区域合作的新模式,建立一条以中国为中心,东起东亚,西至欧洲的全球性贸易和投资体系,进而构建新的文化、政治新秩序,使中国与沿线国家成为“共同体”。这里的“共同体”是一个有三层内涵的概念。第一层内涵是基于共同利益形成的,所以称为利益共同体。第二层内涵在于强调责任和权利相同,在实现国家自身利益的同时,还承担着相应的责任,因此称为责任的共同体。第三个层次的内涵是指在安全上互相信任、政治上睦邻友好、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开放包容,实现“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6],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终含义。
“一带一路”倡议中“一带”的初期规划主要有三条路线,分别是中国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到欧洲;中国经中亚、西亚到波斯湾沿岸;中国经中南半岛到东南亚和南亚。而“一路”的规划路线主要有两条,分别是中国从沿海港口城市经南海到南太平洋;中国从沿海港口城市经南海到印度洋,最后目的地是欧洲。“一带一路”倡议不同的规划路线应有不同的发展方式,下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不同空间区域的发展方式从国内和国外两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从更深意义上理解“一带一路”倡议发展的内涵。
从国内角度考虑,中国宜采取“以点穿线、以线带面”的方式,推进国内省份和沿线国家整体互动发展。国内省份要以通信和交通为主线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几个中心大城市在建设“一带一路”倡议中的带头作用,各省合理分工,取得整体的综合经济效益。西北地区应将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倡议结合起来,发挥新疆特殊的地理位置,将其作为向西开放的出口,尤其应将阿拉山口口岸建成新亚欧大陆桥西线出口的桥头堡。除新疆以外,其他西部省份如甘肃、青海、宁夏等,也应发挥其不同的区位优势,建成中国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到欧洲的商贸物流通道和通向西亚及中亚的能源输送管道。东北地区应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倡议和“一带一路”结合起来,完善黑龙江省对俄罗斯的能源管道运输和铁路公路网络,吉林省和辽宁省与俄罗斯合作海陆联运,建设向北开放的窗口。内陆地区利用纵深广度和丰富的人力资源,推动产业集群发展,做好连接东部和西部、沟通境内外的运输通道。西南地区应做好和东盟国家、南亚国家的桥梁,利用广西壮族自治区和越南相邻的区位优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通道。云南省则应和湄公河领域国家合作,打造湄公河次区域合作区。发展西藏自治区和尼泊尔等南亚国家合作,搞好这一区域特有的旅游文化产业,发展跨国边境贸易。对于沿海地区,应利用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实力普遍较强、开放程度相对较高的优势,建设开发区或开放合作区。对于沿海港口城市如大连、天津、福州、上海等,应完善交通领域的基础设施建设,强化枢纽作用。沿海城市或地区争取以开放来倒逼改革,加大创新力度,在改革中创新经济体制,形成参与国际竞争的新优势。
从国际角度考虑,“一带一路”倡议主要涉及的地区有东南亚、南亚、俄罗斯及中亚、西亚及北非和中东欧国家。对于东南亚国家,中国和其地理位置上相邻,经济结构类似,资源和中国互补,比如泰国是世界第一大橡胶生产国、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棕榈油的产量占全球80%等,双方在贸易和投资领域有很大合作空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2014年的贸易总额约为4805亿美元,占贸易总额的11%。东南亚国家是中国除了欧盟和美国以外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中国和东南亚国家贸易方面的合作可以借助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在投资方面,东南亚国家一直是吸引中国直接投资最多的地方,投资方向主要集中在矿业、电力、基础设施等领域。以电力为例,截止到2013年,东南亚依然有超过1/5的人口缺乏电力供应,因此双方在这一领域仍大有可为。根据《愿景与展望》,中国和南亚国家的互联互通陆路将依托中国-中南半岛和中国-中亚-西亚两条国际大通道,海路将依托中国沿海港口城市过南海至印度洋,另外文件中还提到了孟中印缅和中巴两个经济走廊。从国家规划的路线来看,南亚在倡议的执行中将作为独立的变量,发挥辅助作用。一些南亚大国(如印度)以经济为首的方针和中国提出的倡议是可以对接的,这也为未来两个大国的合作提供了新思路。在对外贸易和投资方面,中亚和俄罗斯能源矿产丰富,和中国贸易结构互补,贸易方面应加强双方能源和矿产领域的合作。中亚国家普遍冶金业、采矿业等工业体系发达,而轻工业技术相对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体系不完整,中国和其在投资等领域有广泛的合作空间。与之类似的情况是西亚,西亚地区石油资源丰富,西亚和北非占有世界2/3的石油总储量。因此,中国经中亚、西亚到波斯湾沿岸的路线规划应以石油合作为主,合理优化石油运输路线和运输方式,稍微减少对马六甲海峡的石油运输航道的依赖。另外,新亚欧大陆桥的终点是欧洲,准确地说是波罗的海和东欧地区。而在食品加工、生物与化工、通信服务、汽车工业等领域,东欧国家和中国各有优势,因此应通过新亚欧大陆桥的建设,将东欧地区作为中国进入欧洲市场的重要基地,在这一地区进行投资,促使产业合作多样化,逐步发展,最后建立产业合作示范园区。
综上,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内涵在于建立并完善新型区域合作机制。这种合作机制是指在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新形势下通过加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间的联系,实现互利共赢。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可以采取多种方法进行互联互通,如贸易、投资、劳务、技术交流、共建基础设施、文化往来的方法等。其中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将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基础,多元化的合作机制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特征。“一带一路”倡议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中国和沿线国家成为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